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銀行合併不是萬靈丹

蕭維文
user

蕭維文

2001-05-01

瀏覽數 23,650+

銀行合併不是萬靈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1 / 5月號雜誌 第179期遠見雜誌

財政部3月中宣布台灣銀行、土地銀行與中央信託局將合併。這項台灣金融史上最大的金融合併案,一經宣布,隨即引發股市金融類股的一陣騷動。

不過中華信用評等公司也毫不手軟地將「twAAA」(代表其具有極強的履行財務承諾能力)等級的台灣銀行的評等展望,調整為「負向」。

中華信用評等公司總經理陳松興說,3家業者在整合初期的艱困時期,將業務與財務上面臨立即風險,台灣銀行較為強健的財務狀況也會被稀釋。

第一銀行宣布合併大安、泛亞銀行,評等展望也「穩定」調整為「負向」。中華信用評等公司認為,大安、泛亞2家銀行合併的資產規模達到一銀的3分之1,而財務強度又不及一銀,因此一銀的財務表現將受到負面影響。

中華信評同時認為,雖然合併後一銀的市占率將可增加至7%以上,但由於3家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都相似,且部分分行的分布也重疊,所以預期合併的綜效有限。

強制是為了爭取時間

不過2000年花旗銀行宣布購入台灣富邦銀行15%股權。由於成效還需要時間觀察,因此中華信評給與「維持不變」的評級。但中華信評認為,這項策略聯盟如果成功,花旗將可提供富邦集團新的產品技術,以及更先進的風險管理系統,進而使富邦集團較其餘同業多具備一些競爭優勢。

同樣的姻緣卻出現了兩樣情。差異的關鍵就在於:一個是「政策逼婚」;一是「兩情相悅」。

為確保金融安定,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提供問題金融機構援手,近來的金融弊端,大型行庫再度成為救火隊。而在經歷過2000年風雨飄搖的金融危機,避免體質弱小的小型金融機構再度引發信心危機,政府再度祭出「合併」的手段。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楊雅惠就認為「合併並非萬靈丹」。她說,銀行合併有成功的案例,當然也有更多失敗的案例。政府應該鼓勵合併,塑造一個適合合併的環境,而不是強制銀行合併。

陳松興認為,目前一連串的政治性的合併案,只是「以撐待變」,他說。台灣目前的銀行體質,個別差異很大,整體系統還算穩定,在「看似危險,卻又不會那麼快倒的情況下」,強制合併成為政策的必要之惡。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陳松興認為,合併只是手段,維持金融安定才是目的。強制合併是為了「爭取時間」,讓存續銀行能夠有時間慢慢處理合併後的問題資產。

外資展開蠶食

就在國內銀行躲躲閃閃,擔心被財政部「亂點鴛鴦譜」之際,外商銀行卻早已私底下與本國銀行相起親來。

渣打銀行台灣區總經理韋傑夫就透露,渣打在台灣正積極物色業務上可以互補的銀行,尋求合作的可能性。他說,銀行合併其實是很累人的工作,包括如何融合企業文化的差異,甚至電腦系統的整合,都需要長期的磨合。而渣打在過去已經有多次合併的經驗。

面對加入WTO後可能的市場開放,外資介入台灣金融市場的動作愈來愈頻繁。

從彰銀喬治亞投信、保德信元富投信、荷銀光華投信,本土投信紛紛戴上外商的帽子,英國保誠人壽在2000年底甚至直接脫掉京華投信的外衣,在台灣登場,成了保誠投信。

國內壽險業也面臨國際化的壓力,統一安聯產險成立之初就以混血的模式誕生;2001年初三商人壽也與美商美邦集團策略聯盟,以及花旗集團與富邦集團金融事業策略聯盟。

從投信到壽險到銀行,外資乘著WTO列車對台灣金融市場展開蠶食。

楊雅惠分析,外商銀行受到政策限制,目前在台灣的版圖尚不致衝擊到本國銀行,但外商銀行在消費金融、國際匯兌、海外籌資等方面的優勢,卻已非本國銀行所能敵。

而過去本國銀行據點多的優勢,在實體銀行逐漸式微的情況下,優勢也將弱化。楊雅惠認為,一旦對外銀的限制解除,本國銀行的壓力將愈來愈大。

本國銀行背負著政策包袱與外商銀行競走,高低立見。楊雅惠說,政府應打破銀行不能倒閉的神話,思考如何讓體質惡劣的銀行,透過合併、倒閉或整頓的方式退出市場。她說,「金融體系不是零風險,而銀行倒閉也不代表是金融風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