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懷民視人生如煙

楊永妙
user

楊永妙

2002-12-01

瀏覽數 18,300+

林懷民視人生如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2 / 12月號雜誌 第198期遠見雜誌

坐在台北縣八里練舞場二樓中央,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正俯看台下的排練,一手抽著菸,一手快速地記錄每一位舞者的動作及失誤。

樂音乍停,林懷民一個個指正。「某某,你要像鳥一樣飛起來。」「某某,我要那種向上托起來的力量。」舞者汗水淋漓,但林懷民聲音透著十足的嚴厲。

像雲門這樣的藝術產業,幾乎是林懷民一步步地看著成長,一點也馬虎不得。即使今天雲門已成立近三十年,林懷民仍然得親自帶領,很難假手他人。

為了兩廳院「十五周年歡慶系列」,委託雲門舞集製作的壓軸節目「?」,今年11月29日在國家戲劇院登場表演。

「?」是一齣抒情之作,反映了近兩年來他的生活、記憶與心情。「這會是一個很好看的舞,」林懷民說。

「?」,最初的記憶是林懷民對生死的感受。兩年多前,林懷民走在恆河畔,眼見夜霧在河面上升起,河岸的另一邊卻是一場火葬。喪家一身白色棉衣,被籠罩在焚燒屍體的火光迷煙中,這樣的印象留在他的記憶裡。

隨著雲門赴外巡演,林懷民在歐洲生活的時間比較長,「?」也因而加入新的元素。

繁花落盡也投射成為「?」劇裡夢境與真實交織的情境。今年夏天,林懷民在長達一個半月的歐洲之行時,每天都見到到處生長的白花與高大的板栗樹。

他在花開時分抵達歐洲,卻又在群花凋落時離去。那樣的場景讓林懷民想到,馬奎斯在小說《百年孤寂》中,描寫家族的大家長逝世時,花似雨若雪般墜落,送葬行列甚至必須要在落花中開出一條路。

林懷民以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裡的句子形容他心底的悸動——「有時,會忽然想起某個春天所聽到的一個名字……。」

捕捉記憶

記憶不一定真實,無從捉摸的曖昧,即是「?」要表達的美感。但那種美好,美得帶著感傷。林懷民描述「?」的最後場景,像是站在歐洲石板路上慢慢走,時光累積的痕跡下,就這樣走著,樹飄落下許許多多的花,「因為樹也會想起他的春天,」林懷民的聲音裡,讓人聽見「?」劇裡的浪漫和感傷。

除了唯美,「?」劇裡更隱約透露出林懷民對台灣社會和人民的鼓勵。一般音樂無法融合美、抒情和強烈,林懷民為「?」選用許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的樂曲卻能把彼此融合得很美。「他的作品很強烈,也很抒情,」林懷民說。找「?」的音樂時,林懷民發現許尼特克是個生命能量很強,也很有趣的作曲家。

許尼特克是住在前蘇聯的德國裔猶太人,他的創作豐富,卻不見容於當時的政權,所有作品和演奏活動都在地下進行、流傳。

愈被箝制,愈需要藝術。許尼特克在此環境下,創作力源源不斷,作品的質和量都很驚人。

面對政權打壓,許尼特克的朋友以「不要喪失你的絕望」鼓勵他。這是一句反話,深深打動林懷民的心。「這句話台灣人應該記得很清楚,」林懷民說。

這句話要人永遠不要喪失追尋光明希望的能力,一定要「fight back(奮戰到底)」。

許尼特克在前蘇聯被迫害,可是他堅持留在前蘇聯,不肯離開,直到前蘇聯解體後他到德國漢堡,卻又強烈想念蘇聯,最後在強烈思鄉情緒中逝世。

今年五十五歲的林懷民,在二十六歲那年創立雲門舞集,開創台灣現代表演藝術新境界。

創作來自累積記憶的無意識層

林懷民深厚的創作力,是雲門舞集生生不息的動力泉源。他的創作來自累積記憶的無意識層。

作品來自生活的累積,「作品不會去到你要它去的地方,而是受生活的影響,去找出它的面貌,」林懷民說。

創立於1973年的雲門舞集,正好碰上台灣要擺脫貧窮、改善社會品質和文化環境的時代。

雲門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林懷民曾經形容,「草創雲門的時代,是個熱情的年代,簡陋不妨礙年輕人嘗試,生活的貧瘠也不成為不創作的藉口。」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藝術家呈現的東西,永遠都從社會、生活中吸收、反芻,再重現。對觀眾而言,不只是藝術的欣賞,也像照鏡子一樣,「對映、衝擊、檢討、提醒來認知這樣的東西,」林懷民說道。

當今台灣曾經歷過富裕,卻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文化危機。如果不能支持下去,台灣可能會變成只有商業文化的天下。

藝術可貴之處在於不能複製,所以不能單看效益。政府沒有長遠的看法,沒有足夠的支持,不對年輕人提供藝術的選擇,年輕人在找尋的過程中,沒有另類的選擇,很快就過了一代人,「一代人過去,很快就駟馬難追,」林懷民比了一個手勢。

林懷民正處在藝術家的著急中。他焦慮的除了台灣的消沈,也發現,彼岸正在急起直追。

1993年雲門舞集首度前往大陸,於北京、上海、深圳演出「薪傳」,被北京《舞蹈月刊》譽為「震撼舞界,轟動神州」。時隔九年,今年11月中旬,雲門在上海大劇院,演出詩意盎然的「竹夢」,上海各界爭睹。

雲門的「竹夢」固然展現了台灣的文化實力,對照於台灣的現況,更讓林懷民憂心。

上海是當今全世界最有希望的地方,從年輕人走路的自信就看得出來。

林懷民到上海去演講,驚異地發現那裡的年輕人眼睛很亮,問出敏銳的問題,讓他想起二十年前的台灣。

那時候,雲門剛開始,台灣的經濟正如今天的上海往上躍竄,年輕人對文化充滿渴望。二十年後,林懷民卻在領「國家文藝獎」的典上,發出沈痛的呼聲,「台灣即將出現文化斷層危機,」林懷民說。

台灣即將出現文化斷層危機

台灣的文化危機不是因為藝術家沒有飯吃,而是台灣的藝術生態正慢慢地消沈下去。

最重要的是為藝術奠基的事,一直在消失,所有的文化表現都已經出現輕薄短小的特性。不僅純文學上已經看出來了,電影更是明顯的例子。

讓他最心疼的是導演蔡明亮。蔡明亮自己租戲院,抓著他那些演員一起去演講、去發小海報,整個情景好像回到1973年,雲門剛開始那樣。

更急人的是,台灣畫廊80%或關門,或移到上海、北京。「難道以後我們要到北京、上海看我們年輕畫家的作品?」林懷民很擔憂。

台灣對文化的解釋權、發言權,會不會拱手讓人,要經過別人來告訴我們?

表演藝術將來會更慘,因為本來就很辛苦,也需要民間支持。林懷民發現演出售票比以前更難,由於企業移往大陸,民間贊助更為艱難。

人才也有斷層危機。最近十年,台灣冒出來的傑出藝術人才屈指可數。正因如此,林懷民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今年雲門的演出很密集,以11月為例,在香港演「行草」,上海演「竹夢」,月底還有台北的「?」。

等於同時進行三部長篇小說,但林懷民卻答應接下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的邀請,執導歌劇「托斯卡」,預計今年12月31日、明年1月2日在國家音樂廳上演。今年5月以一齣華格納歌劇「女武神」,引起樂壇矚目的簡文彬,又將發表「托斯卡」。林懷民直言,「我答應的理由是因為簡文彬,」他說。

今年9月,簡文彬帶領國家交響樂團在一個月中演出貝多芬全套交響曲及鋼琴協奏曲,締造台灣音樂界創舉。

簡文彬選擇演出貝多芬,是為了扎根、築底,「就像蹲馬步一樣,」簡文彬形容。

簡文彬是林懷民心目中台灣藝術界具有傳承角色的人。簡文彬很努力做扎根的工作。從貝多芬到托斯卡都是他的扎根之作。

每一代的年輕人都需要文化藝術的滋養,雲門成立,為的也是這份心願。

讓台灣有自己的表演藝術,也是簡文彬努力的目標。

江山代有才人出,林懷民帶著雲門見證了台灣藝術文化從貧瘠到豐富的傳奇,卻擔心環境無法培植新一代的後浪。

但看文化潮汐,是否能把台灣再帶回豐饒時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