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智原科技 IC設計業供應「軍火」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3-01-01

瀏覽數 30,150+

智原科技 IC設計業供應「軍火」
 

本文出自 2003 / 1月號雜誌 第199期遠見雜誌

如果IC(積體電路)設計業是知識密集產業皇冠上的紅寶石,專攻晶片設計服務的智原科技更是讓這一顆寶石熠熠發光的雕刻刀。

智原科技是國內IC設計服務業的先驅。智原成立於1993年,原先只是聯電內部一個只有十人的特殊積體電路設計部門,但因為看好設計代工的龐大商機,早在1993年時就從聯電獨立出來。

由於台灣的IC設計產業持續高速成長,身為國內最大的專業IC設計服務公司——智原科技的營運獲利跟著水漲船高。

智原的營收從1998年的新台幣11億元,快速攀升到2001年營收24億元,創下連續四年營收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0%,四年的EPS(每股盈餘)都保持在5元以上的高水準;2003年更加挑戰40億元的營收目標。

這樣亮麗的獲利表現,也讓智原在1999年股票上櫃後,一度還成為股王。並名列《遠見》雜誌2001年智慧資本調查中的無形資產第三名。

究竟智原有何魔力,在電子產業哀鴻遍野之際,連續四年營收保持三成的成長率?「我們賣的是time to design(產品設計)的『時間』,」智原科技副總經理林志明道出智原的核心競爭力。

縮短設計流程

對於IC設計業而言,「時間」就是金錢。由於電子產業發展快速多變,IC設計的集積程度日漸複雜,難度大幅提高,如何縮短IC設計的時間,往往就是決定公司是否能夠獲利的最大關鍵。

快速反應、立即推出產品,是IC設計業的生存之道;在IC設計產業講求「快速」的要求下,設計委外服務與IP(矽智財)垂直分工體系就應運而生。

林志明分析,依據摩爾定律,每十八個月,半導體產業就會推出新的設備機台與新製程,電晶體數目就會增加一倍;摩爾定律在過去二十年很準確,但是在IC設計領域就已經跟不上,即使IC設計廠商將研發人員加倍,新設計的晶片還是沒有辦法增加一倍。「設計服務與IP元件業者適時彌補了IC設計業的生產力落差,」林志明說。

IC設計服務公司的出現,有助於IC設計公司加速產品的開發流程,並節省產品開發成本。

由於智原成立初期僅鎖定在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設計領域,面對少量多樣的客戶晶片設計需求,智原也遭遇到摩爾定律的生產力落差問題。每次客戶的需求都不一樣,如何運用有限的研發資源,在眾多客戶需求中,找出設計的公約數,儼然成為縮短設計流程的關鍵。「IP就是把你要用的、我也要用的,都一起找出來,做成元件庫,」林志明說,於是智原逐漸切入IP元件領域。

提供強大的後勤奧援

在IC設計產業競相快速推出產品的遊戲規則下,智原就是扮演著IC設計公司背後的軍火供應商,透過供應IP元件與前端設計服務等彈藥,提供IC設計業者強大的後勤奧援。

林志明以建築新大樓為例,解釋IC設計產業的分工,聯發科、威盛等IC設計公司就像是建築師,負責分析客戶需求,並且依據需求設計建築物的主體結構與外觀;但是像磚塊、水泥、電梯都是通用的建材,這些建材都可以預鑄,先行準備好,智原就是負責設計這些標準化建材。「什麼東西是IC設計的紅磚水泥,我們就是準備好這些cell library (元件庫),」林志明強調。

設計可重複使用、模組化的IP元件是智原科技的生財之道。一個IP若能重複使用,就能分攤研發的成本。智原透過系統分析將IP分成standard cell library(標準元件庫)、I∕O library(輸出入元件庫)、memory(記憶體)、processor(處理器)、digital IP(數位矽智財)、analog IP(類比矽智財)等五大類。

由於智原同時經營ASIC設計服務與IP元件提供,順勢建立起龐大的IP元件庫。ASIC部門每天面對眾多的客戶設計需求,都會使用到許多IP元件,ASIC部門等於是在客戶之前先行測試IP,並且提供給IP元件部門作為設計發展的參考。「ASIC與IP並行經營,是智原的最大特色,更是其他IP公司欠缺的優勢,」林志明說。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此外,智原也投入大量資源在IP元件設計的QA(品質保證),以確保每一件IP元件都可以通過嚴格的驗證程序,再將這些可重複使用的IP元件轉售或授權給IC設計業者。林志明表示,智原採用可設定組態(configurable)架構,客戶可依不同產品應用的需求,自行設定許多的參數定義,大幅增加設計彈性及縮短設計時間,以提高客戶的產品效能及減低生產成本。

智原很重視IP元件的應用彈性與可靠度,而快速將既有的IP元件轉換到下一世代的製程更是智原的不傳密法。林志明表示,隨著半導體製程快速推升,原先0.35微米製程IP元件,大多數同業都不能順利轉換到0.25微米製程,但是智原卻能轉換到0.25微米製程。他說,「智原已經可以推到90奈米,目前台灣沒有其他廠商在做90奈米的元件庫。」

為了拓展IP元件的互通性,智原首先提出開放式架構的概念,推動產業標準。林志明解釋,晶片設計中的標準元件(Standard Cell)及輸入/輸出元件(I/O)設計架構,向來被IP及IC設計公司視為最高機密,而不願公開,因此各自採用相異的設計架構與準則,也造成不同來源的IP整合困難。

但是在進入系統單晶片 (SoC)時代後,晶片設計的複雜度日益增加,未來將不可能再由單一公司提供晶片設計時所需要的全部IP元件;而來自不同公司的IP又經常因為設計架構不一致,難以整合。「所以就產生了開放式架構的迫切需求,讓許多的IP都可以共存在一個晶片上面,」林志明強調。

強化客戶服務

經營ASIC設計服務與IP元件開發的成功關鍵,在於建立起綿密的客戶服務網絡。

智原投入相當大的資源經營客戶服務。智原的主要客戶包括凌陽等IC設計公司,以及摩托羅拉、美光等半導體大廠。

為就近服務客戶,智原除了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外,也在矽谷設研發中心,並在上海、日本、荷蘭設分公司。

目前智原還透過網路與視訊會議來加強與客戶的聯絡,將企業內部網路與網際網路相連結。例如,ASIC客戶可以透過網路登入後,查看目前智原所設計的ASIC狀況並且提供即時的修改意見。

此外,智原也針對關鍵客戶,設置客戶用機室,讓客戶的工程人員進入智原公司內部,直接與智原的工程師協同設計,依據客戶各種產品需求,即時修改整合不同的IP,以縮減設計時間(time to design),加快研發速度。

「站在客戶的角度提供服務,才能做到滴水不漏的服務品質,」林志明強調。

讓新人直接上線練習

人才是IC設計產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智原不遺餘力促進高階主管與員工的互動,任何員工會議,總經理等高階主管一定出席,每一次的新進員工訓練,總經理林孝平總是全程參加。「用餐時間,總經理也會到餐廳和員工一起用餐,每天和不同的員工聊天,聽聽員工的需求,聊聊工作狀況,」智原科技投資暨企業關係室專員柯心瀅說。

再者,智原也相當重視員工的在職訓練。目前智原的全球員工約為四百四十人,七成以上的員工是碩博士學歷,其中55%是研發人員。如何管理、訓練這一群二百五十人的全球研發團隊,成為智原增強競爭力的關鍵。

智原各部門每年不僅有年度教育訓練,還有專業在職訓練。林志明指出,新人進來時,根據每個新進人員的專長,由資深的指導者來擬定一個新人訓練計畫,新人在進來的前一、二個月都是在進行基礎IC設計訓練,接下來會有一系列的e-training lab(遠距訓練),讓員工直接上線練習IC設計,在工作站上即時承受一些小的設計專案來鍛鍊設計技巧,也縮短人員訓練的流程。晚上八點,智原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研發人員正埋首於IP開發設計。

面對創意電子等新進競爭者,虎視眈眈地跨入IP這一塊市場大餅,智原已經做好應戰準備,林志明一點都不擔心,「智原立志要做全球前五大ASIC與IP大廠,成為世界領導者的角色。」

仰望著去年10月才剛搬進來的新大樓,「近四百人的工作空間就快不夠用,看來要加速申請關東橋的新廠房,」林志明笑著說,智原在ASIC設計服務與IP元件開發設計的前景可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