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台灣專業人才,除了科技新貴外,就是生醫人才。但奇怪的是,當半導體產業已為台灣GDP打下半個江山,卻遲遲不見生醫產業發光發熱。
問題出在長期以來,生醫領域從「人才」到「產業」斷了鏈。沒有一個完整的網絡,將人才、資金、技術全數兜攏,也讓生醫產業成為一盤散沙。
看見這個問題,2011年起,台北醫學大學開始推行「轉譯醫學工程」,從深化校園創業風氣做起;2020年起,進一步提出「創新型大學」概念,將「建構生醫新創生態系」作為學校發展目標。執行至今,促成逾400家企業合作,產學與技轉金額超過17億元,並成功以技術入股,設立18家衍生新創公司,累計實收資本額超過11億。
有人質疑,北醫做的,不就是各大學都有的育成中心?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介信表示,USR是由學校透過運用自身專業,發掘區域內的問題,擬定解決方案,結合在地力量共同解決。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