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百萬財經作家吳曉波,連續六年舉辦年終秀,今年主題為「周期之魅」,在不確定的時代搜尋確定性,提出「K型時代是抗疫常態」、「中國消費進入失焦期」、「供應鏈戰爭決勝負」等對2022年的八大預見。獨特的洞察,引發不少大陸網友二刷、三刷。
每年的倒數第二天,大陸知名財經作家、53歲的吳曉波固定舉辦跨年演講,年終秀門票的票價之高,媲美明星演唱會。
2021年12月30日,吳曉波「周期之魅」年終秀吸引近2000人購買門票,演講的內容,事後被整理成各種版本:金句版,精華版,未刪減版,PPT版,音頻回放版,視頻回放版等,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不斷傳播。
吳曉波在演講中率先指出,「周期之魅」的周期的定義:「就是你在某個時間創作了一首歌、一本書、一個產品,若干年後,甚至幾百年後,仍然有人記得你。我們今年(2021)之所以選取這個主題,也是想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搜尋確定性,以及這種戲劇性背後所存在的種種原因。」
早在而立之年,吳曉波便已成名,暢銷書《大敗局》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倒閉企業為素材,寫了10個企業的失敗案例,出版當年(2001)就銷售100萬冊,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20本書」之一,也成了不少商學院的課程教材,在業內引起極大的反響。
數年後出版的《激蕩30年》 ,同樣收穫了上百萬銷量。這本書更是讓吳曉波聲名升到巔峰,名利雙收,不僅成為各大電視台、媒體活動的重要嘉賓,也成為企業家的座上客。兩年後,他接受騰訊創辦人馬化騰的邀請,撰寫《騰訊傳》。
僅憑《大敗局》和《激蕩30年》這兩本書,吳曉波在2009年就以 750 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位列第五。
2014年,吳曉波作為唯一受邀的財經作家,和網易、中興、海爾等公司負責人走進中南海,參加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
和得到App創辦人羅振宇一樣,吳曉波也在每年年底舉辦跨年演講,每年一個主題,與大眾分享他的商業觀察和趨勢判斷。據大陸媒體的統計,吳曉波在前五年的年終秀門票收入就超過3000萬人民幣(約台幣1.3億元)。
「2022年是一個K型時代,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如何在K型時代生存?先站住再站高,先活着再活好,」吳曉波在金年度的跨年演講中表示:「希望我們有一些清醒、理性的認知,再規劃我們的事業、生活。」「讓我們在時代的變革中永不言退!」
以下是《周期之魅》演講精華整理:
預見1:K型時代,抗疫常態
什麼是K型時代?簡單理解就是工業的劇烈分化,利益集中在少數玩家手上。
2021年春節票房80億,創下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紀錄。其中《你好李煥英》和《唐探3》吃掉了80%票房。國慶檔8部電影,《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親》兩部電影吃掉了95%的票房。這個資料可能會發生在2022年的很多工業,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K型時代。
面向2022年,我們絕對無法有幻想,仍然需要通過自身努力。可以確定地說任何工業都很苦。我們能幹什麼?回到你的小工業中通過優化供給喚醒需求。
K型時代非常殘酷,唯有偏執者才能生存。
預見2:消費進入「失焦期」
我們不知道年輕人喜歡什麼,只有經過不斷測試、對撞才能激發出來。2021年上海最火的商場給自己取名「年輕力中心」,一年舉辦350多場策展測試年輕人喜歡什麼樣的產品。
去年我講過購物中心即將消失,但購物中心不會關門,裡面會愈來愈多餐飲店、親子空間、滑雪場、集合店。購物中心的定義已經發生變化。我們在需求端要研究今天的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喜歡什麼。
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正在同時發生,唯一有意義的是在「消費分級」中搜尋自己的圈層。
所以2022年創業有兩個趨勢:一是功能性的微創新。舉例:納米襯衫。二是發現新需求的可能性。
預見3:供應鏈戰爭決勝負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後,世界進入逆全球化的過程,之後的變化對中國產業經濟發展是決定性的。你可以說它是壞事,因為我們沒有晶片。2021年中國很多公司投資晶片,三年內應該可以解決掉。
我們對產業鏈的安全需要重新理解。(缺晶片)短期內給我們帶來很大困擾,中長期利於產業經濟的自我完善和配套。
舉例:養雞業的「晶片」。中國人一年吃掉50億只白羽雞,但白羽雞的「原雞」掌握在兩家美國公司手上。中國有家農牧企業,董事長告訴我2010年原雞6美元一隻,2020年漲到了36美元一隻,如果哪天漲到86美元,你還得買,不買就產不了白羽雞。
2011年他們偷偷培育原雞,特別偏僻的地方,特別難,八年一個周期幹了九年多。今年年初訊息不知怎麼被泄露了,美國公司代表趕到當地,在他辦公室說30分鐘給你兩個選取:要麼毀掉基地,要麼明天開始斷供。
董事長怎麼辦呢?上洗手間給研究所所長打電話問:如果原雞斷供了,我們能供應上嗎?所長說供得上。接着問:會不會變種?所長說不會。董事長回到辦公室對美國代表說:10分鐘內請你離開我的辦公室!
老爺子還是挺厲害的。由此,2022年中國進入「吃雞自由」時代。
這樣的戰爭將在各行各業上演,逼着你回到產業鏈的源頭徹底解決。
所以中國的企業家們千萬不要泄氣啊。不論網上怎麼噴你,怎麼鄙視你,我們還是這個國家重要的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預見4:賦能平台,各擅其能
我跑了20多家智能工廠畫了一張圖,告訴我們,未來任何企業無論你是多麼傳統,無論是工業品還是消費品,都會被植入產業智能化的模型中。分布的產業經濟,通過工業互聯網完成效率提升。
千萬記住,中小制造工廠快點拆掉圍牆,進入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產業互聯網的大潮。
預見5:專精特新,智能競賽
2021年大陸資本市場最大的新聞是成立了北交所,特別為「專精特新」(隱形冠軍)企業服務。中國有多少家?4762家。逆轉「孔雀東南飛」的趨勢,在消費互聯網網域很難被逆轉,能逆轉的話只有靠製造業。
中國產業智能的專精特新發展到什麼地步了?案例:機器人樂隊。全是機器人配合演奏一曲《我和我的祖國》。從晶片到零部件都是中國企業研發生產出來的。
過去兩年中國的產業變革,在軟體、雲計算、雲儲存和工業晶片、工業機器人、模具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這個進步在2022年將繼續發生。
預見6:移動協同,辦公革命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從美國矽谷回來,任外企中國區副總裁,剛辦公很不適應,問祕書要傳真機,祕書笑了。因為國內很少用傳真。
外企辦公三件套:郵件、傳真、瀏覽網頁;中企辦公三件套:小程序、即時通訊、協同文件。
即將過去的2021年,你們開了幾次線上會議?
2021年辦公協同市場增長迅猛,用戶數達到3.81億,在線視訊會議使用率達到23.8%,在線會議日均使用時長36分鐘。
疫情倒逼我們變革,這些變革讓很多發生的事實變得不可逆。
預見7:後浪前浪,各占沙灘
今年中國的90後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消費群體,大家沒有異議吧?《每天聽見吳曉波》每年新增用戶60%是90後。
今年我去福建一家企業,創始人高德康開摩托車帶墨鏡見我,他幾歲了?大家猜一下。他1952年出生,69歲了。
11月份我們在東莞舉辦了一場高峰論壇,照片上的這位女士,董姐姐幾歲了?67歲。
這樣的企業家在中國不是一個兩個,仍然有一批40後、50後、60後在一線。
「戰士的終點是墓地。」很多企業家可能終身都不退休。
後浪不拍死前浪,因為我們不在同一個沙灘上。
時代淘汰人的,從來不是年齡,而是一個人的認知和對世界的好奇心。
預見8:金融服務,迭代理性
2021年中國大陸資產管理工業的規模超過125兆人民幣(約台幣544.6兆元),但跟美國比,中國大陸中產家庭的金融資產只有48%,美國是81%,這一塊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所以必然出現從實物型資產大規模地轉向金融資產。
今年我們的合作伙伴,恆天財富,大陸最大的第三方理財公司,推出了一個平台,叫做恆樂匯。
所有的資產配置不僅是錢的問題,它關係到人的成長,每一份財富背後都是人的成長,是人對生活的選取。恆樂匯通過平台的方式,為用戶做財富規划,同時為用戶提供知識成長、圈層服務、產業賦能。
所以通過人的服務的方式,來遞進到財富的服務,這是我們在中國資本市場、財富市場看到的一個全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