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對一個人來講,延遲滿足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很多人是一學就厭,一教別人就希望得到回報。沒有好的回報,沒有及時的反饋,馬上就沒動力了,延遲滿足感的能力很低。一個人延遲滿足感的能力愈強,癒容易做成大事。(本文摘自《樊登講論語》一書,作者為樊登,以下為摘文。)
孔子強調的治學思想:有恆
「何有於我哉」是一個倒裝句式,古代漢語中很常見。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事對我有什麼難的。孔子說了如下的三件事對他不難。
第一件事叫「默而識之」,就是能夠積累知識、默習功課,能學到東西,還能夠把它記在心裡。孔子的記憶力很好。
第二件事叫「學而不厭」。有人認為「厭」是厭惡,其實在古文當中,「厭」經常表示滿足的意思。當一個東西特別多了之後,大家就煩了。「討厭」的「厭」和「厭倦」的「厭」,從根子上來講是一樣的,就是因為過於多,超出了某個度,所謂過猶不及,使人產生了厭倦的情緒。學而不厭,就是學習起來,永遠都不會覺得滿足,永遠都不會覺得太多。
第三件事叫「誨人不倦」,孔子教別人的時候不覺得勞累。教別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特別是遇到像子路這樣的人,偶爾還會抬槓,容易讓尋常人生氣。但是孔子對教學有追求,所以有誨人不倦的境界。
把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合在一起,會發現,孔子強調的治學思想是「有恆」。孔子說我見不著聖人,我也見不著仁人,這兩類人境界太高,很有可能這輩子都碰不到,能夠碰到的一個是君子,一個是有恆者。
有恆者就是能夠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的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就是有毅力的表現。
(延伸閱讀│短期辛苦,長期卻輕鬆:成功人士看穿選擇的「痛苦悖論」)
為什麼對普通人來講很難的三件事,對孔子來說不難?
延遲滿足感
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延遲滿足」:一個人延遲滿足感的能力愈強,愈容易做成大事。
假如你想工作後立刻拿到錢,那最好做鐘點工;如果能夠忍受週薪,可以去咖啡館打工;如果能夠忍受月薪,可以找一份相對穩定而長期的工作;能夠忍受年薪,那可能就是CEO的職位;如果能夠忍受用這一輩子慢慢地耕耘一份事業,才有可能收穫像曹雪芹潛心創作《紅樓夢》一樣不凡的果實。
對一個人來講,延遲滿足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很多人是一學就厭,一教別人就希望得到回報。沒有好的回報,沒有及時的反饋,馬上就沒動力了,延遲滿足感的能力很低。
一些人做不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根源在於他們學或者教都是為了得到回饋,而不是享受學和教本身所帶來的快樂。
終身學習
孔子在學和教這兩件事上,本身能夠找到快樂,所以他對此沒有困頓。他不是忍耐著去學習。忍耐著去學習的人,心裡想的是什麼時候才能學出個頭,什麼時候才能考上研究所,一旦考上研究所就終於可以不學了,這都是把學習當作通往最後結果所要忍耐的過程。教也是同理,不贅述。
對於孔子來講,學習本身就是目的,所以他能夠做到不厭不倦。
他說做這三件事對他沒什麼難的,聽起來像是講大話。實際上孔子所傳達的是,如果一個人真的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教學的樂趣,那麼就不會覺得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什麼難度。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這是終身學習的內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