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杰力科技以戰代訓培養運動習慣

運動特刊編輯群
user

運動特刊編輯群

2022-03-16

瀏覽數 38,600+

杰力科技採取以戰代訓模式,藉由強化「逆境指數」,讓員工克服不習慣的生活方式,進而愛上運動。右三為總經理吳嘉連、左一為台灣外展基金會執行長廖炳煌、左二為品保處資深經理程方忻、右一為台元運動健身中心專任教練陳聿君。
杰力科技採取以戰代訓模式,藉由強化「逆境指數」,讓員工克服不習慣的生活方式,進而愛上運動。右三為總經理吳嘉連、左一為台灣外展基金會執行長廖炳煌、左二為品保處資深經理程方忻、右一為台元運動健身中心專任教練陳聿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全民拚運動 打造健康好習慣

「不勤勞的人一定沒成就!」這句話是杰力科技決心推廣運動的起點。公司高層發現,員工面臨難關時,要克服挑戰總是少了點力道,於是聘請專業人士強化「逆境指數」,讓習慣待在冷氣房的員工克服不習慣的生活方式,進而喜歡上運動,強化意志力。

「好美呀!」位於新竹與桃園交界處的石牛山上,陸續傳來驚嘆聲。這一聲聲的呼喊,不只驚豔於四周的美景,更是許多人對於自己終於爬上人生第一座小百岳的感動。2019年春暖花開時分,杰力開啟了幾乎長達半年的能量挑戰營活動。

在從2012年起即協助杰力進行大型戶外訓練的台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廖炳煌的規劃下,員工經過一個半月的訓練之後,全體到齊,在董事長李啟隆和總經理吳嘉連帶領下,分組攻頂石牛山。

因材施教,強化體能

吳嘉連說,這是「以戰代訓」,因為「口頭講要大家培養運動習慣太困難了,不如設定一個目標,帶著他們向前衝。」

可是,要設定什麼目標?

廖炳煌提出以石牛山為目標,但當下吳嘉連是猶豫的,因為對部分運動素人來說,這個難度可能太高。

但是,下一刻他又想到,自己帶著念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去爬難度四級的鳶嘴山,最後也是成功攻頂,「我想,只要給予同仁專業訓練和設備,應該可以征服小百岳等級的石牛山。」

事實上,廖炳煌的目標設定並非天馬行空,而是因為「我知道,設定目標很重要,既不能難到讓大家覺得怎麼樣也達不到,也不能太簡單到沒有挑戰性。」

於是,可以一日完成的石牛山雀屏中選。而目標確立了,就要開始事前準備。

除了協助員工加強體能,在帶分組訓練的過程中,廖炳煌也會觀察每個團隊,再因材施教,或是鼓勵、或是採取激將法,讓每個人持續進步。

吳嘉連舉例談到:「在攀登石牛山的前十個月,公司成立了慢跑團,員工們分組後,私底下就會互相較勁,見面時的招呼語自然而然變成:『你昨晚跑多少?』」

在難關挑戰中培養互信

「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感動,帶回職場上就會轉化成革命情感,讓工作互助的程度變高,」廖炳煌非常擅長帶領團隊透過運動訓練增加互助工作效率,他親身目睹杰力的改變。

於是,完成石牛山挑戰後,2019年7月,在廖炳煌規劃下,杰力再度帶著全體員工挑戰兩天一夜樟之細路古道健行、梅花溪溯溪—健行完接著溯溪,對體力、耐力和團隊合作力,是一大挑戰。

然而,「過程十分有趣,」吳嘉連回憶,有些個子比較嬌小的人爬不上去,就要靠大個兒來幫忙;在溯溪過程中,有些關卡需要手腳並用,大家互相幫助卻也會互虧對方手短、腳短⋯⋯

儘管如此,事後吳嘉連的感受卻是:「在那樣舉步維艱的環境下能夠充分合作,一起朝同一個目標前進,我想最大關鍵因素應該是對彼此的『信賴』,如果能將這種感覺延伸到工作上,就會是最大效益。」

「熱情是一切動力的來源,」吳嘉連說,「從跨出第一步到習慣養成,除了毅力,更需要的是擁有熱情。」

這樣的改變,在杰力品保處資深經理程方忻身上看得最明顯。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如今體態看來精瘦的他,三年前進入杰力時,體重竟然高達96公斤,透過公司外聘教練規劃的訓練營、共識營、戶外活動和馬拉松比賽等活動,除了訓練出團隊精神,也讓他愛上慢跑,連去讀EMBA都加入慢跑社,還參加了為期四天的戈壁大挑戰。

程方忻說:「運動不只可以幫助自己在工作上更有計畫地設立目標,還讓自己健康地瘦下來,也因此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跑友,讓工作與休閒生活達到平衡。」

有規劃、有主管支持而帶起的運動風氣,結合運動指導員的專業,更有助員工養成健康運動好生活。

有規劃、有主管支持而帶起的運動風氣,結合運動指導員的專業,更有助員工養成健康運動好生活。

在運動中重塑人格

在推廣運動上,位於台元科技園區的杰力,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與條件。從公司下樓走到隔壁棟大樓,就是園區內的健身房,裡面設備完善充足,並有請專業教練駐點,不論是團體課程或一對一訓練,都可以讓員工在公餘時間活動筋骨。

台元運動健身中心專任教練陳聿君,每週二及週四中午會到杰力開設瑜伽及滾筒肌力課程。

「第一次到杰力,是為了幫大家上抒壓、伸展講座課程,他們那時候連坐在椅子上都很僵硬,」陳聿君至今記憶猶新。

由於反應熱烈,單堂課擴展為固定社團課程,而且堂堂爆滿。扣掉重複參與的學員,已有33人參加這兩個社團,超過公司員工數的1/3。

身為公司經營者,吳嘉連看見員工們經過幾次大型挑戰的轉變,他發現:「透過運動指導員的協助,員工可以重新反思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價值,也因為愛上運動,請病假的人少了,大家的體重、體脂肪也降了一些,連公司氣氛都變活潑了,同仁在工作上面對困難的勇氣提升了許多。」

促進改變發生

從事外展工作數十年的廖炳煌認為,運動指導員不可能長期跟公司綁在一起,「我們都有必須功成身退的一天,最重要的是透過運動,把『促進』的氛圍或技術帶給他們。」

如果在一家企業中,「主管能把『促進』的力量運用到工作上,員工可以用在自己的健康照顧和家庭、人際關係上,『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才是指導員更深層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廖炳煌說,「這也是一種角色轉換,運動指導員變成全方位團隊激勵、促進的顧問,讓團體從內部長出『促進』的力量。」

他更進一步補充指出,「重點在每一個行動的反思分享,不要只針對活動,而要全面思考個人跟組織、公司的關聯,以及活動結束後,回到公司,下一步該怎麼做?假設沒有比賽,還會繼續運動、鍛鍊自己嗎?」

正因如此,廖炳煌不僅協助規劃運動營、共識營等相關課程,更不斷提出反思回饋,讓所有人重新體認運動對自己的意義,「不是為了運動而運動,也不要為了辦訓練而辦訓練,要『促進』改變發生。」

帶動溝通的機會與氛圍

「有規劃、有主管支持而帶起的運動風氣,不只能夠讓運動指導員與企業協力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也能形成企業、輔導員、員工的正向循環,進而改變生活方式,」陳聿君說。

尤其,他強調:「運動能讓大家聚在一起,有些工作上的討論,就在邊跑邊聊中完成,也讓許多人有了共同話題,從同事變成朋友,讓運動延續到生活中,創造溝通的機會與氛圍。」

甚至,「有些同事從完全不動的『辦公室馬鈴薯』,經歷各項運動訓練,加入瑜伽和滾筒肌力社團,下班後還會去找一對一的私人教練,整個人變得更有活力,連身旁的同事都驚訝於他的轉變,」吳嘉連開心地說。

延伸閱讀

動起來的 ESG
數位專題

動起來的 ESG

運動和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有什麼關係?「動起來的ESG」,不僅是將運動和ESG相結合的創新思考,更是我們對未來企業永續發展的探索。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