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傳統戲曲和你想的不一樣!孫翠鳳竟染金髮、穿皮裙演歌仔戲?

邱于瑄
user

邱于瑄

2021-01-11

瀏覽數 40,950+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近年來,傳統戲曲大玩創意,不僅改編漫畫作品,加入3D、AR等新科技,還與現代歌舞、流行音樂結合,顛覆了大眾的想像,更成功吸引年輕族群。

你有看過頂著金髮,穿著皮裙、長靴的知名小生孫翠鳳嗎?你沒看錯,這是明華園創團92年,首次改編漫畫作品《冥戰錄》,直接將漫畫世界搬到歌仔戲台!

明華園戲劇總團無敵小生孫翠鳳、總團長陳勝福。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明華園戲劇總團無敵小生孫翠鳳、總團長陳勝福。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不只明華園這麼前衛,歌仔戲巨擘郭春美,身穿現代黑白棕花樣的長版風衣洋裝,也雜揉歌仔戲、胡撇仔戲與現代戲劇,在作品《雨中戲台》飆戲。

春美歌劇團X金枝演社《雨中戲臺》的華麗歌舞交織生命經驗,勾勒出一段動人故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春美歌劇團X金枝演社《雨中戲臺》的華麗歌舞交織生命經驗,勾勒出一段動人故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許多人印象中的傳統戲曲,可能是舞台上伴隨著鑼鼓、南北管等傳統樂器,演員演著歷史與傳說故事,唸著文言文對白。然而,近年來的傳統戲曲可能會顛覆你的想像。

「202021年台灣戲曲藝術節:重生代——為你活落去!」從1月到7月,有20檔傳統戲曲節目,包含歌仔戲、布袋戲、京劇、豫劇等,不但有運用3D、AR、投影等現代科技的作品,也有歌仔戲、京劇與現代歌舞、流行音樂結合,更有漫畫、文學等IP改編的戲曲。

「如果你踏進戲院,會發現傳統戲曲真的不一樣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濟民說。

科技、跨界合作,傳統戲曲大玩創意

明華園甫落幕的作品《冥戰錄》,為戲曲藝術節打響第一槍!這齣戲改編自漫畫家韋宗成同名漫畫作品,講述921地震後,一群道士與警方合力對抗在人間肆虐的魑魅魍魎。音樂上,在傳統歌仔戲曲基底融入電音,角色們也穿上寶塚風格時裝,一改過去的戲服裝扮,不但吸引許多年輕漫畫迷朝聖,更讓歌仔戲曲文本有了更多可能。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此外,國光劇團的作品《狐仙》,也發想自《聊齋》經典故事與日本漫畫《除妖怪譚》,講述三生三世的人狐愛戀故事,劇中更結合浮空投影、4DViews等科技技術,打造京劇影像劇場。甚至,在山宛然X弘宛然的作品《聊齋-聊什麼哉?!》中,竟將布袋戲演繹《聊齋》的故事,場景置於現代洗衣店。

陳濟民表示,現今傳統戲曲的觀眾年齡層初估約在50至60歲,年輕人大約佔一至二成,傳統戲曲透過融入新興科技,並嘗試跨劇種、IP合作,就是希望能更貼近現代人,並吸引年輕族群。

創新下的省思,保有傳統技法仍是關鍵

不過,陳濟民強調地說:「傳統戲曲不能一味發展創新。」有些傳統戲曲專家、師傅擔心在不斷改革下,可能會失去戲曲的傳統文化,陳濟民表示,這些作品都仍保有戲曲身段、唱腔等傳統精髓,卻讓觀眾看到戲曲的更多可能。

陳濟民指出,台灣戲曲藝術節去年因疫情停辦,今年提出「重生」與「為你活落去」概念,不僅是代表疫後戲曲節的重生,更是象徵傳統戲曲工作者為傳承文化的努力。

近年來,傳藝中心也一直推動的「接班人計畫」,包含歌仔戲、客家戲、京劇等傳統技藝,透過資深藝師帶領,培育新一代人才更加成熟的技法,在年輕世代的創新思惟下,也希望能保有傳統原味。

此外,過往傳統廟宇、戶外場地的戲曲表演已越來越少,多元的傳統戲曲多在表演廳、劇場等地演出,現在傳藝中心也透過「民間劇場重塑計畫」,希望讓這些創新、科技、多元的傳統戲曲,回到過往的宮廟或是戶外場地,主動貼近、並讓民眾了解傳統戲曲的新面貌。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