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曾經用頭版刊登過一篇文章:1964年,在紐約的皇后區,凱薩琳.吉諾維斯女士遇襲身亡。令人震驚的是,她被兇手攻擊了半個多小時,受了很多折磨。她大喊救命,38名鄰居從公寓的窗戶眼睜睜地目睹了整個事件,但沒有一個人打電話報警!
芝加哥合眾國際社也發布過一篇報導:在芝加哥一處旅遊景點,一名23歲的小姐,光天化日下遭到毆打並被勒死。警方推論,她遭到襲擊時,有可能正坐在景點的噴泉附近。行兇者將她拖進了灌木叢,之後強姦並殺害了她。警方說,有好幾千人從案發地點經過,一名男子曾報告說在下午兩點前後聽到一聲尖叫,但並未深究,因為似乎沒有其他人注意到。
那麼,善良的人們,為何會在此類緊急事件中淪落為漠然的旁觀者呢?
1.身份掩飾
電影《解救吾先生》改編自2004年震驚中國的「著名演員吳若甫綁架案」,劉德華扮演的知名演員,就是被自稱為員警的犯罪分子在夜總會門口綁架走的。
員警辦案,圍觀群眾怎麼阻攔呢?同樣,光天化日下,人口走私者裝作是孩子的奶奶,從媽媽手中搶孩子,圍觀群眾自然無人相救;大庭廣眾,犯罪分子裝作管教敗家的媳婦,搶劫毆打婦女,周圍的人往往漠然視之。
有了身份掩飾,往往就可以任意妄為。所以有人說,男人想在街上打女人,只要喊著「我辛苦賺錢養家,你竟然背著我外遇?」女人要在大庭廣眾打女人,只要喊著:「你這個狐狸精,你偷我老公!」就沒人會出手攔阻了。
別人的家務事別人不好插手,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2.責任稀釋
對緊急事件的受害者而言,「人愈多愈安全」的想法,可能完全錯誤。
當現場有大量其他圍觀者的時候,旁觀者對緊急情況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很低。因為周圍有其他人可以提供幫助,個人要承擔的責任就減少了。「說不定其他人會幫忙或打電話,說不定其他人已經打電話了。」因為人人都想著別人會幫忙(或者別人已經幫了忙),結果人人都沒幫忙。
心理學家曾經在紐約街頭做過一個實驗,讓一名大學生假裝癲癇病發作。要是在場的只有一名旁觀者,有85%的機率他會得到幫助。而有5名旁觀者在場時,「病人」得到幫助的機率就降到了31%。
有一次,我和妻子路過天津西南角地鐵站的十字路口,看到馬路中間躺著一個人,旁邊倒著一輛電動車。我們倆在旁邊猶豫了三分鐘,考慮是否報警或叫救護車。結果我們還是走了,什麼也沒做。我在想,周圍這麼多人,應該已經有人打過電話了吧。
3.情況不明
心理學上有個社會認同理論。碰到不確定的情況,人很自然地會根據周圍其他人的行動來加以判斷。我們會根據其他目擊者的反應方式,得知事情到底夠不夠緊急。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看到門縫裡冒出煙霧,75%的單個旁觀者報了警;而對於同樣的事情,要是有三個人同時旁觀,報警的機率則是38%。要是這三個人裡有兩個都是「間諜」(研究人員事先就告訴他們別插手),則採取行動的旁觀者最少,報警的機率只有10%。
但當旁觀者明確情況時,結果大不同。研究人員模擬了事故現場,讓一位維修工人演戲。前後做了兩次實驗,當該名男子因為施工受了傷,需要幫忙時,100%的旁觀者都出了手。即使幫忙,就有可能觸電,但仍有90%的旁觀者伸出了援手。而且,不管旁觀者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主動幫忙的機率都很高。
當情況不明,人們往往會猶豫不決。
前年的一個晚上,我出差回來拖著皮箱走到社區門口,看到馬路上一個50歲左右的男人,硬拖著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男孩一直哭鬧。
我心裡立刻想到:「這可能是人口販賣組織偷小孩!」我有心去幫忙,但又不能確定:「他也可能是爺爺和孫子啊。」我就這樣嘀嘀咕咕,扛著行李上樓。但愈想愈不放心,拔腿又跑到樓下。一直追到大街上,但已經看不到那個男人和男孩的身影。
現在想起那件事,我都會自責:「萬一那真是壞人,而我本來可以救那孩子的。」
所以,旁觀者群體之所以冷漠,沒能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犯罪分子利用身份掩飾,使旁觀者無法確定具體情況,同時事件現場有其他人,稀釋了個人應該有所行動的責任。
所以,這類緊急事件受害者得不到旁觀者相助的案例,發生在城市的機率,往往高於鄉村。城市喧囂、吵鬧、變化更快的地方多,在這些地方,人們很難確定發生的事件是什麼性質。
城市裡人口眾多,目擊潛在緊急事件時,多個人在場的機率更大。跟小鎮相比,城市居民認識鄰居的比例要低得多。因此,城市居民更有可能跟一群陌生人共同目睹一起緊急事件。
那麼,緊急事件受害者可以怎樣增加獲救機率呢?
第一,向具體的某個人求救,而不只是大喊救命。這樣將會避免施救責任稀釋。例如:「穿藍衣服的大哥,求求你,把我送到醫院!」「戴帽子的大姐,求求你,幫我報警!」
第二,說出具體需要什麼幫助,減少不確定性。例如:「快報警!我不是他妻子!」
「我頭暈,可能是心臟病復發,請叫救護車!」
說明具體請求,將減輕情況不明的程度,旁觀者就會知道該做什麼。
人們一向善良,從不缺乏熱心助人、見義勇為的精神。我們在緊急事件中顯示出的冷漠,不是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而是旁觀者效應在作祟,他不僅影響國人,也影響著外國人。
那如何避免淪為冷漠的旁觀者,擺脫見死不救,縱容犯罪,助紂為虐的罪名呢?
只有一條建議:路見不平,該出手時就出手。很多時候不用出手,只需要發出正義的聲音,就可以壓過罪惡的氣焰。
做個好事者,遇到不確定事件,就打電話報個警。說不定,你的一個善舉,就會挽救一條生命。
本文節錄自:《不要在該磨練的年紀選擇安逸:42堂價值百萬的職場心法!》一書,王鵬程著,橙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