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60歲來台的華裔科學家獲總統科學獎,陳長謙:要把畢生所學帶回華人世界

蔣濬浩
user

蔣濬浩

2022-03-30

瀏覽數 34,700+

圖/陳長謙對台灣科學研究貢獻良多,是華人之光。陳之俊攝
圖/陳長謙對台灣科學研究貢獻良多,是華人之光。陳之俊攝

本文出自 2022 / 4月號雜誌 企業新標配 永續長

台灣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總統科學獎」,本屆頒給了未曾在台灣求學或成長的陳長謙。25年來,他為台灣的高等學術研究注入能量,並接軌國際,人格特質更贏得讚賞。童年出身貧戶的他,因為教育,180度翻轉人生。

已走過20個年頭的總統科學獎,是台灣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該獎項,兩年頒發一次,獎勵對台灣社會具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至今共誕生28位得主。

以往,這些得主都曾有在台求學、成長的經歷,因此,要說他們都是台灣所孕育的科學家,並不為過。然而,2021年,這項「傳統」,被甫滿85歲的中研院院士陳長謙打破。

陳長謙在台灣科學界居功厥偉。包括建立「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籌辦「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在台灣研發出「全球首個分子催化劑」,為減緩全球暖化做出技術突破。

儘管為台灣科學界貢獻良多,但在60歲之前,陳長謙與台灣可謂是素昧平生。

幼貧困,大學恩師啟發開竅

亞洲臉孔的陳長謙,著實是位道地的美國人。1936年在出生於舊金山中國城,除曾短暫赴香港就學,其餘求學歷程皆在美國完成。

27歲時,陳長謙便進入有「諾貝爾獎生產地」之稱的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助教,並在51歲那年,被選為加州理工學院的主席,成為該學院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管理職的華人面孔。

學經歷如此顯赫,又在美國擁有大好前景的美籍教授,不禁讓人納悶,陳長謙何以願意在25年前,選擇提早退休,來台灣定居?

陳長謙身上有著許多漂亮頭銜:博士、院士、教授、榮譽博士。但鮮少有人知悉,他其實是一名透過教育,而得已完成階級翻轉的貧戶華僑。

「我出身舊金山貧民區,父母都是自中國而來的移民。他們沒受過正規教育,只能在環境惡劣的牛仔布廠房謀生,」對於孩提時期的清苦,陳長謙記憶猶新。

陳長謙自述,「自己的身體裡沒有一滴學術血液,原生家庭沒有可效法的榜樣,能成為家中第一個大學畢業的人,更多的是機緣與巧合。」所謂的機緣巧合,是在加州大學大二時,受到恩師George Pimentel教授的提攜,才開啟反轉的人生。

陳長謙回憶,教授以清晰有趣的方式解說複雜的化學方程式,不填鴨、不權威、開放及平等的方式引發自己對科學的好奇,更因此激發出自己的天賦。

而不管陳長謙如何蛻變,父親總是要他別忘了自己是華人移民,在去世前還不斷提醒他:「有機會一定要將自己所學帶回祖國,讓更多華人有機會享有優良的教育。」

兩創新,為中研院注入能量

就在陳長謙60歲那年,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力邀他到中研院,他立馬秉承父親的遺願,一口答應:「我希望能在台灣建立一所加州理工學院,將我在美國所學帶入中研院,並建立現代化的生命科學學術體系。」

1997年來台定居後,陳長謙先後擔任了中研院化學所所長、中研院學術副院長。其間,籌建了「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與建立「陳長謙講座(Sunney Chan Lecture)」兩項指標創新,為中研院的基礎研發能量,帶來了巨大的資源與人脈。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中研院生物化學所副所長陳佩燁指出,一項研究能順利推進,除了主持教授的學術底蘊外,基礎研究人力,更是研究能否落地的關鍵。

早期的中研院,缺乏與高校的橫向連結,又受限於法規無法給予學位,導致各研究單位常在招募博士上苦無門道。

於是,陳長謙在2002年起,開始籌建 TIGP。他指出,TIGP的建立,不僅能將國內外的優秀人才帶入中研院,還能為台灣學界建立一套人才培育系統。

至於陳長謙講座,更是他將畢生所積累之人脈,回饋台灣的具體表現。

2021年總統科學獎,頒發給60歲才來台的陳長謙。總統府提供

2021年總統科學獎,頒發給60歲才來台的陳長謙。總統府提供

2004年起,每年中研院都會舉辦一場,以陳長謙為名的盛大講座。主講人除了必然是國際級學者外,還多半有個共同特色:陳長謙的美國舊識。「他真的是把自己在美國的資源,都傾囊相授給台灣。」同為總統科學獎得主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旭明說。

攤開曾參與陳長謙講座的講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化學學會國家獎得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生物醫學科皮尤學者獎得主……,每一位,都是學界舉足輕重的學者。

幽默謙和,影響一代學術人

除了改革,陳長謙的人格魅力,更讓中研院津津樂道。「我這一生最大的貴人,就是陳院士,」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陳育孝回憶,12年前大三的他,恰逢陳長謙於台大開課,當時,雖未有獨立研究的經驗,卻深受陳長謙器重,「陳院士給我很大的研究自由,是他激起我對學術的興趣。」

談起陳長謙為人,與陳長謙結緣於香港中文大學、現台大化學系教授的陳振中很有感。他分享,陳長謙訪問港中大那年,實驗室的大家想給他生日驚喜,決定寄email給他,信中寫到:「Sunney您好,我們有一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樂!」

沒想到,陳長謙竟也幽默地回覆:「身為美國化學會期刊的副總編,我很感謝你們把如此重大的發現,選擇發表於本刊,未來若還有其他相關的重大發現,請一定要繼續與本刊分享。」

除了幽默,陳長謙在細節中體現的體貼,更讓他贏得同事們敬重。

「龍都烤鴨、龍蝦意麵、蘑菇披薩,我這輩子吃到的美食,多是Sunney請我的,」彭旭明笑說,陳長謙總愛邊吃美食、邊以科學會友,幾乎每一年,都能被他請客,所以不論同事、學生們總喜歡跟著他。

「飯局上,他會特別依來賓的親疏遠近、學術專業安排座位,就連我不吃海鮮,Sunney都會特別幫我調整菜單。」陳佩燁回憶,自己許多珍貴的人脈,都是在陳長謙細膩的安排下所促成。

陳振中則回憶:「他把每一個學生都很放在心上,即使我在中大碩班時的研究論文,他都會認真批改;當時我常納悶,我不是Sunney的研究生,他怎麼會有空幫我?現在想想,那才是教育者的典範。」

總統科學獎的頒獎典禮上,陳長謙感性地說到:「如果我父母還健在,我想他們會對我感到非常驕傲。猶記得我入職中研院那天,父親在舊金山看到報紙後,立刻衝向中華公所,向同鄉僑胞喊到:『我的兒子是狀元』。」

害臊男孩,成了華人之光

陳長謙停頓一會兒,露出他那幽默俏皮的眼神,繼續說道:「現在我得到了總統科學獎,我想,父親大概會跟他的朋友說:『我的兒子成為皇帝了』。」語畢,台下數百位正襟危坐的政界、學界大老,不禁哄堂大笑。

那個住在美國舊金山貧民區,內向害羞的小男孩,如今,舞台換成了總統府內的講台,憑藉著對知識與教育的熱情、父親的使命、慈愛幽默的個人魅力,推動台灣學術研究更上層樓,名符其實獲頒總統科學獎,不只是台灣之光,更是華人之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