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蔣德誼 主圖來源/致知出版社 資料來源/週刊現代、ダヴィンチニュース
編按:許多人對於年齡老去難免感到憂慮和抗拒,如何能從容地度過晚年生活?日本知名作家曾野綾子認為:晚年能過優美生活的人,是能夠自主、活得瀟灑而獨立的人。對於人人都會面臨的熟齡階段,她認為不代表失去,更非黯淡無光,而是該進入另一種灑脫的境界,不依賴他人,要靠自己的才情活得有趣!
今(2021)年89歲的曾野綾子,23歲起就以作家身分出道,至今累積上百本小說、散文和隨筆等作品,至今依然創作不輟。
除了文學上的成就,近年她的寫作主題逐漸轉為熟年生活的觀點,以及自己步入暮年的人生哲學體悟,近年陸續寫下《中年以後》、《晚年的美學》、《優雅老年的才情》等著作,躍居暢銷作家之列。
總是指望別人幫忙 是老化的徵兆
在曾野綾子的觀察中,現代人無論是老人或年輕人,都正在逐漸失去「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習慣凡事要別人想辦法、明明自己也能做到的事,卻希望有人能為自己代勞。
人類的心理很奇妙,你愈是單方面地獲取別人的幫助,卻愈難獲得滿足。
「有些人總是把這類話掛在嘴上:『朋友不肯幫我』、『先生/太太不肯幫我』、『兒子、女兒/兄弟姊妹不肯幫我』。另一種人則是會不斷要求別人:『下次也帶我一起去吧!』、『可不可以幫我跟某某說……』『可不可以順便幫我買』等等。」
曾野綾子私下稱呼這樣的人為「幫我族」,並認為:無關年齡,動不動就脫口而出「能不能幫我」的人,就是開始步入老化的徵兆。
她以自己為例:2006年,曾野綾子因左腳骨折住進醫院,雖說左腳無法動彈,但其他肢體還能動,洗臉、用餐大致能自己完成。她不斷嘗試處理更多身邊的日常活動,甚至把動腦筋思考這些事,當作是一種樂趣,最後她借助著扶手和輔助椅,練習到可以自己一個人進浴室洗澡。
但在此同時她也觀察到,許多住院的高齡病患,卻不願意做自己做得到的事,從歸還餐具到推輪椅,總是等著別人幫忙。有人明明手沒有受傷,卻要護士幫忙洗頭、洗澡。
舉凡對抗病痛的孤獨、甚至是迎向死亡的準備,都要靠自己完成,這是迎向老化必備的準備和鍛練,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危機管理。
愉快活到老 該擁有的7種才情
曾野綾子認為,無論是多麼微小的事,人必須擁有「付出」和「自立」的能力,才能在精神層面上擁有真正的豐足,「即使已經躺在床上了,也可以對照顧的人付出感謝的心情」。具備以下7種「才情」的生活,才能真正快活地度過老年。這裡的才情,更像是形容一種素養與品格:
1. 「自立」與「自律」
2. 到死以前的勞動
3. 與夫婦、親子之間的交際
4. 不缺錢
5. 與孤獨共生、覺得人生有趣
6. 與年老、疾病與死亡可親近
7. 擁有神的視角
曾野綾子認為,高齡應該在培養自立之餘,積極尋找可以發揮表現的舞台、保有生存下去的欲望和警覺性,而非事事仰賴他人。她也提倡「老年美學」,一方面擴充自己生命的深度與廣度,但也該適時引退,不給社會帶來負擔與麻煩。
在曾野綾子看來,人所擁有的財產多寡,並不在於世俗的金錢或有形物品數量,而是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量有多少。
人生要選擇加法的幸福 而非減法的不幸
從小接受天主教信仰的曾野綾子,也養成「凡事以加法計算」的觀念,亦即不去計算失去的東西,而是把擁有的東西看得更為重要。
她認為:如果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就算那僅是平凡的日常用品,心裡也會覺得感謝,這就是所謂的「加法原理」:
「每個人出生時都身無一物,是零。若能這樣思考,就算擁有的東西極少,也會覺得十分珍貴。但如果先入為主地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認為理所當然,一旦少了就覺得是吃虧,進而開始嘮叨、不服氣和不滿,我認為那是減法的不幸。」
在這樣「減法型」的思考下,以100分為標準的期望,顯然只會招來不滿,並慢慢地步向不幸。
老人的生存方式也因此分為2種。有人僅計算無法獲得或失去的東西,以至於灰心喪志;也有人看重自己所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如此一來,即使是在各方面都難免面對各種「失去」的晚年,也能因自覺而創造幸福。
回顧人生 是由微小的幸福組成的
最後,她鼓勵高齡者在生活中應該朝向6個目標努力:
1. 工作(work)
這裡的工作並不是指一般人為了獲取酬勞所進行的勞動,而是泛指生活中一切需要自己動手做的事。曾野綾子雖然身兼「日本財團」基金會會長與作家,家中卻沒有雇用傭人,像是買菜做飯、清潔洗衣等家事,全都不假手他人。
2. 獨立(independent)
許多人在年紀大了以後,逐漸習慣依賴他人倚老賣老。例如在公車上,長者要學習不期望別人讓位。自己執行該做又能做的事,最好少麻煩別人。
3. 通達(flexible)
「恰如其分」的生活,立志不依賴配偶或兒女照顧。通情達理,沒有錢,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若已身無分文,也要有「死無葬身之地」的覺悟。
4. 信仰(faith)
本身是虔誠基督徒的曾野綾子,40歲時開始勤讀聖經,她說上帝的話就像是一付度數正確的眼鏡,可以把人生看得清清楚楚。離開人世,也有個好去處。
5. 獨處(alone)
孤獨是必然的,不當做負面或自憐,反而是感受人生寧靜、喜悅的大好機會。不但可以發現自己,也可以嘗試合情合理的的冒險。
6. 面對(realistic)
老化、孤獨、疾病、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學習開朗而不憂愁地面對現實,從中找尋樂趣或安慰。活著時要將身後事安排妥當,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至於究竟什麼才是幸福?她認為包括自己在內,幾乎所有人都過著「微不足道的人生」,然而是否能從平凡中找到意義,正是是否能活得高貴的關鍵。
她在著作《我的善後》中曾經這樣說:等到我撒手離開人間的時候,回想起來真正快樂有趣的時光,或許都不是那些看起來了不起的成就,而是一些瑣碎的小事:悲傷時看著夕陽的時候、微笑著道別的時候、對於某件事情感到尊敬的時候。這些微小卻純粹的心情,是最珍貴的。
(原文刊載於《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K3FBX
➡加入50+FB https://pse.is/MUCBY 每日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