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驚嘆的科技演進,讓世界不斷地換面。瞬息萬變的科技演進,造就了這個不確定的年代。嘗試著描繪未來藍圖,「a lot of change(有太多的變化),」台灣嬌生總經理張振亞為此下了註腳。
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是全球化的世代。網際網路,將全世界串連,天涯之遙,也僅在咫尺之間。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口中的「世界公民」,在這個世代具體實現。「未來將會是全世界力量相互穿插、交替的年代,」智得溝通知識長黃振家說。
八年級生面對全球競爭
當全球成為一家,流通的不僅是貨物,也包括人才。「未來的競爭不只在台灣,而是來自全世界的精英,」經緯智庫(MGR)總經理許書揚說。
舞台只有一個,哪裡有機會就往哪去。「若有機會,當然願意去台灣工作,」來自上海,曾獲奧林匹亞數學競賽金、銀牌各一面,目前就讀史丹佛大學電腦系博士班的王海棟透過越洋電話採訪時說。
而來自江蘇,目前就讀於荷蘭安多芬(Eindhoven)科技大學電腦系博士班的錢悅晨則進一步解釋,「理由很簡單,因為台灣的待遇與生活水準比大陸好。」
處於海邊一角的台灣,也開始感受到來自全世界的競爭壓力。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統計,自1993年開放以來,來台工作的專門性技術人員呈現逐漸增加的態勢。「人才的流動像水一樣,不能用堵的,這是擋不住的,」一位經濟部官員表示,至於2001年呈現負成長,是市場需求所致。產業西移,人才也跟著流動,當然也包括台灣的人才。
此外,組織的扁平化、科技化,也使得僧多粥少。「以前只要普通轎車,現在路途坎坷,要的可是四輪傳動的RV車,」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張瑞明形容,必須耐操、有擋、拚第一。
迎接競爭激烈的新世代,首當其衝的將是八年級生(民國八十年到八十九年間出生的一代),也是目前的中、小學生。「他們的前二十年是享受的年代,未來競爭更強,甚至工資還會下降,他們必須學著調適,」易利信公關協理王方平說。
八年級生應具備的六種能力
面對殘酷的挑戰,又該如何培養這群十年後即將上演接班大戲的八年級生?綜合企業主管及教育專家的看法,我們認為應該培養下列六種能力。
一、培養國際觀
全球化的年代,視野不能侷限在台灣。「不能單純說我在外商或是留美就有國際觀,這是個vision(視野),應該是國際接觸,」許書揚表示,台灣地小,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性不如大陸明顯,培養不同文化的包容度是當務之急。
所謂國際觀,即要有能接受不同文化的適應力。「世界公民並不是國籍論。不同國代表的是不同文化,必須不排斥接受新事物,貼近不同文化的精髓才行,」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說。
二、語文及表達能力
要貼近不同文化的精髓,外語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這不是媚外,你必須將它視為加強競爭力的工具,」周文賢說。
李山也認為,在外商公司,你可以看到美國人因為母語是全世界通用的英語所帶來的優勢,「他們很自然就成為全世界通用的人才。」
快樂學英語或許是目標,但不斷練習才是正途。「必須從小就讓他習慣處於英語的環境,他就能由模仿開始學習。但要展現如母語般的程度,還需要大量的練習、使用,」投入英語教育十五年的亞伯拉罕美語學校校長崔椿琦強調練習是不二法門。
不只英語重要,國文也很重要。「作文與表達能力好的人,思路一定比較清楚,」許書揚認為,台灣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及上海,「有七分,只能說三分。」
三、專業能力
未來也是專業導向的時代。「從日本可以窺見端倪,現在最熱門的書是《如何教孩子成為一個專業人才》,像木匠、畫家、美容師……,」台灣保優美管理顧問公司經理歐元韻強調專業與學歷不同。
培養專業能力,必須順著他的個性走。「每個孩子的特性都不一樣,你必須鼓勵他們找尋自己的興趣,讓他們多涉獵、接觸多元的資訊,」擁有一個八年級生子女的張振亞認為前提是要順著他們的個性,父母則是站在幫助他們的立場。
四、獨立思考能力
必須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做正確判斷。「你不能只約束他的行為,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張振亞認為,要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能自我判斷是非。
獨立思考,其實並不獨立。「因為人的思考還是必須接收外來資訊,所以獨立思考其實是建立統整資訊的能力」。
馮燕認為,第一步必須使資訊的來源多元化,再藉由練習來學習統整能力,「給他魚吃,不如教他捕魚。」
獨立思考的能力,卻不能窄化成為主張自我的權益。「若出現不同的意見,還必須學習協調及妥協的能力,」她說。
五、情緒控制能力
伴隨激烈競爭,如何調適壓力,也是重要的學習課題。「現在年輕人普遍抗壓力低,從自殺案件增加及沉溺網咖的現象就可觀察。逃避的管道太多,讓他們習於逃避,」某顧問公司高階主管表示。
保護孩子的方式,不是不給壓力,而是給與適度的壓力,且助他紓解壓力。「父母是小孩最大的壓力來源,所以父母必須先學習不要給孩子壓力。若給壓力,也必須是有範圍的壓力,不要樣樣都要第一,讓他們瞭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馮燕說。
六、處理人際關係能力
未來社會趨向複雜,難以單打獨鬥,分工合作成為必須,而「人」將成為關鍵因素。「無論組織多上軌道、制度化,關鍵還是在人。人對就什麼都對,人不對就什麼都不對,」馮燕說。
但她強調,人際關係能力佳不意謂是長袖善舞,而是與人親善。「你必須先了解自己,進而了解對方,因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面對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挑戰;第二,加強溝通能力,學習與人溝通的技巧;第三,學習情緒管理能力,不要易於暴躁,要學習與人誠懇、坦率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