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於110年3月19日至22日在宜蘭縣舉行,來自全國各縣市的優秀選手,奪牌熱門選手引發高度討論。
其中上屆獲得四面金牌的田徑好手賴庭萱,為這次賽事做足準備,可望再次締造輝煌紀錄;另一位擔綱本屆取火儀式三兄弟之一的柔道選手張家駿,也備受期待與關注,長期訓練他的教練陳祿裕更說:「沒有得金牌就不應該了!」
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簡稱原民運)是國內原住民族最高等級的大型運動賽事,競賽區分為「原住民族傳統民俗體育活動」及「原住民族擅長之競賽種類」等兩類,共有17項運動項目,包括田徑、柔道、跆拳道、籃球、棒球、角力、慢速壘球與槌球;另還有傳統射箭、傳統樂舞、傳統路跑、傳統負重、傳統摔角、傳統鋸木、傳統狩獵、傳統擲矛以及傳統拔河等原住民族特有或傳統的民俗活動。
運動選手須具備毅力與決心 更要不怕吃苦
原民運聚集國內最優秀的原住民運動選手,每一位選手的訓練歷程,都是一篇篇努力不懈、奮力向上的精采故事。運動員的養成不易,除了要有毅力、決心,更要不怕吃苦與忍受孤獨,就讀國立體育大學的賴庭萱來自宜蘭,是一位有天分的選手,靠著不斷訓練與突破,在上屆的田徑800公尺、1500公尺、5000公尺與傳統路跑獲得四面金牌。
教練林淑惠一路看著賴庭萱成長,很驕傲卻也心疼。她說,賴庭萱想用雙腳證明「跑步是人生最快樂與幸福的時刻」,更讓她感到欣慰的是,賴庭萱的個性主動又積極;在訓練過程中遭遇受傷與親人離世的低潮;但傷勢復原後更確定了人生的方向,甚至將悲傷轉化成進步的動力,用成績證明自己熱愛跑步的決心。
個人奪牌大熱門項目中,南澳高中陳宇恩及市立臺北大學張家駿也是很被看好的兩位柔道選手。就讀南澳高中國中部三年級的陳宇恩,從國一開始學習柔道,在上屆原民運獲得銀牌好成績。在教練楊雅鈞的眼裡,是一名很肯練、肯吃苦的選手,且會主動觀看比賽影片,嘗試各種動作,雖因為長期訓練導致腰部受傷,影響訓練進度,但陳宇恩仍然堅持不放棄他的柔道夢。
楊雅鈞擔任陳宇恩的教練時間已有三年,看著選手成長,本屆原民會的最大目標就是把獎牌都留在宜蘭縣。她也說,在訓練選手的過程中,會不斷提醒:「平常練習了多少,到了場上不要有所保留,要全力以赴且盡情發揮,享受比賽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
張家駿家住宜蘭大同鄉四季村,從小學開始學習柔道,擔任警察的父親與務農的母親都非常支持兒子往柔道界發展。林志誠老師及陳祿裕教練長期訓練張家駿,對這名選手相當了解。他們都說張家駿對柔道很執著,也了解在競技場上不可能永遠都是常勝軍,卻從來沒有放棄,且從每一次失誤中學習,加強動作與反應,除了國內賽事,也多次在國外的比賽中獲獎,更在上屆原民運的柔道項目獲得銅牌及全國運動會銅牌的好成績。
老師及教練均表示,張家駿的狀態很好,很有機會在本屆原民運獲得柔道金牌,希望張家駿不僅在競技場上能取得好成績,更能在完成學業後擔任專業教練或通過教師徵選成為體育老師,回饋鄉里培訓更多選手。
保留原住民傳統文化 原民運成重要推手
保留並宣揚原住民特有的民俗活動,亦是原民運重要的使命之一,在上屆傳統射箭項目獲得金牌的江人杰,也期許自己能夠再次有優秀的表現。50歲的江人杰從10年前接觸傳統射箭,他說,傳統射箭為原住民傳統文化與老祖先所留下來的智慧,和國際上常見的射箭比賽不同的是,傳統射箭使用的弓都是用就地取材的竹子與木頭製作而成,射箭可以強身健體,也可藉由比賽彰顯射箭文化,非常有意義。
「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官網 https://event.gvm.com.tw/2021_indigenousgame/
(宜蘭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