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每小時損失114億元!「大排長榮」恐釀全球最大貨櫃輪災難?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21-03-26

瀏覽數 93,500+

圖/擱淺在蘇伊士運河的長榮貨運輪「長賜輪」(Ever Given)。Suez Canal Authority
圖/擱淺在蘇伊士運河的長榮貨運輪「長賜輪」(Ever Given)。Suez Canal Authority

長榮海運的「長賜輪」(Ever Given)在蘇伊士運河擱淺進入第三天!日本船東找來荷蘭傳奇救援公司SMIT協助脫困,但「大排長榮」的窘境恐怕仍得上演數日,初步估計已造成全球經貿損失超過5400億元,恐釀成史上最大貨櫃輪災難?

有過塞車經驗的人,肯定明白那種「卡在車陣」中的痛苦,然而經過這幾日,相信你更明白「塞船」的嚴重性,那才真是會令全球都叫苦連天。

事情發生在23日。長榮貨運輪「長賜輪」(Ever Given)意外觸底擱淺在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長約400公尺、寬59公尺的巨大船身恰好卡住河道兩端,造成運河雙向大阻塞。

多數大眾起初看到這畫面,還覺得逗趣好笑。一艘印有斗大長榮海運「EVERGREEN」字樣的貨輪,占據了整條運河河道,船身的最邊處,一台挖土機正在加速清除淤沙,好讓擱淺的船隻脫困。

巨大貨輪與挖土機,形成強烈對比,景象瞬間在網路傳開。由於河道被船身截斷,導致上百艘船隻無法通行,大家還紛紛幽默形容,這就叫做「大排長榮」。

只是,當進一步了解這番景象的後果後,全球可就都笑不出來。

長榮貨運輪「長賜輪」(Ever Given)造成全球「大塞船」。

長榮貨運輪「長賜輪」(Ever Given)造成全球「大塞船」。
擷取自vesselfinder

「大排長榮」引爆兩大危機

關鍵是,這景象偏偏發生在「蘇伊士運河」,這條全球經與貨物往來的黃金命脈之一。

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總長約193公里,不僅是連結歐洲與亞洲之間最短的水路,也是遠東至歐洲線貨櫃輪、油輪、散裝貨輪的必經航道。中東石油正是經此航道輸往歐洲與美國。因此,「塞船」事件已引爆兩大國際連鎖效應。

首先就是油價。三大原油的北海布蘭特原油、杜拜原油、西德州原油,都回漲至每桶60美元以上。不少人已在擔憂,全球能源供應鏈秩序會受到多大衝擊。

其次,就是各種原物料的運輸受阻全球最大紙漿製造商、巴西的木漿製造商Suzano公司執行長對外表示,擔憂木漿供應可能中斷。而木漿正是生產衛生紙的原物料,這一度讓外界擔憂「衛生紙之亂」再起。

「衛生紙之亂」再起?經濟部急喊話:免緊張!

對此經濟部趕緊回應,國內廠商都有紙漿庫存,更透露已詢問過相關廠商,目前國內原料還有一至兩個月的庫存。

另一方面,急著跳腳的當然還有擔心貨物運輸價格會因而暴增的其他業者們。

因為一旦長賜輪擱淺狀況遲遲不解決,船隻無法行經蘇伊士運河,要更改航線的話,航程恐怕得多上兩至三週,多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可觀。

由於上百艘貨櫃輪無法通行,船東恐將面臨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CA)索討天價賠償金。

▼ 長榮貨櫃輪的擱淺歷程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有外媒以每日通過運河的平均貿易額(約96億美元/新台幣2736億元)換算,代表運河一日不通,每小時就損失約4億美元(約新台幣114億元),若以長賜輪受困兩天來計算,全球經貿損失超過5400億元。

此外,還有船上貨物貨主也可能主張交貨延遲的賠償、脫困的搶救費用、以及過程中所導致的污染處理費用等,都讓整體求償金恐將是全球貨運的最大宗賠償案。

長賜輪這次是從中國大陸深圳出發,原本預定31日抵達荷蘭港口城市鹿特丹。據長榮表示,貨輪當時要從紅海北向進入蘇伊士運河,在河口南端6海里處,疑似遭遇瞬間強風吹襲,造成船身偏離航道,意外觸底擱淺。

至今擱淺情況尚未解除,長榮海運25日傍晚7點,對於後續處理發出新聞稿說明。

內容提到,「經船東確認後,該船船員、船舶、貨物皆安全無虞,沒有發生海洋污染情形,同時澄清該輪擱淺前並無外傳跳電的狀況發生。」

「船東已指派來自荷蘭(Smit Salvage)及日本(Nippon Salvage)的兩支海上專業救助團隊登輪,正與船長和運河管理局研擬進一步更有效的浮船方案,盡全力協助該輪儘早脫困。」

據了解,目前已出動挖土機、清淤船,並增派拖船救援,卻還是沒有太大進展。船東不排除卸除壓艙水、燃料讓船身變輕,甚至動用直升機卸下貨櫃,將長賜輪拖回航道、早日脫困。

擱淺的長榮貨運輪「長賜輪」(Ever Given)仍在清淤中。Suez Canal Authority

擱淺的長榮貨運輪「長賜輪」(Ever Given)仍在清淤中。Suez Canal Authority

日本船東得負責?長榮可全身而退?

至於此事對長榮是否造成營運的影響與衝擊?

長榮目前僅表示「因本船為租船,故其脫困及衍生之第三人責任等相關費用以及船體等損失係由船東負責。」也就是說,日後若有賠償問題,將待調查報告出爐,釐清是人為或是天候因素,再與船東公司討論後續事宜。

身為長賜輪的船東,日本正榮汽船公司25日在官網公布道歉啟事,強調正全力救援。2018年9月竣工的長賜輪,是由日本「今治造船」旗下的丸龜造船廠製造,載運量為2萬TEU(20呎標準貨櫃),全長399.98公尺、寬58.80公尺,船上乘組員有25人。

外媒報導,當地運河管理局的專家研判,長賜輪脫困的最佳時機就在漲潮之際,也就是27日和28日,一旦錯過,下次漲潮便要再等12天至14天後。

蘇伊士運河管理局先前聲明中,將肇因歸於40節強風外加沙塵暴,讓貨輪喪失航行能力並擱淺。

這一陣強風吹起的全球危機,最終只能靠大自然的潮汐之力解決嗎?還是現代科技與眾人集體智慧,可以盡快讓「塞船」警報解除、救全球脫離苦海?相關專家們想必都還正在燒腦!

▼ 從太空角度看擱淺的長榮貨櫃輪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