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有害心理!為什麼受害的多半是女生?

焦慮與憂鬱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4-03

瀏覽數 46,15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akutaso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akutaso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i世代女生心理健康惡化的情況比i世代的男生嚴重。如果社群媒體該為心理健康惡化負一部分責任,或許只有女生部分的問題應該歸咎於它們。至於男生部分,圖溫吉發現:雖然使用螢幕的總時間與心理健康不佳相關,但專門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則否。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生的傷害似乎比對男生大呢?(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一書,以下為摘文。)

可能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社群媒體呈現的是「精心雕琢」後的生活版本,而表象與現實的落差可能更容易對女生產生負面影響。很多人觀察到:與男生相比,女生的社交生活更圍繞著接納與排擠進行。社群媒體大大增加青少年窺看同儕生活的頻率,透過社群媒體,他們會看到自己認識的人正一起玩樂或做事──而且有些活動並沒有邀自己參加。社群媒體會增加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也會提高喬治城大學語言學家黛柏拉.坦南(Deborah Tannen)所說的FOBLO(fear of being left out,害怕被拋下)。雖然男生和女生都會受FOMO影響,但當他們信手滑過幾百張這樣的照片,女生恐怕比男生更容易因FOBLO而難受。女生看到自己的朋友在做某件她有受邀、但無法參加的事(錯過),是一回事;發現別人刻意不邀自己(拋下),是另一回事,兩者造成的心理效果並不一樣。如圖溫吉所說:「女生更常用社群媒體,這讓她們有更多機會感到孤獨或被排擠,例如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學湊在一起,卻沒找自己。」圖溫吉發現:不論男生或女生,現在青少年各年齡層感到被拋下的比例比以往都高,而女生的比例升高更多。從2010到2015年,自述經常感到被拋下的男生從百分之21增加到27;在女生部分,比例則是從百分之27跳到百分之40。

女生更常用社群媒體,這讓她們有更多機會感到孤獨或被排擠。取自pexels

女生更常用社群媒體,這讓她們有更多機會感到孤獨或被排擠。取自pexels

社群媒體內容被精心雕琢的另一個結果是:女生被眾多經過人工美顏的同性照片轟炸,讓她們對自己的外貌更沒安全感。現在不只時尚名模的相片要修圖,Snapchat和Instagram等平台也提供「濾鏡」,讓擺各種姿勢自拍的女生能編輯照片。換句話說,現在連她們的朋友似乎都變得更美。這些濾鏡能讓鼻子更小巧、嘴唇更豐厚、皮膚更光潤。這也帶來一個新現象:有些年輕女性現在想動整型手術,讓自己看起來跟美化過的自拍照一樣。

社群媒體對女生的傷害或許更大的第二個原因是:女生和男生表現攻擊性的方式並不一樣。心理學家妮琪.克里克(Nicki Crick)的研究指出:男生更傾向以身體表現攻擊性,他們更常推撞別人或打人,對涉及肢體攻擊的故事和電影更感興趣。女生相反,她們更常在「關係」上展現攻擊性。她們傾向傷害對手的關係、名聲和社會地位,舉例來說:用社群媒體讓別的女生看見誰被故意拋下。雖然把所有攻擊加總後看不出整體性別差異,但在各自偏好的傷人方式裡,可以看出明顯而一致的性別差異(至少這是克里克在1990年代的發現,當時還沒有社群媒體)。另外,如果男生的攻擊性通常是面對面爆發,那麼男生們的攻擊目標至少可以躲回家避難。可是在社群媒體上,女生無處可逃。

男生更傾向以身體表現攻擊性。取自unsplash

男生更傾向以身體表現攻擊性。取自unsplash

既然男生和女生對攻擊方式各有所好,那麼請設想一下:要是有個壞心腸的惡魔變出一大堆裝滿子彈的手槍,在美國每個青少年的口袋裡都放一把,會發生什麼事呢?哪個性別會受害更深?答案顯然是男生,因為槍戰對他們更有吸引力,他們也會更常用槍解決爭端。現在再換個方式想:如果這個壞心腸的惡魔變出來的不是槍,而是下載好各種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的手機,也在美國每個青少年的口袋都放進一支,會發生什麼事呢?除了惡魔那部分之外,這其實或多或少就是2007到2012年發生的事。情況現在很明顯:女生受害更深。社群媒體的確給很多青少年帶來不少益處,它有助於強化關係,但它也會造成傷害。在社交關係的藝術上,社群媒體的確以某些方式帶給青少年可貴的練習。不過,它們也是發明語言以來最強大的關係攻擊武器,目前的證據顯示,女生的心理健康成了社群媒體的祭品。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一書, 強納森‧海德特、葛瑞格‧路加諾夫著,朱怡康驛,麥田出版。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一書, 強納森‧海德特、葛瑞格‧路加諾夫著,朱怡康驛,麥田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