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日前對「台灣之光」巨大集團祭出暫扣令(WRO),暫停其台灣廠輸美相關車款及零組件,恐衝擊5%營收、約30億元,讓台灣製造業人心惶惶。15天後,巨大今(9)日發出最新一紙公告,最新進度為何?這起台灣製造業史上首起因「強迫勞動」遭美國暫扣的事件,又釋出什麼訊號?
美東時間9月24日,巨大無預警遭CBP發布暫扣令,指出本案輸美商品涉及五項與勞動人權相關的疑慮,包含:濫用弱勢地位、惡劣的工作及生活環境、債務束縛、扣留薪資,以及過度加班,即日起巨大台灣廠製造的產品暫時不得輸美。消息一出,巨大股價跌幅一度重摔近9%,失守百元大關。
外界持續關注此事件的最新進度,公司今日給出最新回應。
「9月29日,巨大已透過美國律師事務所正式與CBP展開接觸,並將於近期安排正式會面;9月30日,巨大正式致函外交部、勞動部與經濟部,完整呈報進度並懇請協助。」巨大在最新進度更新公告中指出,集團除積極推動對外應對,同步與主要國際合作伙伴展開積極溝通,確保供應鏈穩定與市場信心。
巨大事件最壞狀況恐蒸發30億元
而針對外界關切的勞動與人權議題,包括零招聘費(Zero Recruitment Fee Policy)政策與宿舍優化等相關改善措施,巨大也正持續追蹤與稽核執行狀況,確保改善措施符合國際標準且建立制度化的保障,「巨大集團將持續虛心接受外界對此事件的關切。」
巨大代理發言人葉蘋萱指出,目前積極協商爭取撤銷暫扣令,暫定10月底由高層赴美釐清供應鏈管理流程並提出人權改善成果,「無法預估申訴結果日期。」
換句話說,在巨大和美國CBP有協商結果前,約占營收5%的「台灣製造、輸往美國之產品」,仍遭美國海關扣押,「對美國市場之出貨可能遭遇延遲、查扣或退運,」最壞狀況,巨大營收恐因此蒸發30億元。
事實上,美國CBP早在1950年代就開始向全球祭出暫扣令,至今包括墨西哥、 非洲、印度、中國、日本、韓國等國,農漁業、藥品、化學、金屬、紡織等產品別,共53家企業曾遭查核管制,其中最著名的是「新疆棉」。今年來,CBP已針對中國的漁船漁獲、韓國鹽製品發布暫扣令,巨大則是第三起。
「新疆棉之前也鬧很大,大廠要舉證棉花的採收沒有強迫勞動⋯⋯,有點像『血鑽石』 衝突礦產的概念,」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解釋,美國海關暫扣令一般申訴週期是三個月,若三個月申訴未過就是禁運跟沒收,恐成為黑名單,退出美國市場。
「如果今天不是Trump(川普),我覺得都還好預測,」林泉興不諱言,由於此次是台灣製造業首起遭美國海關暫扣案例,過去沒有相關案例可供判斷,還不確定美方是真的針對勞動人權扣押台廠產品,或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搭著關稅戰的組合拳。
首起台廠暫扣令,觀察兩套劇本
也因此,後續可觀察兩套劇本:第一套劇本是美國海關「就事論事」,針對巨大10月底赴美申訴、提交第三方的驗證改善計畫等證據,檢核後確認是否撤銷暫扣令;第二套劇本則是「殺雞儆猴」,也就是繼續暫扣,醉翁之意不在酒,同時在關稅主戰場繼續向台灣發球。
不論如何,在國際貿易、地緣政治等變局下,台廠外銷確實得面臨更高的勞動人權監管壓力,也必須藉此省思新的風險控管機制。
「以前覺得習以為常,現在要建立一個制度去 meet(符合)這些要求,」看在林泉興眼中,減碳議題各界已經很熟悉,現在就是從減碳議題,慢慢移到勞動人權議題,此事件正是個風向球甚至警鐘,「風向球現在已經改變了,減碳議題叫做基本盤,未來五年,勞動人權在內的社會面議題絕對是最key(關鍵)的。」
「可以把現在的勞動人權議題,看成像過去綠色產品的貿易障礙,」林泉興直言,從制度面來看,現行勞動法規和國際落差大,造成台灣遭國際組織指出勞動人權有自由擇業受限(與外籍移工仲介費、合約限制有關),及禁止強迫勞動(涉及加班、扣薪、債務束縛)等缺失,呼應CBP暫扣令點出的問題,「台灣不能再用本國法規來定義合規,而要用國際標準自我要求。」
兩大警訊:與國際標準有落差、勞動人權障礙
他補充說,哪怕此事件安全落幕,也絕不可能代表台廠可以不用擔心,「訊號有兩個:一是企業的管理實務跟國際貿易標準真的還是有落差;第二,國際的貿易障礙,已經從綠色貿易障礙變成勞動人權的障礙。」
「企業要先去意識到自己的勞動人權和供應鏈管理,和國際相關要求的指標到底落差在哪裡,」林泉興建議,在地緣政治與經濟衝突不斷的年代,也為因應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不平等與社會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ISFD)等將上路的國際法規要求,企業最好提前布局、落實人權盡職管理,才能避免因單一事件陷入被動處境,更有機會建立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