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原微電子是大陸第一家IC設計服務公司,憑藉台灣、美國與大陸的設計人才團隊,總裁戴偉民在美國創業成功,前一家公司被美商益華電腦(Cadence)以超過1億美元購併。如今他更受到中經合集團合作協助,以美國成功創業經驗,投入日漸茁壯的大陸半導體市場。
他認為,大陸晶圓製造廠技術的表現將帶動大陸半導體業加速成長,而IC設計業將有一段去蕪存菁的激烈戰局。
近年來大陸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外界對一件事感到好奇,就是大陸到底能不能做IC(積體電路)?
過去台灣與大陸都覺得大陸不能做IC。因為台灣半導體技術發展成熟,有些台灣廠商主張台灣做晶片(chips),大陸做產品組裝(box)就好。大陸很早便接觸半導體產業,不過幾次嘗試都未能成功,前幾年連大陸廠商自己都在認真考慮該不該放棄半導體業。
但這幾年情況卻反轉,大陸廠商再度認真看待半導體業的可行性。所有人關注的焦點都放在擁有美國與台灣蓋廠經驗的張汝京身上,他主導中芯半導體的營運情形被視為大陸半導體前景的指標。
我個人的觀察是,大陸半導體技術腳步正在加速進步,練兵有成。以0.18微米技術來說,中芯的良率與台積電差不多,約八成左右。這點是大陸以往無法達到的進步。
此外,近幾年中芯美國首要客戶下的訂單已經開始量產,包括德儀0.13微米的數位訊號處理器(DSP)裡部分也是中芯代工,這在三個月前沒人會相信,但如今做到了。中芯更計畫下半年跨入0.15微米量產,這幾點觀察顯示,大陸半導體的實際經濟效益將在2003年第四季至2004年第一季顯現出來。
機會在消費性電子
沒有這兩年的技術累積,中芯今年不會有如此表現。另外宏力也開始小量試產,前景不容忽視,它的爆發力會比中芯還快。
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機會在消費性電子,因為市場就在這邊。從DVD到數位電視,今年許多產業分析認為帶動經濟成長的將是消費性電子,而非電腦產業。
另外,大陸的優勢是可以自訂產品規格。例如2008年大陸奧運將以數位廣播傳遞資訊,台灣推了高畫質數位電視這麼久還是出不來。
但大陸半導體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IC設計公司無法因應製造技術提升。製造技術今年從0.18微米走到0.13微米,但有技術也做不出產品,因為內地能設計出這類產品的IC設計公司屈指可數。你看華偉也有0.13技術,但內地沒有設計公司會做這類產品,所以找日本富士通等外商進來。
現在大陸約有四百多家IC設計公司,我認為未來三到五年有一半會倒掉,或是被整併。大陸IC設計業需要去蕪存菁。
原因有幾個,首先內地許多IC設計公司定位不清楚,往往幾個產品決策錯誤失敗就收攤。IC產品要先定位清楚,不是說做就做,弄錯就血本無歸。
此外,大陸過去IC設計靠模仿,例如從美國或台灣帶個晶片過去,然後修改一下。這幾年才開始出現自有設計人才,但許多設計團隊仍然來自台灣,例如在上海的Trident等。所以大陸具競爭力的IC設計公司核心團隊幾乎都有台灣背景。
反觀台灣IC設計廠商,優勢就是「信息靈通」。無線區域網路只要規格一底定,台灣的產品立刻就上市,而且價錢壓得很低。這是台灣廠商厲害之處,也是未來站穩市場的利基。(高聖凱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