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工業設計業加速國際化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2-05-01

瀏覽數 20,300+

工業設計業加速國際化
 

本文出自 2002 / 5月號雜誌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如何打造千億資訊王國

成立才五年的宏達國際公司,迅速竄升為全球最大的PDA(個人數位助理)代工廠,成為國內科技業的當紅公司之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宏達國際的第一個PDA產品,是由國內的工業設計公司I+U設計的,後來這個產品還被微軟公司放進Windows CE作業系統的簡介上。「台灣客戶的要求很國際化,我們設計PDA面對很大的競爭,產品是要擺在Sony旁邊的,」I+U協理翁振宇說。

當台灣廠商憑藉優異彈性的製造能力在全球資訊產業立足,並且從純粹的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升級為OEM(設計代工)時,增加附加價值的部分在於D(設計),這個「設計」除了一般熟知的電路布局設計外,還包括外觀的工業設計、內部結構的機構設計。

工業設計在台灣已經發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國內製造業這片肥沃繁盛的土壤裡,滋養出工業設計的根苗,逐漸開花結果。「台灣的製造強,有養分灌溉工業設計,」翁振宇說。

目前國內專業設計公司的家數不少,但規模不大。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統計,目前國內有近八百五十家專業設計公司,設計人力約六千五百人;工業局的「全面提升工業設計能力計畫」已推動十餘年,輔導過一、兩百家公司。不過,以1998年的資料來看,國內專業設計公司登記資本額在新台幣100萬元以下的公司達45%,所有公司的平均員工人數僅七人。

「國內已有很多『一匹狼』式的設計公司,或是企業內的設計部門,現在希望(工業設計)能獨立、專業分工,不只做產品設計的化妝師,也包括內部的布局、機構,而且服務很多家不同的公司,」工業局知識服務組組長周能傳解釋。

主動累積國際經驗

要讓國內的工業設計產業獨立長大,最重要的關鍵是國際化。國內工業設計產業植根於發達的製造業,但隨著國內製造業逐漸外移,工業設計業若不能與世界市場接軌,和國內外公司直接對話往來,就只能跟著製造業外移的浪潮而隨波逐流。

「要做好、做大,不可能只做台灣本地的業務,一定要國際化,」從事模具、機構、工業設計的世訊科技公司總經理陳世哲說。

I+U公司執行總監王介丘說,台灣的工業設計,累積了十幾年很好的國際化經驗,OEM、ODM也都是接觸全球性的品牌,如果台灣好好利用資源,應該可以站上很好的leading(領導)位置。

體認到這股趨勢,國內工業設計公司開始把觸角伸向國際。

例如,目前國內工業設計業最具規模的浩漢產品設計公司,大約四年前受邀到馬來西亞辦講座,後來就在馬來西亞設立第一個海外分公司。去年初,浩漢又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也到美國和義大利與當地公司結盟,目前則正在考慮是否在美國成立設計分部。「要成為全球資源的一部分,讓人家利用,」浩漢總經理陳文龍說。

1988年成立的的浩漢目前在台灣有七、八十名員工,在馬來西亞有十幾人,而在大陸也有四十幾人;營收則有約20%來自國外客戶,「希望這個比例盡量提高,」陳文龍說。

台灣工業設計業發展多年,擁有經驗和技術的優勢,弱點則是距離市場較遠,不易掌握消費者的口味。

隨著國內製造業從OEM升級到ODM,工業設計業也累積了許多經驗。

例如,世訊科技的發展正好呼應了這個發展歷程。成立七年的世訊,起初從機構設計切入。陳世哲解釋,市場在歐美,台灣設計公司不瞭解歐美使用者的喜好和風格,所以國外客戶會找歐美的設計公司,「後工程」(機構設計)才會找台灣,然後繼續在台灣做模具和量產。

等到台灣的廠商開始做ODM、甚至OBM(自有品牌)之後,世訊才陸續又設立了工業設計和模具設計的部門。目前世訊的員工已從初成立的三人增加為三十三人,但機構設計仍是擁有最多員工的部門。

立即滿足顧客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從OEM到ODM,工業設計業者練成一身以極短時間達到客戶要求的本事。「做ODM,永遠在客戶的壓力下,與時間和成本賽跑,因此變得彈性大,速度快,」陳文龍說。

此外,國內工業設計業者比歐美日的業者起步晚,因而比較沒有包袱,可以採用最新的電腦輔助設計(CAD)技術,例如三維設計(3D)、同步工程等。陳文龍說,全球應用IT(資訊科技)來設計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台灣並不比別人笨,所以做得不會比別人差,認真地做,實際地做。

例如,三、四年前,日本某大消費性電子公司找I+U合作,就是看上I+U的CAD能力不錯,他們想瞭解如何使用3D軟體。

不過,近年來國內製造業逐漸外移,對於依附著製造業成長的工業設計業帶來相當大的影響,尤其製造業外移的重點地區——中國大陸,對工業設計業帶來相當大的機會和挑戰。

「國內製造外移對工業設計的影響,已經從遠慮快變成近憂了,」翁振宇說。

大陸市場對台灣的工業設計公司形成強烈的吸引力。大陸比起台灣,最大的優勢恐怕就是有廣大的國內市場,有機會做自有品牌,工業設計公司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曾經在分家前的宏?電腦公司擔任工業設計主管的王介丘,去年離開待了十多年的老東家,進入I+U,除了擔任I+U在台北的執行總監之外,也兼任上海合資公司的策略規劃副總經理。王介丘直言,離開宏?的原因「主要是大陸這一塊,即使不外銷,也可以做內銷,市場夠大。」

I+U目前在大陸的客戶,有替大陸廠商代工的台商,也有大陸當地廠商直接找上他們做設計。翁振宇根據經驗指出,大陸客戶把特殊性和唯一性列為第一優先,他們多半要求大方、特殊,並不強調成本,因為人工成本低。三年前I+U在國外市場主要都是歐美和日本客戶,現在則以大陸的客戶為主。

去年浩漢在台灣的業務衰退30%,但因為大陸業務好,所以整體業務持平。去年初才在青島成立大陸分公司的浩漢,目前大陸地區的營業額已接近台灣,是馬來西亞的三、四倍,大陸知名的家電廠商海爾集團也是浩漢的客戶。

在國內市場支撐下,大陸的工業設計業長期可能成為台灣的競爭對手。

一家國內工業設計公司的高階主管說,十餘年前他們公司的創辦人在美國創業時,台灣是分公司,後來台灣變成總公司,美國反成了分公司。前一陣子創辦人到大陸開分公司,「以後台灣可能變成分公司,」這名主管說。

其實,台灣工業設計公司可以在大陸市場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台灣在在有利位置,多年來和國外客戶合作的經驗,我們瞭解外國人要什麼,」王介丘說。

例如,日本某大消費性電子公司進軍大陸並不順利,於是放棄與大陸的工業設計公司的合作,轉而找上I+U,合作進軍大陸。

無論是為了在台灣生根,或是為了國際化,台灣的工業設計業都必須加強本身的技術和能力。

浩漢種種「知識化」的動作,展現了升級的強烈企圖心。浩漢自行開發軟體,設立了一個內部網站「知識管理網」,去年開始啟用,利用這個網站可以大幅簡化行政工作,例如,自動計算各個專案的成本、各部門的產值、員工的績效。陳文龍熟練地打開電腦,螢幕上顯示公司所有的專案都列檔,依主管的層級不同,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資訊,任何一名主管只要上網,即可瞭解各項專案工作的進度。浩漢還有另外一個網站,供員工討論創意。

浩漢計畫以後讓客戶、模具廠、生產單位等也可以連上浩漢的網路,「知識化之後,我的速度才能更快,我的知識在上面跑來跑去,這是我的新競爭力,」陳文龍說。

更重要的是,這一套軟硬體和運作模式,是浩漢在布局國際之際,扎根台灣的重要憑藉。「台灣的浩漢是運籌中心,我們建架構這樣一個虛擬的空間,讓全球學到的經驗回饋回來,知識加成的工作由台灣來做,台灣的觀念和技術力不斷調整,」陳文龍解釋。

面對種種的機會和挑戰,國內工業設計業唯有儘速提升本身的競爭力,正如無意赴大陸發展的翁振宇所說,「不能靠政府政策阻止外移,而是設計業努力,變得很強,不會外移,我對留在台灣打拚有信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