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是投資還是保險﹖

李翠卿
user

李翠卿

2001-10-15

瀏覽數 14,750+

是投資還是保險﹖
 

本文出自2002理財特刊

保險的本質是避險,而投資的特色卻是風險,若把這兩個概念組合在一起,究竟會迸出什麼火花?

投資型保單在歐美、日本已經行之有年,占有率甚至超過保險市場的一半,可是對台灣來說,還只是個時髦的玩意兒。

今年6月立法院甫通過保險法修正案,明示投資型保險商品的適法性,顧名思義,這種商品同時兼具保險與投資價值,保戶將一部分的保費拿去做投資,投資的損益將會反映到保險給付的額度上。

保戶必須要有一個概念:投資型保單並不是穩賺不賠的。一般來說,傳統保險商品的主要損益來自於死亡率差、費用率差以及利率差,保險公司利用保戶繳交的保費進行投資,不管是賺是賠,都由保險公司承擔,投資型保險商品則把利率差轉嫁到保戶身上,保戶固然能享有投資獲利的報酬,也必須負擔投資失利的風險。

「你若買傳統保險商品,保險公司再怎麼賺錢也分不到你身上,但話說回來,他就算賠錢也不甘你的事,」保誠人壽企劃總監林宏盈表示。

投資型保單大致可分為「一般帳戶型」商品與「分離帳戶型」商品,前者包括指數連動型年金、利率連結型年金與萬能壽險,後者則包括其他變額商品如變額壽險、變額年金保險以及變額萬能壽險。目前財政部核准的投資型商品名單中,三商美邦、國泰人壽、國華人壽以及宏利人壽所推出的商品皆是屬於指數連動型年金商品,保誠人壽與保德信人壽的商品則是屬於變額壽險商品。

對保戶來說,一般帳戶與分離帳戶的最大差別在於投資標的選擇權。政大保險教育中心副主任王儷玲解釋,保戶若購買一般帳戶的投資商品,無法自行選擇投資標的或投資比例分配,所繳交的保費列入保險公司資產損益中。

以宏利人壽旗下的商品美麗人生遞延年金為例,保戶的投資損益連結到美國Nasdaq指數、S&P500指數與美國零息公債上,根據約定期長短提供三種不同的投資組合,而分離帳戶則把保戶繳交的保費扣除保費與其他費用以後,單獨設立帳戶,這個帳戶底下的錢不列入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換句話說,就好像另外有一個銀行戶頭,」王儷玲譬喻。

分離帳戶可鏈結到不同的投資標的上,一般所謂的變額商品皆屬此類,保戶亦可自行選擇投資的分配比例。例如保誠人壽的保誠運籌人生保險即是分離帳戶商品,扣除6.5%的保險及行政費用以後,餘額投入分離帳戶以投資基金,保戶可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決定要買積極型、平衡型或債券型基金。

另外,由於分離帳戶不列入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若保險公司經營不善倒閉,保戶得以保障債權。

遺產稅是最大誘因

投資型保險商品跟股票不同,若提前解約,必須損失一筆解約金,若在短期衝進殺出,成本不貲。但就長期眼光來看,投資型保險商品可抵抗通貨膨脹的影響,亦可享有稅賦減免的優惠,不失為一種穩健的理財工具。

嚴格說起來,利用投資型保單投資基金的成本比自行申購還要高。多數投資型保險商品的投資標的是鏈結到基金的,保險公司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費及行政費用,這個比例因各公司商品而異(在6%上下),但可能比自行購買基金的手續費(1.5%)高上好幾倍。

此外,由於在歐美法令規定買基金必須課資本利得稅,透過保險公司投資基金,可省下這筆稅金,因此投資型保險商品在歐美賣得相當好,可是台灣買基金本來就不必課資本利得稅,到底有什麼誘因讓消費者願意申購投資型保險商品呢?

林宏盈承認,如果消費者只著眼於「投資」價值,投資型保險商品的投資成本的確高於其他投資工具,「如果你自己去投資基金,萬一又不幸掛掉的話,你的錢不但要課稅,也沒有任何死亡保障。」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保障與節稅是投資型保險商品的兩大誘因。保德信資深副總經理董季華表示,投資型保單基本上應該被視為是一種「附加投資功能」的保險商品,「本質還是『保險』。」

投資型保險商品的保障在於死亡給付或最低本金保障,若保戶不幸在保險期間身故,保險公司會提供一定的死亡給付,但他的給付額度可能不像傳統型保險商品那麼多,保障高低依各家商品設計而有所出入。

以宏利人壽美麗人生遞延年金的乙型商品為例,該商品提供兩倍保障本金,假設保戶繳交保費1萬美元,若中途不幸身故,可領回2萬美元,但若保戶的保單價值經過投資,已經超過2萬美元,以較高的保單價值計算。保誠人壽亦提供110%保額的死亡保障。

稅賦優惠是投資型保險商品最大的利多。「投資型商品能不能大賣,還是得看稅制,」王儷玲表示,由於稅制不同,投資型保單在國外比較有吸引力,以年金商品為例,主要稅賦優惠來自於年金累積期間的稅賦遞延效果,以美國為例,因為有所謂個別扣除額,基本上,保戶放在保險公司的年金是完全不必課稅的,可是台灣一年只有2萬4千元的所得稅扣除額,節稅誘因較小。

台灣投資型保險商品真正的節稅利多在於遺產稅。國泰人壽專案精算經理陳崇佑分析,因為遺產保險給付是免課遺產稅的,因此投資型保險商品比較適合那些資產比較多,有強烈節稅需求,或是已經打算開始規劃退休計畫的人。

「從某個角度來看,投資型保險商品可以說是幫有錢人逃避遺產稅的最佳工具,」董季華直言不諱地說。

保戶仍須自負盈虧

消費者若想買投資型保險商品,必須先有自負盈虧的基本認識。王儷玲表示,許多消費者看到「保險」二字,就以為投資型保險商品是穩賺不賠的,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當初日本在推投資型保險商品時,正值泡沫經濟全盛時期,業務員向保戶大力鼓吹保單的投資收益,造成消費者的錯覺,誤以為買投資型保險商品可以保障獲利,但泡沫經濟崩潰以後,卻無法拿到預期的收益,造成許多糾紛。

投資型保險商品的主要風險來自投資損益以及匯率浮動。投資利潤固然完全歸於保戶,投資風險也由保戶承擔,特別是變額萬能壽險,如果投資績效不佳,造成現金價值縮水或是獨立帳戶的金額減少,可能會影響保戶的保額或繳交保費的能力。

「萬一投資績效一直很差,現金價值有可能降到零,保費一直繳不出來,保險公司就會催你解約,」王儷玲說。

此外,如果保險公司鏈結的投資標的為美國金融商品,將資金兌換成美元進場操作,約定的保單價值亦以美元計算的話,保戶可能必須承擔匯兌損失的風險。

保險業務員的素質也是投資型保險商品的不確定因素之一。「過去保險業務員只要跟你談生老病死就好,現在還要跟你講財務規劃,」林宏盈說。

由於商品複雜度極高,保險業務員必須受過一定的教育訓練,通過考試取得執照,始能販賣投資型保險商品。而且,保險公司必須具備強大的精算能力,才能準確處理投資型保單的所有問題,建置一套電腦系統動輒要新台幣6000、7000萬元甚至上億元,即使是保險公司本身,也不敢把話說得太滿。

「目前還在宣導教育期,這項商品要成熟可能還得等待一段時間,」王儷玲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