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物聯網、雲端運算、人工智慧,這些工業4.0的當紅關鍵字,往往與高科技與製造業緊密連結,對建築業來說卻相對陌生,過去蓋房子大多依靠經驗傳承或書面作業來完成;但在面對「少子化」現況下,建築業面臨最嚴重衝擊就是「技術高齡化」所導致的技術與人才斷層。
「像是有專業技術認證的電焊工,一天薪水開到7、8千元,還是找不到人!」璞真建設副總經理郭光宜語重心長地表示,璞真建設在母公司勤美集團支持下,在8、9年前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決定砸下千萬研發費用,人力問題利用「工業化平台」用較少的勞力來達到更準確的作業、技術問題則以「建築專家決策系統」來輔助,將建築業帶入下一個世代。
「建築業複雜度之大、變動性之高甚至比做手機還難,跟單純產線相比,還牽涉到許多利益關係人,被外界認為根本不可能規格化。」大葉大學環境工程暨消防研究所教授、觸角智能科技顧問何岫璁表示,在璞真建設支持下,一筆一筆將與環境分析、面積、淨高、建築、機電、結構、細部動線等資料建構在「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經過多次測試後,完成高準確度的建築造價預測平台。而培育建築產業的前瞻性人才,是大葉大學一直努力做的工作。
璞真建設已經將BIM運用在台中指標大案「勤美之森」,郭光宜說,透過模擬,精確掌握建案開工到完工的時程與進度,讓供應廠商可以按照進度備料,降低庫存及虛工成本,還能預估損益兩平的時間點,讓決策者能更客觀下決定。
建築資訊模型BIM與工地現場試驗結果模擬運用,減少抽水用電、減碳成效驚人
「過去多倚賴人力,現在用自動化管理,確實會不習慣」,像大型建案開挖時必須大量抽取地下水,以利地面下施工,但要抽多少地下水,過去多依賴人工經驗分析,危險度高且超抽地下水機率也相當高;因此,璞真建設投入近5百萬元產學合作開發袪水節能抽水系統,透過自動偵測、遠端連線、大數據分析等,原先人工預估必須開挖21口井來抽水,其實只需要13口井就夠了,郭光宜笑著說,「但真的要決定少挖這麼多井的當下還是會怕怕的,如果抽水水位未達動工標準怎麼辦?」
所幸,資訊模擬相當精準,實際透過人工智慧來完成抽水工程,足足省下6座石岡壩水庫蓄水量,用電量也節省504萬度電,等於可供1437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減碳量也超過7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顯見建築施工加入人工智慧後對環境保護成效驚人。
地震、結構、消防安全之偵測管理,提升住戶居住安全保障
工業4.0化對建築業所帶來的革命不只發生在工程本身,璞真建設結合集團關係企業三聯科技針對住戶安全也開發了「地震預警系統」,在每棟建案大樓內裝設地震儀,透過「現地預警」能更精準提醒住戶緊急避難,震後隨即啟動結構物健康快篩系統檢視建物安全強度,讓住戶知道是否能夠返回建築物,避免二次災損。
另外,還有「建物預防式醫學管理」,就好像是人定期健康檢查一樣,過去住戶可能要等到漏水問題發生了,才能找人修理,但在自動化平台上,透過建物例行檢查可能就會發現,水管水壓或流速異常,提早在漏水前預警及檢修。同樣地,消防安全也是一大重點,透過「消防安全雲端管理平台」,過去需要花費3個月完成1千多個步驟的消防檢修,現在只要一個按鍵就能完成。
售後管理平台,提高住戶滿意度和物業管理便利性
璞真的BIM管理平台還延伸到售後服務與物業管理,郭光宜舉例,過去住戶大門壞掉需要維修從住戶、管委會、建商、貨料供應商、維修技師層層流程平均約需要14天才能結案,但在物業管理平台已內建好建物零件所有細部規格資料及廠商備料資訊,因此從回報到檢修完成縮短到只需3~5天,大大提高住戶和物業管理單位的便利性及顧客滿意度。負責開發的何岫璁指出,利用資訊監測及AI演算建構建物的類神經網絡,去跨界探索可能發生問題的來源,才能真正為住戶創造最舒服的居住及使用空間。
歷時近10年的投入,並完成實際開發案後,璞真建設也決定加入台大土木系主任謝尚賢教授所推動之BIM聯盟,同時推薦與歡迎更多土地開發商或建商加入,用科技翻轉建築業辛苦、粗重、高汙染等負面印象。何岫璁也預估,利用BIM減少作業時間,讓開發商可接案量翻倍,但人力成本不變,減少員工勞力密集的工作負擔,讓員工能將生產力投入更有溫度、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他強調建築業是國內內需產業龍頭,透過工業4.0提高產值,不只帶動企業升級、人才升級以及整個產業升級,充分扮演稱職的火車頭,帶動整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