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世界暢銷理財經典《巴比倫致富聖經》,原作流傳百年,影響無數資產家,甚至啟發《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的財富觀念,成為全球理財書的啟蒙始祖。古巴比倫第一富豪阿卡德教導的「吸引黃金的7句箴言」第一點就是:存下收入的1/10。(本文摘自《巴比倫致富聖經》一書,作者為喬治.山繆.克拉森George Samuel Clason等,以下為摘文。)
存下1/10的收入,可以存到多少錢?
日本上班族的生涯總收入平均約為3億日圓。也就是說,只要從事能獲得平均收入的工作,聽阿卡德的話存下收入的1/10,到退休之前就能存到3000萬;若是雙薪家庭則可存到6000萬。
如果可以存起來的收入不是1/10,而是2/10,光是這樣就有1億2000萬;就算只存一成的錢,只要運用這6000萬賺取3%的年利息,也能成為資產破億的億萬富翁。(引用自《百萬富翁的思想》湯瑪斯.史丹利。運用方法後述。)
如果把資產超過一億的人定義為「有錢人」的話,那麼,正如阿卡德所言,成為有錢人的方法再簡單不過了。
此外,雖然我們將「擁有一億資產」作為有錢人的定義,我們還是要想想看,是否真的需要一億這麼多錢。很多人對金錢沒有安全感的主要原因,是考慮到自已老後無法工作時所需的資金。
實際上,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宣傳刊物也強調:「人在老後需要一億日圓,所以更應該要趁現在做好打算。」
然而,就像我們能用低價買到品質比過去更好的服飾或電子產品一樣,未來應該也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優質的物品。
而且,在超過65歲,步入老年之後,像現在這樣購物或是其他耗神費力的活動將會減少,對金錢的需求比你現在認為的還要更低。
那麼,面對令人惶恐不安的將來,我們究竟應該存多少錢呢?建議大家,把理論上能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的年金給付加進去以後,再思考「還需要多少錢」。
我們假設老後是從60歲到90歲之間的這30年(360個月)。加上年金之後,每個月還需要1萬就是360萬,10萬就是3600萬(360個月×10萬),這些數字便是老後所需的資金。
以剛才的例子來說,假如存下1/10收入的雙薪家庭可以存到6000萬,那麼他們就能過上每個月有年金加大約17萬日圓(6000萬÷360個月)可以花用的生活。
總結來說,從事可以獲得平均年收入的職業,決定老後需要花多少錢,接著存下收入的一到兩成,或是利用一成存款賺取3%利息——只要做到這麼簡單的事情,就可以享受不為金錢所困的人生。
但是在到處充斥著誘人商品和服務的現代,這麼簡單的事情,要持續做到卻很困難。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存下收入的1/10呢?
每個月存1/10薪水,真的不會影響生活品質嗎?
大家聽到「有錢人」三個字時,腦中會浮現什麼樣的畫面呢?
或許會想像他們住豪宅、開名車,去國外旅行時如果不是悠閒地躺在沙灘上,就是一天到晚都在打高爾夫球。
不過,根據美國前大學教授暨富裕階級研究專家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的著作《百萬富翁的思想(The Millionaire Mind)》,他針對美國總資產超過一百萬美金(用當時的匯率換算等於一億一千萬日圓)的富裕階級進行大規模調查。結果發現:真正的有錢人其實很少買法拉利,會把壞掉的鞋子或家具修好繼續用,住的房子是中古屋,而且非常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這樣的結果與我們想像中的有錢人大相徑庭。
事實上,微軟公司的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雖然有多到花不完的錢,他在搭飛機時卻是坐經濟艙。
據說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麼像你這種大富翁還要搭經濟艙呢?」他回答:「就算搭頭等艙,抵達的時間還是一樣啊。」
而Facebook的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則是開本田汽車的小型房車上班。
沒錯,億萬富翁的花錢方式非常合理。
至於假日的安排,大家可能以為他們總是在舉行奢華派對;但實際上,他們會到山間享受大自然,或是和朋友一起上餐酒館消磨時間。他們深知物質主義的消費無法帶來精神上的滿足,並且認為那樣的生活方式「很落伍」。
阿卡德在〈吸引黃金的七句箴言〉當中,教我們存下收入的1/10;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
為欲望排定優先順序,放棄無法實現的欲望 ,
而且
即使放棄優先順序較低的欲望,生活水準也不會改變。
如果你正在考慮要購買名牌服飾或新出的智慧型手機,或是準備到高級餐廳大快朵頤,要不要試著重新思考一下,這些真的有必要嗎?
就算忍著不花這些錢,你的生活是否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除此之外,重新檢視壽險和手機費率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由於這些都是相當複雜的契約,想改得先跨越很大的心理障礙,不過若能重新檢視並進行調整,因為這些都是需要長期支付的款項,所以省下的總金額會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