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揮別聯考,迎接多元入學

林婉蓉
user

林婉蓉

2001-08-01

瀏覽數 20,700+

揮別聯考,迎接多元入學
 

本文出自 2001 / 8月號雜誌 第182期遠見雜誌

高中聯招廢止,正式全面實施多元入學方案,教育部長曾志朗在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封闈後表示,這是我國教育史上重要的一刻,是教改的重大里程碑。

試題「中等難度偏易」的基本學力測驗,是否能讓全省三十萬應屆國中生擺脫聯考時期「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獲得五育均衡、教學正常化的新國中時代?

聯考一向是台灣絕大多數國中生的唯一升學管道,幾任教育部長都致力於教育改革,希望找出更好的制度取代聯考。毛高文任教育部長時,實施自願就學方案(自學案),希望採計在校成績而非聯考成績分發。吳京入主教育部後,廢除聯考,自學案只餘少數地區試辦。1998年,時任教育部長的林清江宣布,2001年實施基本學力測驗與多元入學方案,在聯考和自學案兩個極端間,居於中間位置。

現在的新制下,國中生參與兩次基本學力測驗之後,選擇其中較高分數做為入學依據,入學管道有三種,包括申請入學、甄選入學與登記分發。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第一科科長蘇德祥說明,申請入學由學生向高中職提出申請,學生可將平日優良事蹟列入,增加錄取機會,不過教育部希望一般學生願意就近升學;甄選入學則是在基本學力測驗之外,有特殊專長學生可透過第二階段甄選入學;至於登記分發入學則是由高中職聯合辦理,由各區登記分發委員會分發。

兩次基本學力測驗已經落幕,多元入學也已展開,無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和三十萬學子,真的品嘗到教育改革的甜美果實,脫離聯考的桎梏?

聯考思想揮之不去

目前,制度的形式雖改變,卻只是換湯不換藥。基本學力測驗與多元入學方案初上路,家長、學生、老師尚未能脫離聯考時代的影響,大家仍以面對聯考的心態準備基本學力測驗,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目前學生準備聯考和基本學力測驗的方式並無差異。下學期一開學,志願留校的人愈來愈多,不重要的課挪為主科教學,輔導課改為數學課,藝能課用以考試或自習。全國教師會教學研究部主任詹政道表示,從聯考到基本學力測驗,學生們一天都有五科以上的考試,「若沒有考到五科,那是被放棄的班級。」

是不是聯考,對懷生國中學生王竹賢來說,沒什麼差別,形式改變,實質未變,「聯考這樣念,基本學力測驗也是這樣念。」

金華國中學生冷仙一就投資報酬率來看,準備基本學力測驗比準備聯考還辛苦。基本學力測驗每科考六十題選擇題,以社會科為例,準備十多冊,平均每課考不到一題。「課本讀熟了,新聞都看了,生活常識都知道,但不一定會答對,我覺得基本學力測驗比聯考差,」冷仙一說出感想。

問題的癥結在於,許多人並不清楚,基本學力測驗和聯考的設計目的並不一樣。基本學力測驗只是鑑別基本能力,不像過去的聯考是為了區別能力優劣,實施基本學力測驗與多元入學方案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學正常化,紓解學生壓力。師大教育系副教授梁恆正指出,測驗的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學習狀況是否達到基本水準,是一種基本能力指標,並非篩選的機制。

既然基本學力測驗只是鑑別基本能力,並非區別能力優劣,理應不必過於鑽牛角尖,錙銖必較。中山國中英文老師邱淑楨比喻,「倘若看一個人的食量多寡,是以吃一碗飯、一碗半還是兩碗飯判別,而不是去量,吃了一碗飯又十粒米,還是一碗飯又五十粒米。」

然而,家長並不見得認同新制的理想和目標,不願錯過每一個升學機會,使得多元入學變成了多元聯招,孩子補習的項目也比聯招時代更多元。

多元入學變成「多元聯招」的癥結在於,進入一流高中仍是許多家長長久以來不變的抉擇。多元入學方案雖使應屆畢業生有三種入學管道,不同能力與性向的孩子,得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升學方式,然而許多家長不放棄任何可以加分的競賽,嘗試每一種升學管道,盲目地參與大大小小的考試,不僅抹煞多元入學方案本意,忽略孩子的潛能與性向,也累壞了自己與孩子,家長張劍蓉直言,「聯考的時候,考幾分就是幾分,現在既要參與科學展覽,還要學才藝,無論什麼理由,輔導課請假就得扣操行成績,影響日後在校成績與升學。」

正由於入學管道多元化,現在孩子要補習的項目也更多元。上完第八節輔導課,準備基本學力測驗的國中生,不是志願留校,就是向補習班報到,每星期補習兩至五天不等,除了數學、理化、英文,這些和過去聯考相同的熱門補習科目外,因應多元入學方案,美術、音樂等才藝,也是加強的重點。

張劍蓉陪伴就讀古亭國中的兒子參加美術比賽,在會場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美術補習班出身,攜帶整套專業用具,甚至由補習班帶班比賽,現場還散發著「素描如何得高分」「國畫如何得高分」的傳單。這般經驗讓張劍蓉瞠目結舌,「連術科都有得分秘訣!」

具體成效未顯

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實施,觀察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反應可知,教改尚未展現具體成效,仍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教學正常化與快樂多元學習,是歷次教育改革不變的方針,但此次多元入學方案初試啼聲,尚未達成預期目標,家長面對改革,反映不一。而且,不確定的第一次,攸關孩子的未來,家長難免恐慌。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對於教改的態度,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蕭慧英歸納出三種類型家長:實踐教改型、半放棄型、為孩子攻頂型。

實踐教改型的家長支持多元入學方案。支持教改的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李正三家中就有國三考生,教育不能讓人思考、認清自己可以要什麼,令他擔憂。李正三認為,許多人忽略了教育哲學的本質,以英文為例,從國一開始,學了十年都學不好,進入社會工作還需重新訓練,浪費成本。李正三對於過去教育的看法是,「教育像工廠,製造學生罐頭,老師和聯考是品管員。」

支持多元入學方案的國三生家長趙元表示,雖然有些混亂,但是教育總要改革,「第一批比較倒楣,不過總得有第一批,不能自私地想,好處都留給自己,壞處都給別人。」

半放棄型與為孩子攻頂型的家長,則以準備聯考的相同心態應對多元入學方案。蕭慧英觀察發現,有些家長瞭解孩子的實力,只希望他們有學校就讀即可,處於半放棄狀態;對於孩子課業成績不佳,既不滿又無奈,孩子也因此深感愧疚,造成親子關係欠佳。

為孩子攻頂型的家長,以面對聯考的方式來面對多元入學方案。他們送便當、陪公子讀書、幫孩子請家教、上補習班,這些家長希望增加基本學力測驗的鑑別度,使孩子脫穎而出,進入明星高中就讀。

家長的反映不一,主要是因為過去都是考試引導教學,鬆綁之後,家長不知該如何配合。家長李麟珠困擾,課程鬆綁後,孩子課餘時間增多了,需要父母引導,問題是該怎麼做呢?就讀懷生國中的兒子問,「書讀完了,我要做什麼?思考些什麼?」

因應多元入學方案的教學策略並未實施,因此無法引導多樣性教學,考試依然領導教學,基本學力測驗如同三十萬人大聯考,形成另一種制式。

這個問題,從教育部、學校、到老師,都有責任。教育部未將基本學力測驗與學校教學模式結合;學校則沿襲聯考時代的觀念,仍以招收最好學生為目標,不在乎學校是否多元化發展;教師則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意願調整教學方式。

教育主管機關規劃的用意未能貫徹執行面的基層學校,教育部改革缺乏具體明確的時程表,社區亦欠缺健全組織。詹政道剖析,教育部往往只說將來要做,卻說不出何時做到,基層教師不知如何配合,教育政策無法激起基層的動能,社區無自發組織,上層與下層也未接觸,自然演變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都會自求多福!」詹政道道出結果。

在學校方面,高中辦學形態沿襲聯考時代的觀念,仍以招收最好的學生,而非辦最有特色的學校為目標。蘇德祥指出,好的學校是老師指導學生,讓學生變好,老師才是教得好,並非學生國中畢業時,嚴格排出順序挑選。台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理事長林文虎亦贊同,明星高中也可以多元化,每所明星高中都應有自己的特色,「明星高中是把進來的學生教成明星,而不是專收明星學生進來教。」

在教師的部分,詹政道分析,老師們大多沒有因應基本學力測驗與多元入學改變教學方式,部分是因為沒有能力改,部分則是不想改。

過去授課,老師講,學生聽,最容易完成進度,只要教完進度,即使學生沒學到,不影響老師考績。部分老師持續以傳統方式授課,缺少進修,無法改變。

部分老師有能力改,也知道如何做,但卻不敢改變,因為動輒得咎,只要孩子一時不適應,家長稍有不滿,老師可能就得寫報告檢討,實在吃力不討好。最穩當的方式是考試,家長反而覺得老師很認真。

部分老師則根本不知如何改。林文虎表示,行政系統在教學上支援不足,未能讓老師的教學能力有所調整,學生無法習得活知識,反而比聯考時代進行更多演練、更廣泛的背誦,取代教改希望培養的歸納、分析能力,學生壓力更大。

減少學習時數,必須輔以教導學生方法,讓他們討論、找資料、吸收消化。詹政道表示,快樂學習不在於讓學生散散漫漫、經而易舉地學到知識,而是讓學生經歷掙扎與思索的過程,最後獲得智慧的喜悅,這才是學習的真相。

知識變遷一日千里,蘇德祥指陳,我們應培養孩子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讀書方法。如同邱淑楨形容,我們應給學生釣魚的技巧,而非給他們魚,甚至煮好給他們吃,「這題一定會考」這句話,該消失了。

改革是台灣教育的希望

新制度實施,必然出現不同聲音,也需要時間才能展現成效。面對種種反對與批評改革的聲浪,蕭慧英希望,改革路上有些不安與衝突,但是大家不要因此認為改革是錯誤。

林文虎認為,多元入學這道菜剛上桌,大家過去幾十年習慣的酸辣口味尚未淡化,仍停留於舊有價值觀,尚未能體會多元入學方案的苦心。台灣教育已走向死胡同,傳統教育必須改變,「雖不能保證改變一定最好,然而若不變化,台灣教育就一點機會都沒有,」林文虎說。

家長和教師是最需調整觀念的群體,學生的壓力源自大人,師長的擔憂,往往化為壓力,取代支持,侵蝕孩子們的機會。李正三認為,每個人都不是始作俑者,每個人也都是始作俑者,「只要一個環節不放鬆,孩子們仍要面臨無數壓力。」

學生深受師長們觀念左右,林文虎相信,只要家長和老師調整「我的小孩一定要進一流高中才有未來」的觀念,多元入學方案就有希望。「難道只有像馬英九、陳水扁,從一流學府畢業,才能有成就嗎?我們都知道許文龍和王永慶沒讀多少書,但是稱霸台灣南北企業界,各據一方,卻沒有人願意相信自己的小孩會成為許文龍、王永慶,」林文虎點出師長們矛盾的心態。

老師和家長放輕鬆些,給孩子少點壓力,多些支持,他們會在自己的天空裡,展翅遨翔。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