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說,這次疫情改變世界原本的運作模式,但對我這樣六七十歲的人來說,我們其實一直活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世界中。
我20多歲時,美國宣布與台灣斷交,全球石油危機,油價暴升讓物價大漲。那些事對當時的台灣來說,可能比現今疫情衝擊還要巨大、也更無法預料,但現在回頭看,也都順利走過來了。
不是我把自己當先知,而是如果我們把「變動」當成「常態」,就可以不用去害怕不確定性。
重點是,當變動發生時,有什麼確定的東西要在?我認為,企業面對不確定,與其強調如何應變,更應回到組織、員工與領導者,內心擁有的態度與觀念。
信義房屋一直強調「信任」,我相信,面對不確定的世界,這是最能找到穩定方向的態度。當有一個你願意堅守的信念,讓你面對不確定時能具備自信,最後就會形成別人對你的信任。
而信任的根本,是「利人利己」,環境險惡,人人都想保全自身利益,但如果你在自利時,也願意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對每一個人都有幫助」,自然會有自信,別人看見了,也會願意支持你,讓目標更容易達成。
其實,幾十年來,我所面對的許多不確定,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這也是我為何會在信義房屋內部的經營管理會議上,把常用的「分工合作」改為「合作分工」。
「先分工再合作」,表示已有一個想要的主要目標,我把怎麼達成的「工」分下去,讓別人幫我完成;而「先合作再分工」,表示得先找出彼此的共同目標,過程中,不管誰負責哪一段,彼此都可以隨時補位,因為如果你的工作沒完成,而我不願意去補位,我們的共同目標就無法達成。
每個人都可能因為變動而遭遇到困難,若大家擁有共同目標、彼此補位,對未來的不確定,就能變成踏實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