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如果每個人的住家旁,都有一座有趣又好玩的樂園,該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臺中,就賦予了公園這樣的樣貌。「臺中美樂地計畫」以「工程美學」打造講求人本及無障礙的友善綠地,把公園變美變好玩,吸引不同世代、族群,扶老攜幼同享安全便利的城市綠地,擁抱身心愉悅健康的每一天!
公園綠地是都市中最珍貴的資產,也是街角最美的風景,從臺中人均綠地為六都第二排名來看,便不難理解為什麼身為臺中市民會倍感幸福。自盧秀燕市長上任以來,於2019年首度提出「臺中美樂地計畫」,透過闢建新公園及改善舊公園,讓臺中的公園場域改頭換面,打造出世代共享、老幼皆宜的共融休憩環境,滿足每一位市民遊憩休閒的需求。
都市多點綠,生活更美好
至2022年3月為止,臺中市共有612座公園;356座綠地、29座廣場;49條園道,公園綠地面積達923.5公頃,其中就包括透過新闢改善公園綠地、公墓轉型綠美化、道路景觀植栽工程等,來提升市綠覆蓋面積。當都市綠地面積增加,除了美化市容,也能降低空污,達到城市退燒、降溫等效能。
在建構公園綠地系統時,除了注重休閒遊憩、景觀美學之用,臺中的公園也兼具環境保護、生態維護、環境教育、防災避難等功能,因此美樂地計畫中公園的改善與興建,均採低衝擊開發法,以自然共生、永續綠化的理念,形成綠色都市基盤,像是將雨水直接導入地底,一方面可防止暴雨釀成水患,同時儲存的雨水也能加以再利用。
打造全齡友善休憩環境,市民超有感
市長盧秀燕表示:「『美樂地計畫』共有三大目標,包括「建構共融休憩空間」、「提升人本安全及無障礙環境」、「打造陽光公廁」。」為了讓公園與市容互相映襯,建設局不僅與朝陽科技大學組成景觀總顧問團隊,定期交流各項景觀優化策略,更透過問卷調查、工作坊、產官學界及民間團體座談,以及縣市參訪經驗交流等,積極傾聽民意並廣納專家建議,經調查,「臺中美樂地計畫」是市民最有感、最滿意的市政建設之一。
以陽光公廁為例,將老舊設備汰舊換新,也依高齡者、家長、女性、孩童等使用者的需求納入考量,包括置物平台、高度不同的洗手台、衛生紙、洗手液、扶手、求救鈴等人性化的便利設施且調整男女廁間比、蹲坐比等,更進一步將公廁智慧化結合QR code管理,鼓勵民間參與,資助安裝智慧廁間傳感設備與雲端服務,並導入設計美學,強調「廁如居家」、「省水節能」、「生活藝術」及「乾淨清爽」四大設計特點,目前已超過50處完成陽光公廁的改善興建,讓民眾能夠在公園如廁時,能享有五星級的舒適與安心服務。
“公園是屬於每一位市民的公共休憩空間,年長者和行動不便者也不例外,因此共融公園的最大特色,就是建構一個對所有年齡、族群皆友善無礙的環境。”
建設局長陳大田分享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平順步道,以及專為高齡者、身障者和親子所設計的遊戲體健設施,讓所有人都能在共融公園中享受自在的閒暇時光。從2019年計畫推動至今,已完工的超過122座,不僅成果斐然,更再次獲得內政部公園綠地無障礙考評「優等」肯定。
另外,臺中市在公園、綠地、廣場和園道內所設置的兒童遊戲場多達561處,為了確保孩子們能玩得開心、健康、安全有保障,建設局遵循國家標準CNS相關規定,特別委託專業檢驗機構,分別針對遊戲場規劃、遊戲設備及遊戲場鋪面材料緩衝性能進行安全檢驗,將設施老舊、不符合規範的場域,優先進行改善及備查,落實兒童權利公約。
鼓勵企業人民參與,共創多贏
為了使臺中美樂地計畫更貼近名眾需求,不僅在設計階段就開始辦理地方說明會或參與式工作坊,傾聽民意、增加民眾的參與度,此外,更舉辦了兩屆「大專院校特色公園競圖比賽」扎根全國景觀設計及相關科系,鼓勵青年發揮創意,共同美化環境,同時也培養優秀的下一代,對於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性。同時也透過說明會加強媒合企業認養,透過公私協力,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更將經驗彙編為「臺中美樂地指引手冊」讓市民與相關從業人員經驗參考。
公園,是離市民居家最近的綠洲,也是城市進步的指標之一。感謝臺中美樂地背後有著一群專業團隊,以及無私協力的民間夥伴,因為他們努力的付出,讓公園變成樂園、公廁充滿陽光,市民們也更喜歡走出戶外親近綠地,從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就能感覺生活是那麼的美好喜樂。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