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向財富焦慮說不

楊麗君
user

楊麗君

2003-12-15

瀏覽數 12,100+

向財富焦慮說不
 

本文出自2004理財特刊

台灣人從來沒有這麼焦慮過。憂慮掛在每個人的臉上,印記在他們愈來愈薄的荷包和逐漸縮水的銀行帳戶。但是你知道台灣人究竟有多憂慮嗎?《遠見》全民財富大調查顯示,民眾平均財富憂慮指數高達65.2%,又以六成三五憂心子女未來教育基金,六成三憂心未來財富縮水及失業,高居台灣人民最大財富憂慮的前三名。(頁24表一)

如果,一個人的金錢故事,透露的是他的人生訊息;那麼,《遠見》全民財富大調查報告,揭露了怎樣的台灣財富地圖?訴說了怎樣的台灣財富變遷?又勾勒了怎樣的台灣生活面貌?

大環境變好了,但是多數民眾反應,財富並沒有進到他們的荷包,他們也不認為自己的未來,會比今天更好。

除了長短期財富延遲效應,受訪者的反應,多少印證了台灣日益嚴重的財富不均問題。

台灣人變窮了。

48%的受訪民眾認為過去三年來,自己或家庭的財富縮水了;雖然也有31.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財富和過去三年相較,沒有太大增減,但是財富較過去增加的民眾,只有17.4%(頁26表二)。

台北大學財政研究所教授黃世鑫分析,「變窮了,未必一定是落入貧窮的底層,財富縮水,即是今天比昨天窮的表徵。」但是,變窮了,又時時生活在就業不安定,隨時可能會失業的恐懼,這種財富憂慮更為沈重與難解。

「台灣人害怕淪為新貧一族的財富憂慮,可說是台灣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黃世鑫沈痛地說,最可悲的是,政府和社會至今未能覺醒,設置「社會安全網」的重要。黃世鑫進一步指出,這也是台灣憂鬱症、自殺、犯罪等社會脫序問題日益嚴重的關鍵。

台灣人為什麼這麼焦慮?黃世鑫解讀,美國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失業率的上升也未破歷史新高;歐盟各國長年處於高失業狀態,利率走低是近三年的事,全世界只有少數如日本、我國和東南亞各國,同時面臨高失業、低利率、景氣低迷的三重打擊。

就業並非只是所得的來源,更是民眾財富安定感和社會認同感的關鍵。過去三年,多數受訪民眾不論財富增加,抑或減少,都和工作息息相關。

財富增加的受訪者中,有 56.9%是來自於找到工作或加薪;財富減少的民眾中,雖然有59%歸諸於景氣不佳,但是也有23.3%是因為失業或減薪。(頁26表二~1、二~2)

努力工作,聰明理財,是民眾向財富憂慮說不的最佳良方。調查發現,除了就業的穩定與否,投資理財能力而非投資理財金額(或比例),也是決定民眾財富信心和財富憂慮感的重要關鍵。

約有一成九財富增加的受訪者反映,他們財富增加的主因,包括投資股市、基金、債券、房地產、和銀行定存等理財資產的增加,這個比例僅低於來自工作收入的增加,高居財富增加的第二大因素。

相對的,年齡愈輕、教育程度愈低,財富減少來自投資理財損失的比率愈高。富邦投信資深副總經理顧素華指出,投資理財牽涉經驗和判斷,更絕對有know-how,年齡愈大的民眾,累積的理財經驗和知識相對較多,勝算自然相對較高。

能力強不怕失業的人沒有財富憂慮

不論年齡、性別,不分教育程度、收入高低,財務憂慮,已成為台灣非常普遍的現象。傳播學博士、東森華榮傳播事業執行董事雷倩,從《遠見》全民財富大調查發現,若取平均憂慮指數正負一個標準差劃分,台灣就有超過四分之三的民眾陷於非常或中度財務的憂慮。

台灣究竟是「新」貧?還是「心」貧?經由本刊財富大調查,從民眾對於如失業、減薪、投資縮水、利率走低帶來的實質財富縮水等感受型問卷的反應,雷倩說,財富憂慮已不是民眾「心理」上的憂慮,更是民眾「反映現況感受」的一種憂慮。

深入探討《遠見》全民財富大調查,雷倩從憂慮指數與職業的交叉分析也發現,工作確定性高、活動能力強的人,是最沒有財富憂慮的人。企業主、店老闆即屬於這一族群。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工作確定性高、但活動能力弱;或工作確定性低、但活動能力強的人,都屬財富憂慮感次低族群。前者以軍警公教人員為代表,後者以中、高階主管和業務人員為典型。

基層人員、專業人員和家庭主婦,則因為工作確定性不高、職位容易被取代、活動能力不強,屬於財富憂慮指數最高的族群。

若以年齡或世代來區分,已屆中壯年的三、四年級生,因為累積財富、職位和自信心較高,相對五、六、七年級的財富憂慮感較低。

五年級生,三十而立的年代,歷經台灣泡沬經濟洗禮,很多人都有股市或房市套牢的慘痛經驗;七年級面臨就業壓力,遠甚於任何一個世代,財富憂慮指數都相對其他世代人士高。

擔心子女教育基金不足,高居民眾財富憂慮指數的榜首。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行一分析,軍警公教人員占台灣受薪階層九分之一人口,軍警公教人員的就業穩定度和退休俸制度,相對其他擔心失業或退休後生計的受薪階級更有保障,但子女教育基金,卻是普遍性的憂慮,才會高居民眾財富憂慮指數的前茅。

國內教育學雜費持續高漲,經濟全球化、台灣就業前景欠佳,催動台灣中產階級送子女出國留學,以具備國際工作能力等,在在加深教育基金不足的憂患意識。不論到外國或中國大陸留學,所費不貲,第一租賃總經理陳春美還指出,內外環境的變動不居,才會讓一般民眾對子女教育基金的憂慮這麼高。

台灣人愈來愈長壽,56.5%受訪民眾擔心退休後經濟問題,但是相較於子女教育基金、失業、財富縮水的憂慮,一般民眾對退休後的財富憂慮顯然較低。除了公家體系和部分企業提供一定的退休金制度外,顧素華分析,許多民眾每天為生計憂心忡忡,誠惶誠恐擔心失業之餘,哪有餘力想到退休後的問題。

除了針對財富憂慮感與財富信心度指數進行調查外,《遠見》全民財富大調查,同時也針對民眾投資理財行為與理財價值觀,進行深入的研究。

人的一生,要多少錢才夠?擁有多少財富,才算富有?17.6%受訪民眾認為,擁有1000萬元,即算富有;其次才是1億元(16.4%);再其次是擁有5000萬元(10.4%)。有趣的是,多數男性認為1億元才算富有,多數女性則認為擁有1000萬元即是富翁。(表三)

對照財富憂慮指數、收入高低與擁有多少財富才算富有,交叉分析後發現,收入愈高、財富憂慮指數愈低的族群,對富有定義愈高。

不由令人深思的是,五成三的民眾認為,自己終其一生沒有機會變成富人;只有二成八受訪者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富翁。(表四)

成為有錢人的最佳途徑是什麼?26.7%民眾認為是努力工作,其次是投資股票等金融商品(21.5%),也有高達二成回答買樂透,11.2%認為自行創業,10.7%認為投資房地產是致富的最佳途徑。(表五)

進一步進行社會政經地位SSC分析,財富憂慮指數愈低、收入愈高、教育程度愈高、職位愈高的人,認為努力工作是致富最佳途徑的比例愈高,認為買彩券能一夜致富的比例愈低。

匚合創意公司創意總監范可欽分析,50元購買一個彩券發財夢,顯然是中低收入小市民擺脫貧窮,乃至一般中產階級一夜致富,尋得美好明天的「狂想曲」。

連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都不禁說,可以改變個人命運的彩券,儼然成了不少台灣民眾藉以逃離集體憂愁命運的諾亞方舟。

經濟嚴冬中,樂透彩券成為不少民眾「冬天的陽光」。但是,發行兩年以來,真正創造的億萬富翁,不到兩百人。台灣陷入貧窮和失業的人口,近三年來,每年平均增加約七萬人。

三年之變,兩百位億萬富翁,相對於二十一萬名陷於貧窮底線的失業族群,差距何其大?雷倩說,《遠見》全民財富大調查為陳水扁總統執政三年多以來,「台灣財富地圖」的變遷,做了最好的見證。 雷倩語重心長地說,台灣需要把二二八仇恨、國家認同、族群差異留在過去,站出來告訴民眾,一切向前看,為民眾創造美好未來的新國家領導人。

黃世鑫說,建構社會安全體系,照顧弱勢團體,降低民眾財富憂慮感,減少社會付出脫序犯罪的代價,已刻不容緩。前經濟部長趙耀東疾呼,台灣需要更凝聚、更融合的社會,共同創造另一波經濟升級與台灣經濟奇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