社會進步帶來財富;比財富更重要的是「幸福」;幸福的前提是必先要擁有「和平」;「和平」必須要有遠見的國家領導人來倡導維護。
(一)不能先修「飢餓」這門課
曾經讀過這樣淒涼的觀察:「要做偉大的宗教家與文學家,必先修一門飢餓的課」。不,不能這樣殘酷地要求;我們讀經濟的要說:消滅飢餓、消滅貧窮、消滅落後,是人類走向進步必須跨越的第一道門檻。
50餘年前大學畢業,1959年幸運地去美國大學研讀一門新的學科——「經濟發展」。
當時台灣的每人所得不到100美元,大學畢業生的月薪是台幣800元(20美元),美國大學每個月的助教獎學金約為200美元,台灣工作月薪的十倍;這就是美國社會留住這麼多國外人才的幸運。
(二)「經濟」的關鍵角色
半世紀以來,在美國經歷了40年勤奮的教研生涯,得以參訪西歐、北歐、東歐、俄國及東亞的社會經濟制度,又再回到台灣近20年,提倡進步觀念。總結這一生的體認,要綜合地指出經濟、教育與和平的關鍵角色:
⑴一個社會經濟落後,多數人的生活不可能小康。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