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全球的趨勢是進行全球經濟架構的重整,雖然有網路公司的泡沫化,但那只是經濟重整必須經過的過程,並非新經濟已經結束。新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和技能跟過去不一樣,新的需求還沒有充分被滿足,一定會出現人才供不應求,尤其與高科技有關的領域。大環境如此,台灣也是一樣,衝擊很大。
過去社會培養的人才與現在需要的人力脫節,如何調整,政府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政府要有遠見,看到五年、十年後的人力需求,現在就要開始培養。比較可惜的是,沒有看到台灣的政府在這方面有太多的作為。如果現在還不努力,以後企業肯定會跑光。
從半導體產業來看,過去幾年台灣可以提供相當足夠、高品質的工程人員。此外,我自己是新加坡人,在很多國家工作過,發現台灣科技人有一種「鐵頭軍」的精神,拚到死也要做出來,這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最特別之處。。
不過,這兩年最明顯的改變是很多白領人才好像有一種「羊群心態」,覺得好像不趕上大陸的風潮就是人生一大缺陷,好像就會斷送自己的前程,這種羊群心態有點過熱。過去台灣人才像井底蛙,不想到外面去,現在有意願到外面去是好的;可是若說不去大陸就完蛋,好像台灣這艘船馬上要沈了,趕緊跳到另一艘船,這種心態不健康。
對所有白領工作者而言,有時候不一定很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一定要掌握大的方面,在哪個領域做什麼事情你有興趣,而且有信心做得好。掌握大方向之後,不要太在乎職位,不要太強調下一步要如何,尤其是年輕人。
昨天的知識對今天的工作有用,就是好的經驗,否則就成為歷史,所以要終身學習。不管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敬業樂業的精神都很重要。
全球化之後,台灣人才如何跟全球的人才競爭,是值得注意的。在學校學的專業等「硬工夫」,我不是很擔心;但是在畢業之後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工作態度等「軟工夫」,我有一些擔心,因為台灣的教育和許多東方國家類似,比較強調記憶,不重視思考、創新。
在硬工夫方面,大陸人才在三年內追上台灣不難,兩岸都是中國人,基因是一樣的;但軟工夫方面比較不明確,也許要十年。大陸人才很積極,但他們是基於很基本的需求,而不是為了內在自我充實和理想。他們低層次的動機,不知可以維持多久,而且也會有負面行為,例如投機、計較。大陸的社會才剛剛變成比較開放的環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有內在的軟工夫。
一定要加強英語能力
在國際化方面,英文是國際性的語言,台灣要加強用這個工具接觸全世界,大陸學英語的熱情是很恐怖的。更重要的是心態,要把自己放在全球地圖上,看自己可以扮演何種角色。
日本人英文不好,但他們有國際觀,知道日本不能封閉自守,一定要在全球搶機會。在香港和東京,即使不講英文,也覺得自己沒有與世界脫節。但你跟台灣人談話時,有多少台灣人把他的訊息雷達擴大到台灣以外地區的事?
台灣本身的基地太小,一定要扮演國際性的角色。在這一波大陸經濟的趨勢中,新加坡雖然離大陸那麼遠,還是非常積極努力,可惜台灣基於意識形態考量,並沒有積極思考如何在其中找到台灣最適合扮演的角色,達到雙贏。(張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