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是電機博士,取得學位後卻轉進教育領域,是國內最早投入數位學習的專家之一,更是台灣教育界E-Learning系統的奠基者。談到近年熱門的「資訊跨域」,他強調,跨域不是綑綁多個不同專業,而是從本門思考如何與數位結合創造AI應用,才是資訊跨域的價值。
「跨域」是近年高教熱門的議題,未來世界議題都是「混合型」的,不可能緊靠單一專業就能解決,就像商業可能和資訊有關,科技和法律有關,融合不同領域知識找出應用方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各種跨域選項中,「資訊」一直很熱門。隨著大數據、AI、互聯網等技術發展,各行各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數位轉型壓力,期待未來人才具備「資訊跨域能力」,也就成為社會的共識。
但資訊跨域到底是什麼?
有些人期待,學校可以針對熱門應用領域,集結相關專業科目,整併出一個學程,如金融科技、智慧醫療等學程,讀完學程,也成為相關領域的「資訊跨域人才」。
跨域三階段:本門專業→專業跨域→跨域應用
在我眼中,資訊應用人才其實分成三個階段:本門專業→專業跨域→跨域應用,以數位應用人工智慧(AI)來說,就是從「AI」到「AI plus」到「Plus AI」三階段。
第一個階段「AI」,是指專門的AI技術專家,出身資訊專業背景,研究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任何科技發展,都需要這樣的本門核心專家領頭,來建立技術的基礎架構與內容。
第二階段「AI Plus」,是本門專家以自身專業出發,思考怎麼把AI技術應用在其他領域中。這時,思考應用面還是以「AI」為核心,由資訊專業人士發起與主導,其他領域的人輔助。
第三階段「Plus AI」,則反過來,是各行各業的專家開始思考,若製程、服務、產品需要AI化,需要哪些數位技術支援?這時,思考層次就跳脫「技術本位」,而是從「應用需求」出發,考量在現有產品與服務中,AI可以優化哪些部分,AI專家又怎麼來與自己合作。
任何創新、技術,都是推動改變的起點,但應用才是讓創新發揮價值。
這也是許多學生面對「資訊跨域」的迷思,覺得要成為資訊人才,最好是讀資訊或理工相關科系。如果你還停留在AI或AI Plus階段,可能沒差,但如果想走到Plus AI階段,就不一樣了。在Plus AI階段,最重要的是「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這時,最懂企業或消費者需求的人,不就是非資訊或理工出身的你嗎?
尋找適用的科技,解決產業問題
好的創新,絕對不是做出產品之後,才開始尋找商機,一定是針對現有社會需要,思考怎麼與相關科技結合。當你抱持「尋找適用的科技,來解決自身產業問題」的態度,所有的跨域就不會是資訊掛帥,而是共同合作了。
我長期投入數位學習系統的發展,最困難的部分,是怎麼讓教材有效地以數位化呈現,讓學生可以方便使用,並從中找到學習盲點。
程式撰寫一開始可能非常重要,但隨著系統一代一代發展,就不再是最重要的問題。反倒是,當我得到成果數據後,該怎麼進一步資料分析,找出其中有意義和有價值的部分,作為下一階段改善的依據;這時,更需要教育專家帶領資訊專家一起優化系統,才能讓系統發揮最大效益。
比起傳統理工名校,我認為,綜合型大學會是更好的跨域人才培育基地。
過往,許多學校推出的跨域學程,還是在理工領域中繞來繞去。如電機X資訊X機械,仍是特定產業問題導向,停留在「AI Plus」的階段。但以國際趨勢來說,數位應用絕對是在非理工領域需求更大、機會更多、應用更廣;這時,一所大學擁有的科系愈多,就愈有機會去串聯不同領域的人,找出「Plus AI」的新可能。
這也正是「資訊素養」或「AI思惟」的本意,資訊跨域人才的本質,而「知道怎麼運用資訊做創新」,就是目前教育界所強調的「素養」能力,也是台灣高教推動「資訊跨域」的最有發揮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