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Business Week》曾把通訊設備大廠思科系統公司譽為新世紀的代表性企業;全球半導體產業霸主英特爾公司,端坐寶座多年,八風吹不動;全球個人電腦產業的新科狀元戴爾電腦公司,在不景氣聲中業績還是令人眼紅地好。
曾幾何時,這些熠熠發光的世界級大公司也跟全球各地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司一樣,紛紛傳出裁員減薪、獲利衰退的壞消息。不景氣的寒風籠罩全球,世界級的大公司不能倖免,國內科技產業自然也一體同悲。更有甚者,國內的科技業者還同時面臨內部產業環境丕變,產業結構必須進行重大調整的關鍵時刻。
今年《遠見》雜誌的台灣「科技精銳200強」(Info Tech 200)排行榜也許能透露些許訊息。排行榜前十強的名單消長情形顯示,以腦力取代勞力,創造更高價值,是必然的趨勢。
《遠見》雜誌已連續進行三年的台灣「科技精銳200強」(Info Tech 200)調查,調查對象是國內上市上櫃的科技公司,排行依據的指標是各公司在過去三年的營業利益率、每股營業利益以及淨值報酬率這三項財務數據,據此評比出在本業上獲利能力優良的企業。
從調查結果來看,分析師們一致認為,股本小、附加價值高的公司,容易在營收及獲利上有好的表現,排行榜中的前十名,除了華碩、研華和可成等三家資訊業者外,幾乎都是股本在新台幣10億元以下的IC設計公司及軟體公司,就是最好的證明。
IC設計蔚為主流
今年前十強的名單顯示,腦力創造的價值,遠勝過勞力創造的價值。在前十強公司中,有五家IC設計公司,一家軟體公司,也就是說,一半以上是非常腦力密集的公司。這類腦力密集產業,通常不需要太大的資本額,就可以創造出驚人的利潤,因此表現搶眼。
若縮小範圍只看前三強,這個趨勢更明顯。去年前三強依序是華碩、可成、研華,都是資訊業者;今年的前三強則依序為松翰、訊連、華碩,前兩家分別是IC設計和軟體公司,華碩讓位給這兩家公司,更說明了腦力的重要性。
今年的榜單還透露另一項訊息:國內資訊產業正面臨轉型的重大挑戰,必須尋求創造更高價值的新策略和方向。
資訊業面臨轉型
資訊業者在前十強榜單中,不僅家數較去年減少,整體排名也下滑,反映了國內資訊產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去年前十強名單中,有五家資訊業者,今年減少為三家,若把製造電子金融交易終端機的同亨科技也算是資訊業者的話,也只有四家。
跌出十名外的是廣達電腦,這家一度是股王的筆記型電腦大廠,去年排名第六,今年滑落為第十九名。
再以其他個人電腦大廠為例,今年大幅裁員宏?從去年的一百六十七名滑落至今年的兩百六十名;即使是附加價值較高的筆記型電腦,大廠仁寶、英業達也止不住下滑的趨勢,分別從去年的三十六名、五十六名,滑落至今年的七十三、一百二十六名。
今年保住前十大位置的三家資訊業者,華碩、可成、研華,排名都較去年下滑,華碩從第一落至第三,可成和研華分別滑落至第九、第五。
從過去三年的各項指標來看,這三家資訊業者都有逐年退步的跡象。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經理王興毅認為,華碩、可成、研華靠著前兩年的好成績,使得三年的數據平均下來,仍有不錯的表現,但股本變大、營利率逐年下降是個警訊,透露出各自面臨了轉型的壓力,「如果沒有轉型成功,明年被踢出前十名,並不令人意外。」
為此,這三家公司紛紛採取不同策略另尋契機。華碩重新定位為3C公司,在賴以起家的主機板本業外,耕耘數年的筆記型電腦已漸入佳境,更跨入通訊領域。工業電腦起家的研華科技則加強家庭自動化的電腦市場以及電子商務。可成則在本業上再求精進,一方面加強金屬材料的改良,同時也進一步提升製程技術能力。
元大京華證券公司自營部副理葉書弘表示,華碩在品牌和技術上都是國內主機板龍頭,但主機板市場已經太過成熟,面臨了擴充產品線,跨入做系統的挑戰。而華碩的股本太大,獲利表現不出色,能不能一舉打下大陸的市場,是觀察其未來表現的重要指標。
葉書弘認為,成本、彈性和交貨時間,都是台灣產業的競爭優勢。「台灣未來會是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及手機相關的代工重鎮,很多公司都要一直轉型,才能在下一波競爭中勝出。」他甚至認為,「如果沒有新產品來銜接持續衰退的青黃不接,可能明年就會被踢出榜外了。」
今年的排行榜確立了IC設計在台灣產業界的主流地位。IC設計是腦力密集的行業,不像製造業必須花大筆資金建廠,負擔折舊攤提,因此IC設計原本就具有高毛利及資金運用靈活的產業優勢,彰顯其以小錢賺大錢的高附加價值。
從前十強名單來看,台灣的IC設計不但產品多樣化,而且具有成為世界級的潛力。
前十強中有五家IC設計公司,分屬消費性IC(松翰)、控制IC(創惟)、ASIC(智原)、晶片組(威盛)、驅動IC(聯詠)等各大領域。其中威盛是國內第一大IC設計公司,也是全球最大晶片組公司,英特爾在晶片組市場上也甘拜下風,具有世界級水準。
今年拔得頭籌的松翰科技,小兵立大功,主力放在消費性IC。消費性IC相對於晶片組而言,由於產品線分散,因此受景氣波動影響較小。但玩具市場難預測消費者的喜好在哪裡,未來公司更要加強自己的應變能力。在這些起伏當中,葉書弘特別指出國內消費性IC龍頭,凌陽、義隆、松翰、聯詠等,營收地位穩、與廠商配合良好,小公司短時間內追不上,不易被取代。
分析IC設計過去幾年氣勢如虹的驚人表現,除了半導體上下游完整造成群聚效應之外,與整個大環境的景氣與否有密切關係。元大京華投顧公司資深研究員王文宏指出,景氣不好時,因為代工便宜,IC設計公司的成本下降,所以相對來講,大家都不好時,IC設計公司不但掉得少,反而往前跑。
開發腦力金礦
「以腦力為主的IC設計依然是產業趨勢,但未來的前景仍要視大環境景氣變化而定,」王興毅對IC設計業的樂觀評估中帶著幾分謹慎。
台灣的IC設計業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下游有世界級水準的晶圓代工做後盾。王興毅指出,IC設計雖然附加價值高,但小公司的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比不上大公司,所以台積、聯電等大型晶圓代工仍要根留台灣,才能將半導體的設計、光罩、封裝、設備等上下游產業留下來,產生群聚效應。
在強調獲利能力的排行中,腦力密集的小公司股本小,容易創造高EPS,但隨著公司規模擴張、股本膨脹後,是否能在營業額成長和組織成長兩者間取得平衡,是一大挑戰。
德盛投顧資深經理兼首席研究員傅子平表示,好的公司股本雖然變大,淨值報酬率可維持,獲利不會被股本稀釋。從總量來評估公司,在顧及股東權益下,股本變大的同時也要賺錢平衡過來,這對企業發展來說是一大考驗。
台灣是小島,資源有限,需要鼓勵附加價值高、資源消耗較少的產業,IC設計與軟體業正符合這樣的特性。過去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建立在世界級的量產製造能力,靠的是低成本、但高素質的勞力,然而產業的現實說明了未來更應專注在開發高素質的腦力金礦,建立更強的競爭優勢,才能確保台灣在國際科技產業價值鏈中持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