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站在舞台上,韋禮安以溫暖有磁性的嗓音,贏得校園歌喉戰的冠軍。但他沒有被掌聲和唱片公司一紙合約影響,而是回到校園完成學業;直到大學畢業後才推出首張專輯,一鳴驚人地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四年後,又奪得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音樂實力備受肯定。
他膾炙人口的歌曲不少,如〈還是會〉〈慢慢等〉〈如果可以〉〈記得回來〉等,其中有他對外婆的回憶、愛情憧憬、成年的焦慮等生命課題;34歲的他,至今已發行6張專輯,創作的歌曲超過百首。
父母都是大學教授,自己也是台灣大學外文系高材生,看似得天獨厚的人生勝利組,但韋禮安說,進了台大,才了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例如,他和同學討論文學文本,同學的文本上沒有任何筆記,卻能記得每一處的細節和重點,讓他大開眼界。
非音樂科班,把興趣當志業
不安於室的韋禮安,也不斷想挑戰自我。終於在2021年底,發行一張全新的英文專輯《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 我醉清醒》,是華語音樂界少數能演唱自己創作英文歌曲的全能型歌手。
非音樂科班出身,卻能把興趣當成志業和職業,他是如何做到的?韋禮安除了加入校內的詞曲創作社,學習編曲、音樂製作等專業,更善用外文系的英文能力當工具,積極自學音樂創作。
「青春就是用來揮霍的!」韋禮安笑說,自己大學念書不太認真,反而花了很多時間在社團上,但並不是恣意浪費時間,而是善用時間,多元嘗試、拓展朋友圈,因為有時「玩」也能成為你的導師,學到知識。以下為韋禮安接受《遠見雜誌》專訪精華:
掙脫束縛,挑戰更多可能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就讀台灣大學外文系呢?
韋禮安答(以下簡稱答):學測考完後,我依照自己的專長與興趣,填了台大外文系、政大國貿系等科系。我的父母都是外文系老師,一開始我內心其實有一個叛逆,就是不想與父母走上一樣的路。
但最後我仍被父母與老師說服。其中一個考量是,外文就如同一個工具,它的未來可能性多,在不同領域皆能應用;若是選擇國貿系,可能就會在財經專業一直走下去。因此,在對外文系有些許了解下進入了台大。不同學校的外文系有不同重點,有些著重教學、有些在語言學,台大外文系比較重視文學經典。
如今回想自己的選擇,我覺得十分值得,因為台大有優秀的同學、自由的學風與環境。大學匯聚了來自各地、各國不同背景的學生。台大也讓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好比說我親眼見證了何謂過目不忘,我與一位同學討論文本,他的文本上沒有任何筆記,如同新的一樣但卻能記得每一處的細節與重點在第幾頁,讓我大開眼界。此外,台大同學都很有想法與主見,在課堂內外的交流、討論,思想不停的碰撞與辯證,這些過程使我成長許多。
先穩住課業,再多元探索
問:大學時的學習與生活,大概是怎麼過的?
答:老實說,在課業學習上我並沒有那麼認真,我在語言學習上本來就比較擅長,可以維持一定成績,我的心力都放在課外活動上。我很喜歡音樂,但高中以前都在讀書,不太有機會發展,上了大學就能多元嘗試與探索,甚至慢慢確定自己的目標。
大一時,我去參加歌唱比賽〈校園歌喉戰〉,獲得冠軍;也加入校內的詞曲創作社,學到許多關於編曲、音樂製作等技術層面的專業,讓原本在音樂世界裡霧裡看花的我,對音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大二時,我就與唱片公司簽約,作為歌手道路的起點。
我建議大家可以在大學用力「玩」,什麼事情都多嘗試,在玩之餘,也可以思考這些對於未來的幫助,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也許有些事情在探索後才發現不適合自己,但走過的路不會白費,至少可以慢慢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不管做什麼,量力而為很重要。大一來到一個自由、豐富的環境,許多人可能會有一種大解放的感覺,我也一樣,報復性的參與了太多活動,把自己忙到沒時間睡覺,最後因免疫力下降得了帶狀皰疹,就是俗稱的「皮蛇」。有了這次的教訓,我懂得慢慢精簡課外活動,學習生活、課業、活動等多方的平衡,這也是每位大學生可以學習的功課。
問:現在你是職業歌手,工作幾乎與外文無關,你怎麼看待興趣、專業和職涯之間的關係?
答:大學可以盡情拓展興趣,但把興趣當作職業,或許大家會卻步,其實一開始,我也難以想像。
一直以來,我都將音樂擺在生涯的很後面,不覺得它可以成為本業,大一比賽得到冠軍後,有機會可以出道,但因為那時我想要體驗大學生活而選擇放棄。之後經紀公司說服我,加上大學畢業後,首張專輯獲得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才讓我真正選擇走上這一條音樂路。
不同於外文系的既定出路,我選擇當歌手,一開始一定會有迷惘。像是其他同學在大三、大四在考慮是否要念研究所,或是出國留學等,當時我已有機會去當歌手、發唱片,我的目標就是努力把歌寫好,但同時也有點患得患失,覺得當歌手是否會失去升學、留學的機會。
然而,我的心裡最後還是決定不要讓人生留下遺憾,也對自己說不要跟別人比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重要。父母也很支持我,他們告訴我,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的經驗可能不太適用於其他的大學生,因為有時候,「運氣」是很重要的。當時和我一起比賽的很多朋友,都渴望一個機會,而我很幸運的擁有這些。「不過在機會、運氣到來時,你是否準備好可以上戰場了?」或許才是大家可以思考的角度。像是大學時,我透過課外活動、自學等累積創作知識與經驗;也就是說,運氣之餘,做好充足準備同樣重要。
透過自學,上網路學創作
問:四年的學習,對你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有何幫助呢?
答:歌手這個職位,看似與大學科系無關,但外文專業並沒有浪費。外文就是一個工具,從大學開始,我就常透過自學,在網路上學習音樂創作,許多都是來自國外的資料與歌手。出道後,我也有機會與外國的混音師、樂手等專業人士合作,沒有語言的隔閡,讓我能有更多資源。
最近,我也挑戰出了新專輯《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 我醉清醒》,這是我出道十多年來第一張全英文專輯,講述透過外來刺激物,去試圖化解內心傷痛的過程與成效。
就像是水到渠成,這十多年來,我一直很想挑戰英文專輯,但初期不管是在歌詞的精準度、表達力,或是製作的精良程度等,都還不成熟。隨著音樂與英文專業慢慢累積,順利催生這一次的作品。
很多人會好奇英文該如何學習?我覺得可以從最感興趣的領域下手,像是我對音樂很有興趣,就會專研相關領域,也比較不排斥學習。現今網路也有許多資源,還有一些歐美影集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時間」「人脈」好好掌握
問:最後,你會建議大學生如何把握大學時光?
答:回想起大學,大家可以好好把握的兩大關鍵,就是「時間」與「人脈」。
對學生而言,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時間,因為大部分人還不需要工作,有時間去嘗試各個領域,但這不是恣意浪費時間,而是要從機會成本出發,思考時間花在什麼身上最值得。
大學時也可以談戀愛,或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一路走來,我覺得人脈非常重要,當下你看不出什麼,但有一天可能對你有幫助。但不是很功利主義的去交朋友,而是透過認識朋友,慢慢篩選出與你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不喜歡的人就敬而遠之,在人際關係中成長,也能用不同人的觀點、視角去看待事物。
像我連在當替代役反毒大使的時候,都能認識許多唱歌、演戲、藝術等不同領域的人。例如,得過金馬獎的演員劉冠廷,就是我當兵的學弟,我也在那時候認識樂團魚丁糸的吉他手阿福,日後都能在職涯上互相交流。
不少年輕人很迷茫,因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但「找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不同階段自己的心態都會隨之改變,在大學時就大膽嘗試、用力玩,不僅是享受大學生活,也能給自己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