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大學被視為私立醫科大學翹楚,今年迎來首位非醫科背景的校長、前台大管院名師湯明哲,目標是為長庚帶來AI轉型。AI未來三大應用是醫療、商業與智慧製造:而人才培育、數據資料和師資水準,也將成為大學的新資源戰。
很多人知道我要來接任長庚大學校長,都會好奇:為什麼一所醫科大學要找商管老師當校長?
管理學中有一個關於企業領導者的「鐘擺理論」,也就是企業CEO的出身,往往先是行銷出身,然後轉為財務出身,最後再到生產出身。理由是,企業一開始急於拓展市場、創造營收,所以特別倚重行銷人才;之後隨著營運穩定,開始追求投資報酬率與獲利極大化,這時財務就成了營運重要的參考依據。最後,當原本的主力產品開始落後市場所需,需要新的產品接續,生產相關的主管也就變得更重要。
換不同功能部門的人來擔任CEO,可幫企業看見新的危機意識與機會點,帶來好的改變。教育,也是一樣。
在這個數位科技影響各行各業的時代,AI是所有產業占據競爭優勢的未來關鍵,AI不只是資訊科技,更能透過大數據與資料探勘,從數據中,看見企業改善營運的問題點與機會點。
2013年開始,隨著大數據相關科技的快速進展,AI在產業的應用也急速發展,不僅企業搶人激烈,也成為各大學爭相競逐的新興領域。
我觀察台灣的產業發展,目前AI在台灣有三個主要應用場域,即醫學、商業和智慧製造。然而,傳統的大學科系中,並沒有AI系。這正是我來到長庚的理由,這裡有醫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更重要的是,長庚具備我眼中發展AI人才最重要的兩大關鍵資源:數據資料與國際名師。
真實大數據支援,讓理論落實
架構有效AI模型的基礎,就是產業實際的大數據資料。這是未來高教AI人才培育的第一個競爭點:學校是否能取得大數據資料?
通常大數據資料都掌握在醫院、企業或政府手中,是不會對外公開的營業機密,學校想要取得資料,除非和企業簽訂產學合作專案,否則企業不會無故釋放給學校運用。
因此,很多學校只能找免費的公開數據資料,讓學生練習撰寫AI模型,但是否符合課程需求,這些數據又是否夠「大」,不免有疑問。
長庚大學隸屬於台塑集團,集團旗下事業橫跨塑膠、煉油、石化、纖維、紡織、電子、能源、運輸、重工、生物科技、醫療等多元領域,涵蓋上百家公司,在大數據資料上,可以提供良好且密切的合作。
有了真實的大數據資料,大學培育的AI人才,才能從理論落地到實務,真實理解參數變化,讓AI真的具備符合現實所需的智慧。
跟上國際研究,帶動教學專業
AI人才培育的第二個關鍵競爭點,是學校是否有資源可以聘請國際名師來授課?
AI是一門發展中的科技,最新的研究、應用、論文,往往都是由歐美日等國際頂尖大學或研究機構所發表,領銜AI相關發展的國際大企業如Google、微軟,也都是和國際名校與名師合作。
可以說,就算是學校的教授,對AI也都還處於不斷與國際最新發展學習的階段。如果台灣的大學,能聘請到這些國際知名學者或業界專家做交流、論壇,甚至授課,才能真正帶動一所學校師資的AI專業度。
只是聘請學界與業界的頂尖專家,費用十分可觀。在經費有限的台灣高教界,很多學校都心有餘而力不足。長庚大學有台塑集團支持,是全台辦學經費最充足的私立大學,甚至遠勝許多國立名校,對邀請國際名師更是具備充足預算。
很多人對未來大學,討論的都是要發展哪些新興科系、如何創造跨域學習。然而,這些理想必須要有實際資源去支持才能實現。所以若希望自己晉升未來AI人才,除了選科系、看課程,學校是否有數據和財務支持,讓AI人才的培育真正獲得實現,也是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