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的下午時分,天氣轉寒,冷風吹來了絲絲細雨,卻掩不住海峽兩岸同學們熱絡的情緒。
在中壢中央大學管理學院的教室裡,幾位身著藍色T恤、輕便牛仔褲的年輕人,以組為單位,各自散落一方忙碌著。
眼看時間將屆,有些人忙著檢查新產品的牢靠度,更不忘為它妝點門面,爭取外觀競爭力;另外兩、三位則反覆叨念宣傳的講稿,並一再模擬出場動作,希望藉著獨樹一格的推銷,讓創投者眼睛一亮。
這場產品研發暨行銷規劃創意大賽,由中央大學海峽兩岸學術交流實驗室舉辦,不但是這一次「新世紀成功有約兩岸大學生研習營」的重頭戲,還將來自山東五所大學的中國同學與中央大學的台灣同學打散編組,經過共同腦力激盪後,運用雜物袋內有限資源開發新產品,並向評審及各組同學推銷,募集創投基金。
「這次活動是一個瞭解海峽兩岸異同的實驗,把長時間相處的經驗壓縮在十二天的活動內,具體而微地呈現未來兩岸青年合作的現象,」從1990年就開始致力於兩岸交流活動的中央大學資管系所教授宋鎧指出,從活動中雙方能瞭解彼此特質、待人處事、思惟切入角度的差異,進而試著揣摩出雙方合作的默契。特別是中國大陸龐大市場的先天優勢,再加上加入WTO及2008年申奧成功後,現階段的中國更是如虎添翼。不論高科技或工業經濟,中國早已成為各大國際企業的練兵場,台灣企業的西進更有如過江之鯽,未來兩岸合作是可以預見的。
中國學生守規矩,台灣學生有創意
台灣與中國學生不同的內化特質,來自於迥異的外在環境。
雖有同文同種的背景,但海峽兩岸歷經半個世紀的分隔,再加上資本主義制度與共產制度南轅北轍,導致兩岸學生學習方式及生活環境的差異。
「台灣大學的硬體設施比中國要好得多,像教室內的網路接口,中國那邊雖然有,但卻沒有這麼普及,」山東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穆東表示,來台參訪的中國同學就特別羨慕台灣的硬體設備。
除硬體條件,台灣接受西方教育薰陶的師資、課堂上互動的開放性教育,也令從小接受教師授課為主教學的中國同學心嚮往之。「相較台灣師生間教學上的相互交流,中國以老師授課為主的教育就顯得有些呆板,」明年即將畢業、山東科技大學會計系的齊揚說。
論教育的多元,比獲得的資訊,台灣學生皆遠勝於大陸,國際視野自然也較大陸學生寬廣許多,然而大陸學生的用功程度卻是台灣學生所望塵莫及的。「我們早晨六點半起床做早操,十一點半斷電,中間不是在上課,就是待在圖書館看書、念外文,」齊揚提及。
由於艱苦的環境使然,從小就習於競爭的中國學生,擁有台灣學生無可匹敵的學習動力,及對未來的強烈企圖心。「他們相當在意所學是否能應用於將來工作領域,從大一開始就請老師推薦書單,有意識地培養,」穆東指出,台灣學生比較沒有經濟負擔,想法單純,對未來不會有太多考量。
不過,也因教育與環境的差異,將文化、思想、背景相近的兩岸學生,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中國學生處事謹慎、考慮周詳,對習於套用標準模式的他們而言,命令就是一切,只要按規矩來,就不容易出錯。這樣乖乖牌的特質,普遍受到代工業者青睞,只要命令一下,良率自然就會出來。
反觀自由慣了的台灣學生,做事態度不似中國學生般謹慎周密,規則也彷若虛設,是老師心目中的頭痛學生,但不受局限的想像力,和天馬行空的創意,總能大膽產出新見解。
10月27日,兩岸青年二十一世紀展望座談會上,當兩岸同學執著在未來青年領袖該具備如何堂而皇之的特質時,一位就讀政大的台灣同學不按牌理出牌地提出新論點。他指出,未來青年領袖須具備吃喝玩樂的本事,「吃、要吃得苦中苦,喝、要喝西北風,玩、要遊玩人間,樂、要樂在其中,」為「吃喝玩樂」下了新註解。
創意,正是台灣學生的競爭力所在。
結合雙方優勢
儘管擁有不同的特質、各自的優勢,然而兩岸之間的關係並非競爭,而是一種多層次互補的交流合作關係,因此宋鎧提出兩岸優勢互補理論。
宋鎧以科技為例分析,三角型底層代表基礎科學,上層代表創新發明。中國的科技理論工夫扎得深,每個領域都有專門人員鑽研,甚至連台灣教授認為冷門的科目,中國花上三、四十年研究的也大有人在。除了基礎科學的競爭力,最上層的精英研發部分也占上風。「中國遍地都是人才,到北大隨便一抓,都是台灣聯考的狀元,」宋鎧指出。
至於台灣的競爭力呢?宋鎧認為是中層的商品化能力。由於台灣與國際接軌得早,市場經濟的敏感性強,充分瞭解市場需要,擅於將研究室裡研究出來的模型,研發為深受市場歡迎的商品。
「拿中國的上、下層,配合台灣的中段,就像火箭組合完成,隨時可以起飛,」宋鎧強調,想齊備兩邊優勢,創造長遠發展,非兩岸合作不可。
九○年代中期,趙耀東自中國參訪回國後,即以大樹比喻兩岸間的差異,中國的根扎得深,但枝葉稀疏,雖然台灣的枝繁葉茂,根基卻不深,唯有各取所長,尋找合作機會,才能成為不受風雨飄搖的大樹。
在台灣的枝葉已逐漸凋零的當下,透過兩岸青年交流,熟悉彼此的默契,不啻為開啟兩岸經貿合作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