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對金融業很不友善!」銀行擔任第一線行員的小陳〈化名〉氣憤地說。總公司對外宣稱分流上班,每天還是進公司上下班,勞工紓困期間,幾乎每天加班,連假日都在處理受理案件。
疫情期間,很心力交瘁。金融業不能中斷營業,加上協助紓困貸款受理,除了面對現場民眾的情緒,也要戰戰兢兢地保護自己。
小陳說,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政府說銀行從業人員,是維持國家和社會正常機能者,封城也不能暫停營業。但提到疫苗,為什麼就不是第七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 )?
現況〉等無疫苗,營業廳變病毒培養皿?
5月中下旬,確診金融機構家數突破20家,銀行為了「營業不中斷」而無法關閉,引發立委連番砲轟。
網路上更出現確診分行照常營業,第一線人員穿著隔離衣、戴口罩「全身包緊緊」的照片;另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工作的行員同樣身著隔離衣、面罩和口罩,每日提心吊膽地上班。
雖然多數銀行在第三級疫情警戒期間,均宣布採取分流上班制度,但不少行員反應,系統在公司,居家上班「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留守在公司的人力不足,呈現「你居家、我辦公」的情形。
觀察各家銀行實施的分流制度,居住在高風險地區的防疫措施,主要包括人員居家辦公,分行採取最低業務人力上班。
但就有不少行員指出,實施分流上班,小分行人力不多,等待人數經常超過20人,有行員就在公開論壇上發文表示:「營業廳變成病毒培養皿,客人等到快發瘋,行員做到要傻掉。」接下來還有勞工紓困,擔心分行將會擠進更多開戶人潮…...。
不少立委也公開砲轟,就連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也公開發文呼籲金管會正視金融業員工的健康。
爭議1〉紓困貸款引來人潮,銀行員曝險!
然而,在各界聲浪下,金管會6月終於拍板,放寬銀行業可因應防疫需要調整縮短營業時間。
根據金管會最新資料,截至6月22日共有8家國銀、共42 間分行通報縮短營業時間,包括京城銀6家、凱基銀11家、台中商銀9家、星展銀6家、花旗銀3家、新光銀3家、高雄銀1家、滙豐銀3家。
而疫情延燒至今,金融業已有33家、逾80名員工確診。
在第一線接觸客戶的行員、業務員,每天心情都隨著確診案例數增減,上上下下。
6月15日銀行開始辦理勞工紓困貸款10萬元的措施,勞動部提供50萬名額,才兩天申請案件達到66.7萬件。
行政院再拍板增加名額。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勞工紓困貸款名額原訂50萬名,加碼為6月19日前已送件的117萬名,且經銀行審核通過者均可獲貸,但不再受理新申請案件。
每天爆量的紓困貸款,讓不少行員直呼「吃不消」。
面對5、6月國內疫情肆虐,當各公司行號紛紛實施居家上班措施,金管會強調「金融業是經濟命脈」,金融業被下營運不中斷的命令。
不少第一線行員競競業業在工作崗位上努力維持「經濟命脈」,每天接觸到銀行辦理業務的民眾。但令他們錯愕的是,政府公告的疫苗施打的名單中,卻沒有金融業第一線人員。
爭議2〉金管會二度申請未果,逾7萬人權益受影響
其實,早在6月初行政院宣布進行紓困4.0方案,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就公開發文呼籲金管會主動出擊,將第一線人員列為優先施打疫苗對象或進行快篩。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簡稱全金聯)秘書長韓仕賢表示,在紓困方案推出時,全金聯就公開呼籲,紓困將會增加人員接觸,希望官方能將第一線人員列為優先施打疫苗對象或進行快篩,以降低員工與客戶接觸流程過長的染疫風險,因為在疫情熱區的第一線員工都很害怕。
但,訴求未有結果。根據行政院拍板,7月起疫苗優先施打名單,將擴大納入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以及民生運作時具高接觸特性的各類人員,不過第一線銀行員卻未入列。
對此,銀行局主祕童政彰在線上記者會上證實,確實二度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ECC),爭取銀行員納入優先疫苗施打對象,但都未果。第一次是6月1日發函,第二次是6月17日再度發予。
金管向CECC發函內容中指出,基於金融業服務對象是百工百業,包括企業戶或個人戶,資金調度需求持續存在,屬於維生必要的基礎設施,因此第一線從業人員應受疫苗保護。
第二則是基於行政院各部會提出紓困後,銀行業第一線從業人員近二周來全力來投入辦理紓困,雖然也提供線上服務,但臨櫃人數仍持續居高不下,因此二度發函建請疫情中心考量。但金管會官員證實,目前尚未獲得回覆。
韓仕賢說,站在工會的立場,尊重CECC的決定,但在政府要求服務不中斷的情況下,還是會繼續爭取,盼能夠保障金融業一線人員的健康。
所謂一線人員,不只是臨櫃人員,只要有接觸服務客戶都算一線人員,根據銀行公會初步統計,以接觸客戶為主的一線人員,大約7.4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