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尚未脫離,全世界心理衛生的警鈴已然大響,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及早防範,把「心理健康」列為疫後重建要務。
如果要談2020留給2021的遺產,新冠疫情絕對是影響最大的。雖然疫苗已見端倪,但在全世界嗷嗷待哺的長列隊伍當中,要立刻滿足全世界需求恐怕是緣木求魚。
這也讓控制疫情和穩定經濟成為2021全世界各國努力的基本要務。不過,另一個對於生活影響同樣重大,卻比較少人注意到的問題,勢必是全球2021關注的焦點,那就是疫後的心理衛生問題,因為從過往經驗來看,大型災難發生,往往會導致各類心理健康問題,連帶造成自殺問題的惡化。
美國疾管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進行的調查發現,在今年夏天,每十個美國人當中就有一人曾經出現自殺的念頭,比例比2018同期要高出一倍。特別是對於18到24歲的年輕人來說,有過自殺念頭的比例更是每四人就有一人。
疫情導致失業、學校關閉,甚至連教會都暫停聚會,此外,社會隔離更是導致孤寂感和憂鬱大增。
疫情讓美國人悶悶不樂,自殺防治熱線詢問量大增
解釋自殺成因,向來是個複雜課題,人們有自殺念頭就會採取行動嗎?不見得,事實上,從全世界來看,近年大多數國家自殺率都呈現下降的趨勢,只有美國是少數中的例外,不過,《經濟學人》《BBC》等國際媒體最近開始關注疫後心理衛生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從過往西班牙流感、SARS等大型傳染疾病的經驗來看,災難往往會導致自殺問題惡化。
第二,雖然無法判定美國有自殺念頭的人數上升到底會不會導致自殺數字上升,但毫無疑問的,美國的自殺防治熱線詢問量大增,特別是年輕族群,尋求自殺諮詢的電話暴增,求救訊號不容忽視。
不僅在美國,日本今年8月自殺人數上升到1849人,比去年同期惡化了15.3%。在美日之外,亞洲的尼泊爾、泰國的數據都出現了相似的趨勢。
從歷史數據來看,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世界5000萬人死亡,在此同時,全歐的自殺人數也上升了三分之一。至於2003年爆發的SARS,同樣也與香港自殺人數上升,這也是全球心理學家特別關注新冠疫情對於心理健康影響的主因。
根據香港的統計數字,當年的疫情與香港65歲以上人口增加的30%自殺有關,「隔離」等阻斷病毒傳播的手段往往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造成後創傷症候群、憂鬱和失眠,而因為疫情造成的失業和財務問題,也會導致長期性的心理創傷。
進一步來看,哪些因素特別容易造成心理健康負擔呢?
一、疫情造成經濟下滑,連帶而來的失業問題最令職場男性困擾。
二、宅在家盯著手機,年輕族群最容易沮喪。
三、國際情勢緊繃,台灣未來引焦慮。
最後,當疫後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全世界蔓延開來,透過媒體傳播,會不會也影響國人的心理健康,實在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防治自殺首先在於了解風險,一如《經濟學人》所說的,在疫情還未脫離,全世界心理衛生的警鈴已然大響,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及早防範,把「心理健康」列為疫後重建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