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來為台灣一百多家企業提供債信意見、逐漸做出口碑的中華信評公司,最近美國股東——標準普爾(Standard&Poor’s)有意吃下所有股份。
6月底股東會即將召開,談判結果備受矚目,大家都很關切面對全球信評龍頭的「逼婚」,持有一半股權、以六家財政部官方與周邊機構為代表的中方,要怎麼解決「嫁不嫁女兒?」的難題。
按照過去慣例,中華信評的總經理由中、美兩方,每三年互推代表擔任;如果合作模式不變,今年恰好輪到中方指派。一手打造中華信評、已任兩屆總經理的陳松興,面臨從「主考官」身分變成「考生」的景況,忐忑的心情也不下於平日受評的企業。
5月初,坊間報紙指稱,直言、敢言的陳松興過去得罪太多人,執政黨已內定證交所副總經理詹彩虹接任中華信評總座。面對談判代表還沒上桌,謠言卻已滿天飛,陳松興很無奈,「真的是一派胡言!」近日,他冷不防地遞出辭呈,將人事布局案浮上檯面,引起各方注目。
信評擁有近乎聖經般的律力
中華信評並不是肥缺,但它的官股背景,使陳松興的去向,漾起執政黨「綠化」的想像;與標準普爾的談判,財政部更得謹慎行事,股權的轉讓與否牽涉的不僅是商業決策,對國內的信評生態與市場運作,更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原因很簡單:信用評等——用A、B、C、D等簡單易懂的符號,就各種債券商品是否準時還本付息給予評估意見——這也是資本世界裡最具威力的符號。
除了債務,信評也針對企業整體的償債能力出具意見,「在一定的程度上,它代表公司資產負債表是否強健,營運是否正常,」富邦金控財務長龔天行說,該集團所屬富邦保險是保險業中第一家進行國際信評的公司。
隨著資金全球化、金融產品日趨複雜,信評像一把跨國界的尺,提供投資者做投資決策時的參考。許多投信、券商和保險業者都有內規,依據評等,規範投資商品的種類以及占投資組合的比例。難怪國外的批評家指稱,全球三大信評機構——標準普爾、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與惠譽(Fitch Ratings)「有著近乎聖經般的律力」。
挾著巨大的影響力,三大巨頭賺飽了荷包。以唯一上市交易的穆迪為例,過去兩年,穆迪的淨利以每年30%的速度成長,去年達2億9000萬美元。長期來看,穆迪五年的平均資產報酬率為50%,代表公司投入的每一塊錢可以賺五毛錢的淨利,獲利能力驚人,因此掛牌以來股價扶搖直上,迄今已漲了一倍多。
在台灣,信評之路卻走得崎嶇。早年因缺乏債信評等標準,投資人只得少碰無擔保債券;市場資訊不公開,利率的定價也難充分反映發債者的償還能力。種種亂象,都使國際級信評公司卻步。
為健全國內債券市場,1997年財政部找上標準普爾,各出資新台幣1億元創立中華信評,標準普爾並轉移技術,發展本土專屬的評等制度(TW Rating)。當時就任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總經理的陳松興,是信評事業管理規則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外語能力優異的他與美方談判著墨甚深,進而受命擔任首屆總經理。
「信評進來台灣的時刻,真的滿關鍵的,」中信證券副總經理黃信昌指出,中華信評成立那年,正值金融風暴席捲亞洲,翌年台灣多家公司又爆發了財務危機,跳票事件頻傳。重利、輕風險的投資人被敲了一記警鐘,信評的需求遂逐漸浮現。
三年前,台灣股市自萬點崩落,上市櫃企業由現金增資轉向從公司債與可轉換公司債籌資;低利率環境使資金紛紛進駐債券型基金,對公司債需求日趨殷切。近來債券市場的交投熱絡,帶動信評業務發展,據瞭解,中華信評開辦以來的虧損今年可望悉數攤平。
中華信評靈魂人物
將中華信評擦亮名號的陳松興,在業界以直率、敢言出名。「他是外國律師型,性格很強、很直率,不會掩飾他的看法,」一位與陳松興相識多年的友人說。
天生反骨的陳松興從小就逃學、蹺家,中學念的是放牛班,重考上中興大學法律系後,又經歷學分不及格、補考,成長路上顛簸不堪。
赴美深造,是陳松興人生的大轉彎。由於博士論文為台灣金融改革,陳松興常回台蒐集資料,因而結識當時證管會副主委張昌邦。1989年由張昌邦安排返台到證管會(現為證期會)任職,日後升任法務室代主任,從公開制度的修訂到期貨交易法,陳松興都是背後的推手。
學術的專業訓練、長期浸淫市場政策的設計,與標準普爾研究資源的支持,是陳松興數年來對金融改革多有建言的關鍵。然而他在逾放比、企業紓困、銀行退場機制等敏感議題上,由媒體釋出、放大的言論能量,卻很讓主管機關尷尬。
三年前,陳松興提出警告,高達140億元的公司債將有違約之虞,引發政府的嚴重關切;與當時財政部長顏慶章的不對盤,更是業界皆知。
「他最想做的是造福人群,」中華信評管銷部資深協理阮淑祥說。「矛盾的是,他的性格不適合在公共領域生態中生存,在政治角力場上沒有任何保護的他,很快就會陣亡。」
在官股占了一半的中華信評,陳松興卻沒有出局,靠的是證期會時累積的豐沛人脈。
據瞭解,部分惜才的老長官就曾出身相挺,像前證期會主委、財政部次長林宗勇,曾擋下不少反彈的聲音。三年前中美二度換約,按照協議由美方任命總經理,但與標準普爾關係良好的他,又順利蟬連總經理寶座。
有意思的是,儘管陳松興的大砲性格很令財政部頭疼,但最近出版一本他與阮淑祥合著有關金融重建的著作《一兆元黑洞》中,他一口氣請出四位前任財政部長寫序。
「他們是不是支持我的看法,我沒有辦法認定,但至少他們認同我對金融市場有心的做法,」陳松興說。
鎂光燈下的陳松興,看似孤獨、不畏當局的砲手,但私底下,他費心凝聚共識,運用團體力量來影響決策。
2001年,陳松興與業界合辦「產業融資困境與振興債券市場」會議,會前他與證券商開會討論,擬出多項健全債市的建議方案;其中具關鍵性的一項,是公司債課稅問題。
公司債買賣成本過高,是多年來阻礙次級市場的元兇。但如果透過「證券交易稅條例」修改公司債課稅,可能牽動股票交易稅的相關規則,政治爭議性很高。陳松興提議,將公司債免稅案夾帶在「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草案中,不但減低爭議性,免徵十年的建議也預留了未來在政策運作的空間。
將免除交易稅的建議呈報政府後,陳松興動員立委柯建銘,老長官(財政部次長)陳樹、政務委員鍾琴等人幫忙,終於讓債券交易免稅在去年正式上路。相關資料顯示,免稅後公司債平均月交易量較2001年增加兩倍,是活絡債券交易的大功臣。
相對於推動變革時的細膩,在中華信評員工眼中,陳松興是個豪氣、不帶架子的老闆。
目前中華信評十多位本土分析師,多有企管碩士(MBA)學位,與數年外商銀行工作資歷,但他們平均年齡三十至三十五歲及嫌稍「嫩」的業界背景,難免引起金融業資歷二十年、三十年以上的受評業者批評,抱怨他們,「搞不清楚狀況。」
信評需要客觀、獨立
中華信評金融機構評等部協理朱素徵不否認外界對分析師經驗不足的質疑,她解釋信評機構剛進入新興市場,這是必經的尷尬期。「我們熟悉的是標準普爾的評等遊戲規則,有清楚的評等準則,況且團隊都有資深分析師帶領,表現不會太遜色。」
襲用外國評等準則,是不是能充分反映國情、經營環境與商業慣例?部分業者覺得仍有待商榷,自認評等被低估的證券與票券業者的不滿尤其明顯。「大家對產業的認知、與觀念上面的溝通還是不夠,」黃信昌說。
他舉例,標準普爾對台灣證券業多持「波動性大、獲利情形不穩、產品線狹隘」的評價,但在金融風暴後,不管從透明度還是業務經營上,證券業發展的都不錯,「他們可能看到的是法律上對我們券商的限制與規範,覺得我們營運成長(upside)的空間很小;事實上我們的upside空間小,風險也小,」黃信昌說。
陳松興回應,評等結果無所謂對、錯,中華信評與受評機構對評等準則與風險評量的認知,可能有差異。「我們的TW Rating,在亞洲各國中等級是最嚴的,」他強調。
政府當初扶植中華信評、將信評當作金融監理工具的用心可以理解,但金鼎證券資深副總經理儲蓉強調信評應是「opinion(意見)」,主管機關反而將「評鑑」意見視作「准駁」的依據,信評儼然成為仲裁者,有違它增加資訊透明度以及活絡市場機制的宗旨。
況且信評機構的命脈,在於它的客觀與獨立性。財政部身為中華信評的主要股東,管轄權上同時又是主管機關,「一個很大的問號,就是球員兼裁判,」一位信評業者說。
陳松興很清楚,中華信評的官股背景難免造成政治力干預專業的聯想。他澄清,自中華信評成立以來,財政部從未介入或指示任何評等案件。
中華信評去向未卜
國際信評公司穆迪、惠譽今年在台正式掛牌營業,前者是百年的老字號,後者則擅長金融機構的評等;中華信評長年來的先行者優勢,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
醞釀中的中美股權之爭,使金融業者擔心,一旦中方釋出股權,國內的信評機構被全球三大公司壟斷,台灣市場可能落為西方觀點下的俘虜。
「中華信評比較瞭解本土,他不會完全看你的財務報表,除了報表以外常常有一些本地觀點,」建華金控副總經理彭康雄以建華的經驗提出說明。
加上預計2006年上路的新巴塞爾協定中要求,銀行需依據企業的信評評等,決定授信時自有資本的提備,屆時企業的信評需求將大量湧現,外國機構是否能顧及到本土企業的需求,也是中方的考量之一。
如果美中股權談判分裂,財政部是否會扶植第四家信評公司?到時市場是否有足夠的胃納量?
這會是另外一個值得關切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