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的容錯率變得很低,一步走錯,過幾年再回頭,年輕人可能已經沒有了容身之所。
很無奈,前世代覺得無趣的那種「一眼看得到底」的生活,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已經變得非常奢侈。沒有「熬出頭」的機會,必須非常拚命才能「勉強平庸」。
有人說,要摧毀一個中年人非常容易。其實,當下年輕人所承受的生活壓力,一點也不比中年人少,甚至都能將大好青年提前逼進了中年危機。
青春,本該最是朝氣蓬勃,年輕人的內心應該永遠有一團火。沒有一個時代的時間成本,比現在更高。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社會分工更加細緻,個人選擇更加自由,年輕人看似有了很多機會。實際上,競爭已經異常激烈,而他們往往別無選擇。
「過去我們讓機器人模仿人類,現在我們讓人類模仿機器人。」在現代社會,人類的分工愈來愈細,人就是社會大機器裡的一顆顆螺絲釘。
自我實現,是新中產在職業上的最大訴求和焦慮所在。
AI 的發展讓年輕人愈來愈難突破
沒辦法,人工智慧日新月異,科技發展很可能將年輕人在職場上的積累,一夜歸零。
從事著沒有成就感的工作,愈來愈多的年輕人自嘲在搬磚。
生活的重擔,比想像中來得早
據說,以「2017年台灣人平均月薪已達4萬9989元創歷史新高」,雙北市民平均要不吃不喝10年以上(台北市14.5年,新北市13年)才能買一套房。所以,一個在台北工作的年輕人,要搬多少次家,才能真正在雙北安家呢?答案各有不同。
但在高房租的擠壓下,年輕人的答案有一點相似:曾經高喊不買房只租房的年輕人,有的正在承受著高租金對生活的擠壓。有的則靠父母協助搞定頭期款買了房,可是房貸占比往往超過收入1/3,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不敢出外旅遊、消費。
連工作不如意都不敢辭職,生怕房子不出房貸,連老婆都娶不了。
還沒有房的,前景看來暗淡
已經上岸的60、70後就在岸上了,沒上車的年輕人永遠在趕末班車。
眼見自己一輩子都買不起房子,工作壓力又大,年輕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似乎只剩詛咒了。
在新精緻主義的消費時代,年輕人個個看起來表面上都活得人模人樣。年輕人吃好喝好玩好推波助瀾而成消費新浪潮,可是事實上,他們都成了隱形貧困人口,心裡苦,手頭永遠缺錢。
(原文刊載於《台灣商務平台》;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