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不能碰水?傷口不覆蓋才不會感染?這些舊觀念已不合時宜了,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傷口治療,現在的新觀念是濕潤療法,並結合創新科技的複合材料技術,讓傷口好得更快、更好。
傷口治療範圍越來越廣泛,除了一般外傷,更包括手術傷口、糖尿病和癌症傷口等,尤其隨著高齡化和長照時代來臨,越來越多長者因為慢性病而產生慢性傷口問題,慢性傷口成因複雜且難以癒合,往往造成往返醫院門診或住院的次數與時間增加,對病人和醫療資源都是沉重負擔。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戴浩志主任表示,以糖尿病為例,台灣約有兩百萬糖尿病患者,其中大概有二十%會發生足部潰瘍傷口,若再加上其他種類的傷口,其實有非常大的傷口照護需求。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傷口情況,過去傳統單一的治療傷口方式,可能會延誤最佳治癒時機,甚至加重後續治療的困難。
傷口處理新觀念:濕潤傷口更快好
戴浩志表示,傷口可簡單區分為急性和慢性傷口,急性指外傷、燒燙傷或手術傷口等,慢性則指兩個月以上都未癒合的傷口,包括長期臥床引起的壓傷、糖尿病人的足部潰瘍、動脈或靜脈障礙所引起的潰瘍、癌症病人的不癒傷口等。
過去民眾對於傷口治療的觀念多半停留在要保持傷口乾燥,避免包覆發生感染風險,不過近幾年傷口照護出現極大轉變。戴浩志表示,現在的新觀念是必須給予傷口適度的濕潤環境,才能加速傷口癒合。他解釋,「在傷口癒合機制中,必須要有新生細胞和生長因子配合,而潮濕環境才能把這兩個因素都維持在傷口床裡,如果傷口環境乾燥,細胞就會乾死,生長因子也會被封住,因而妨礙表皮與組織的增生癒合。」
因此醫學界提出「T.I.M.E.」傷口處置原則,包括:「Tissue」清創、換藥與傷口床的照護;「Infection」避免或移除感染;「Moisture」保持傷口環境濕潤;「Edge」評估觀察傷口表皮情形。戴浩志強調,透過上述完整的傷口處置,傷口會逐漸長出新的肉芽組織和皮膚組織,大概一週便能逐漸癒合。但若處置不當,傷口不僅好不了,更有可能遭受細菌感染,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複合式治療 提高困難傷口治癒率
近幾年在新技術的推波助瀾下,國際間更提出新的M.O.I.S.T.觀念,除了原有的「T.I.M.E.」,另外加上「Oxygen氧氣治療」和「Support輔助治療」,更能加速傷口復原。
「氧氣治療目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高壓氧,藉由吸入高壓氧提高血液中的溶氧量,加速癒合效果。另一種則是透過製氧機在傷口局部直接供給氧氣,加速傷口修復。」
「Support」輔助治療則分為負壓治療和先進敷料。負壓裝置適合大面積或深度傷口,例如壓傷褥瘡等,負壓治療因為不需要經常換藥,可減少病人的不適感,也能避免感染和促進癒合。而先進敷料則可以幫助傷口保持適當濕潤,提供傷口癒合的良好環境。
現在市面上敷料種類眾多,如何選擇?戴浩志認為,擦傷等一般外傷,民眾可以依傷口類型自行選擇敷料,像是傷口組職滲液多,就選擇高吸收力的敷料,滲液少就使用親水性敷料,若有細菌感染也可挑選具銀離子殺菌效果的敷料。「但若為較嚴重的傷口或是慢性傷口,還是應請醫護人員針對傷口種類、滲液程度進行評估,為病人選用敷料,並輔以藥劑或負壓治療等方式,提高傷口復原速度。」
傷口為什麼好不了?要先根除病因
傷口照護觀念日新月異,但還是有不少民眾陷入舊迷思,戴浩志最先要澄清的就是「傷口其實是可以碰水的」,他表示,因為傷口床的細菌很多,用乾淨的水清洗反而可以降低傷口表面的細菌量。
第二是,慢性傷口要先治療好潛在病因。「大部分病人認為,傷口只要給他一個神奇的敷料就會好,但如果沒有根除病因,例如壓傷病人沒配合減壓,使用再好的先進敷料都會事倍功半。」
傷口應如何有效治療與照護,已是當今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尤其隨著醫材技術的進步和敷料的與時俱進,傷口治療方式也更加多元便利,但前提是民眾必須要建立起正確的傷口治療觀念,透過濕潤療法與搭配適當敷料或是新式醫療裝置,才能順利加速傷口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