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應該住在一起?
業師父:對了,一開始你問我是不是跟爸媽住在一起,怎麼了嗎?跟這件事有什麼關係呢?
糖老大:這就是我想接著講下去的問題。我們長大了、成家了之後,我個人是傾向不要跟父母住在一起,一個家庭都可能會吵吵鬧鬧了,何況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再加上如果有第三代,問題就更複雜了。
業師父:但是在我們一般的傳統觀念裡,跟父母住在一起才可以盡孝道啊,沒住一起要怎麼孝順父母?
糖老大:有個觀念我想先釐清一下,「孝順父母」跟「住在一起」,基本上是兩件事情。誰說孝順父母就一定要住在一起?誰說不住在一起就不能孝順父母?
業師父:我們做子女的在生活上,本來就應該要照顧父母啊。父母把我們養育那麼大,這也是應該要做到的報答吧。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要就近照顧,我們做子女的也才會安心啊。
糖老大:我的意思不是要你離父母遠遠的無法照顧到,我只是說不要住在一起。要盡孝道,也可以住附近啊,這是不是也是一個方法呢?你剛剛講到「報答」這件事,也讓我想到,西方人沒有像東方人一樣的有「養兒防老」的觀念,西方人認為,孩子大了就應該要獨立、應該成家。「成家」就是成立一個家,一切都從你開始。但東方人這樣的觀念還是比較薄弱,父母跟孩子之間的繫絆太強,「啃老族」這個名詞就是這樣觀念下所延伸出來的。
業師父:但我們不是要啃老,我們是想要盡孝道。這樣的想法有錯嗎?
糖老大:想法當然沒錯,也是應該的,但住在一起並不見得就是盡孝道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在這個年代。
業師父:盡孝道跟我們在哪個年代有關係嗎?
糖老大:當然囉,以前農業時代,家裡的農地需要有人耕種,一定是家裡的男丁來肩負這個責任,所以這樣的文化,就形成了大家庭住在一起的觀念。三代、甚至是五代同堂也很常見,而且當時的資訊比較封閉,大家知道的事情都差不多,而且大部分也都是長輩所傳下來的,儘管還是有自己的想法,但還是會以長輩說的為主。
業師父:這麼說倒是沒錯。
糖老大:現代的生活,勞動力已經精緻化,自己一個人可能就可以完成一個工作,當然也不一定需要所有親戚家人都住在一起,而且人多是非多,你應該也聽過除了電視上看到的,實際上發生的爭奪家產、兄弟鬩牆之類的情節吧。
加上現在資訊發達,我們得到的知識已經不全然是由長輩傳授給我們的了,知道得越多,越容易產生認知上的鴻溝,加上如果沒有好的溝通的話,這樣在生活上摩擦的情形會更嚴重。
有時候,與其把差異那麼大的兩端硬是放在一起,造成衝突;不如有點適當的距離會比較美,也會更珍惜彼此的時光,問題也會減少很多。如果是搬到父母的附近住,一樣是可以互相有照應啊。
你說要住在一起才能盡孝道,我倒是認為,如果住在一起,每天摩擦不斷,不論是對父母或是對你們,才是最痛苦的生活方式。
業師父:這麼說是有那麼些道理。但是單親家庭呢?或是只有爸爸或媽媽。這樣總該要跟父或母住在一起吧?不然誰來照顧他們?
糖老大:現在社會的離婚率高,進而產生許多單親爸爸、單親媽媽,將來這樣的情況勢必會越來越明顯,但我還是認為,如果父母沒有特殊情況,例如身體上或精神上的,還是不一定要住在一起。
業師父:喔?怎麼說呢?
糖老大:根據在台灣的研究,單親家庭中,單親媽媽占了比例的七成。
業師父:七成?比例那麼高啊?為什麼呢?
糖老大:從前大部分單親家庭原因都是來自於配偶死亡、失蹤,到現在很多來自於未婚生子、離婚,加上女性的經濟可以自主,所以單親家庭越來越高的比例,是由媽媽來當家。
業師父:我猜一方面也是單親爸爸比較按耐不住空虛、寂寞、覺得冷,再娶的比較多吧……哈哈哈。
糖老大:業師父,雖然你說的是玩笑話,但並不是沒可能喔。畢竟在在心理特質上,女人的確比男人堅強多了。
業師父:這倒是,我身邊離婚的男人大多會再娶,離婚的女人,通常都會自己一個人把小孩帶大,這點我就十分尊敬。
糖老大:當然,這樣偉大的情操與母愛,真的讓人很尊敬。但我們就事論事,從實際面看,這樣的結果也埋下了以後可能產生衝突的種子。
業師父:衝突的種子?這不是一個美談嗎?怎麼好像變成了一個不應該要發生的事?
糖老大:不是說不應該,而是說就我過去所接觸的個案,確實有許多延伸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
業師父:怎麼說呢?
糖老大:我發現,有很多單親媽媽帶大的孩子,小的時候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在孩子長大之後生活,常常會有媽媽伸手介入甚至攪局的情況,尤其是孩子的感情生活,或者是使用「情緒勒索」,最後造成親子間的摩擦與衝突。
業師父:什麼是「情緒勒索」?
糖老大:如果你的媽媽跟你說:「對啦,長大了,翅膀硬了,我的話都不要聽了。」「沒關係啊,你儘管去啊,最好是不要管我好了。」「我為了你付出那麼多,從小把你帶大,你居然不聽我的話。」聽到這些「金句」你覺得如何?
業師父:……不舒服耶,感覺好像是我對不起她的一樣。
糖老大:就是囉。「情緒勒索」就是對方用情感讓你,不想或不舒服,卻又只能勉強做出你自己不同意,卻又不敢吭聲的行為。
業師父:對啊,別人講也就算了,自己父母這麼說,就會感覺自己有違孝道,最後還是會乖乖就範。
糖老大:這也就是會造成衝突的原因。
父母親為了子女,奉獻一生,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子女的生命。全身灌注的投入在養育孩子上面,當然也會期望自己能在孩子長大後能看見自己、感激自己、甚至回報自己,這是人之常情。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會說:
「只要孩子快樂就好,我不期望什麼。」
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甚至成家立業、娶妻生子,頓時失去心理的依靠,就比較會產生我所說的「情緒勒索」的情況。但孩子大了,例如女生要嫁人,總不能買一送一,娶老婆送一個岳母帶回家吧?
業師父:哈哈哈,當然不行囉。這像什麼話。
糖老大:對啊,那既然這樣,女生嫁到男生家,卻還要跟著公婆一起住,是不是相對的也沒有什麼道理呢?
業師父:其……其實也是有人願意跟岳母住的情況啊。
糖老大:我的重點不是在於爭辯跟男方公婆住,還是跟女方岳父母住,我想說的其實還是在前面說過的,如果能夠分開住還是比較理想,衝突磨擦會降低很多。對於父母,特別是單親父母來說,要理解「真正的愛,就是放手」的道理。相同的,對於孩子也是一樣。並不是說我們就不用去照顧曾經為我們犧牲奉獻一切的父母,而是不一定需要住在一起。住在附近,也是可以每天去找父母吃吃飯、聊聊天,然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互不干擾,這就是很好的「人我界線」。但如果不小心因為工作、或其他情況不得已得住得很遠,那父母要學習的就是「祝福孩子」了。所以「朋友」就變得很重要。
業師父:朋……朋友?糖老大,我們從婆媳問題講到要不要住在一起的問題,怎麼現在變成在講朋友了?
糖老大:朋友很重要啊!父母除了彼此之外,有了朋友,情緒才不會完全寄託在孩子的身上。遊山玩水、談天說地、彼此關懷扶持,讓自己有一個健全的人生,不一定要靠孩子來達成,尤其是單親的爸媽,更是需要朋友。
業師父:簡單說就是,父母如果有了朋友,就比較不會去找孩子的麻煩嗎?
糖老大:可以這麼說喔。
人生的順序
糖老大:另外有一個問題我覺得也很值得討論的,就是很多媽媽都會碰到的情況,就是「順序的問題」。
業師父:「順序問題」?你指的是那一個部分?
糖老大:簡單來說就是,很多媽媽會把小孩放在第一位。
業師父:媽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不是天經地義嗎?這會有什麼問題呢?
糖老大:你知道嗎?這個看起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其實是很多婚姻的殺手,雖然不是立刻就會顯現出來,但日積月累才是之所以嚴重的關鍵,就跟「溫水煮青蛙」的道理是一樣的。
業師父:有那麼嚴重嗎?我不是很能認同耶。一個家庭的核心,理應放在孩子身上不是嗎?孩子是一個家庭未來的希望,盡全力照顧不是父母親的天職嗎?尤其是母親,懷胎十月,與孩子的關係一定是最親密的,不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子上,我實在想不出應該要放在什麼地方。糖老大,如果是你,你的優先順去會是怎麼樣的排列呢?
糖老大:要我說,我會把夫妻關係在第一位、親子關係其次、原生家庭最後。
業師父:夫妻關係放第一?如果跟孩子的關係不好,一定會影響到夫妻之間的關係不是嗎?我身邊看到的家長之所以會有摩擦,常常都是因為孩子的因素。
糖老大:可能是因為業師父跟很多人一樣誤會了,所以反因為果。我們把重點放在有狀況的親子關係,所以推出來的果當然就是因此導致夫妻關係不和睦。這樣吧,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業師父,請問你身邊的朋友或家長夫妻感情好的,他們跟自己小孩的親子關係融洽嗎?
業師父:嗯……我想想,經你這麼一說,想想好像真的,感情好的夫妻或家長倒是比較沒有聽他們提到與自己孩子有什麼重大衝突,都很和樂的感覺。
糖老大:是啊,很多人習慣性的會在孩子出現問題時,把重點一直放在如何糾正孩子這件事上,有時候其實問題是在父母身上。所以如果想要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溝通,良好的夫妻關係是一定必備的。
業師父:換個角度想事情,真的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常常歸咎事情「不好的時候」,原因是什麼,所以常常會導向「不好的結果」,但如果把重點放在「如何可以更好」上,反而可以比較清楚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糖老大:沒錯,雖然業師父這段話說的有點哲學,但其實就是這個意思。簡單說就是:你想要什麼樣的果,只要知道種什麼樣的因就對了。
業師父:不過,很多制約的觀念真的需要時間來學習轉換就是了。你剛剛在排序時還說了一個「原生家庭」,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這樣排?
糖老大:通常一個家庭是由兩個不同的家庭組合而成,包含夫家跟娘家兩邊的原生家庭,因此,盡量不要把各自原生家庭的問題,帶到自己的家庭中。例如:
「老公,我弟弟需要一筆錢周轉。」
「老婆,我們老家要翻新,我身為長子,整件事應該要我來負責。」
這些聽起來好像沒什麼殺傷力的話,好像是為了整個家族所做的事,有時候也是造成婚姻衝突的導火線。所以我會把「原生家庭」的順序放在最後。
業師父:說起來,在東方的社會裡,依照你說的選項,比較偏向:原生家庭在前、親子關係次之、最後才是夫妻關係。好像夫妻關係不用做什麼就會自然好,也不是那麼重要,成就家庭與孩子才是第一要務。
糖老大:就是現在流行語的「佛系夫妻」嗎?
業師父:挺貼切的。不過你說的排序,難道沒有例外嗎?
糖老大:當然有啊,這些順序都只是原則,不是不能夠動搖的。例如公婆生病了,我們不可能說:
「爸媽,不好意思,今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明天再帶你去看醫生。」
也不可能在自己家人公司只差幾萬塊就可以周轉時,硬是堅持不把錢借給家人,這樣真的怪怪的。還是可以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只是一般情況上不要為了親子關係與原生家庭而犧牲了夫妻關係,畢竟「夫妻」才是一個家庭組成的原因。
業師父:東方人說:「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都會把「孝順」也就是你說的「原生家庭」放在第一位。難道西方人不是這樣想的嗎?
糖老大:西方人重視所謂的「人我界線」,而且分得很清楚,孩子成年時,爸媽會鼓勵小孩外出獨立。父母責任已盡,其他的就讓孩子自己去闖,爸媽繼續過兩人生活。就因為這樣,夫妻倆平常關係的建立與溝通更為重要。否則在孩子獨立後的生活,每天相敬如冰、大眼瞪小眼,這樣的生活也挺乏味的。
業師父:是的,看到有些長輩孩子出國念書,他們在家可能一整天話都說不到幾句。
糖老大:夫妻關係和諧,自然親子間的互動也會和諧。如果只重視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不一定和諧,夫妻不同調,紛紛擾擾的也很難會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業師父:糖老大,關於經營良好的夫妻關係,有沒有什麼好方式可以傳授一下?
糖老大:我覺得夫妻的「單獨」活動是必須的。所謂的「單獨」,當然指的就是只有夫妻兩人,不帶其他閒雜人等,也不是與朋友聚會,就是只有兩個人一起做些事情,例如:吃飯、看電影……每月可以找出一天或一個下午,一季來個兩天一夜的輕旅行都是不錯的選擇。
業師父:說起來很理想化,但現在的父母,尤其是小家庭,孩子要怎麼照顧?而且你之前也說過,不要跟父母住在一起,孩子的照應就會是個問題啊。
糖老大:所以我之前才會說:「分開住,但就住附近。」就是這個道理,可以彼此在需要的時候有個支援,但卻又不會造成平日生活的干擾。除了家人協助,有一個「臨時保母機制」也很重要。
臨時保母
業師父:「臨時保母」是什麼概念呢?要去哪裡申請?
糖老大:臨時保母不需要申請,你身邊到處都是。
業師父:到處都是?我沒有認識有保母證照的人啊?
糖老大:業師父,我是逗你玩的啦。我說的「臨時保母」指的是自己的父母,也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自己的好朋友、好閨蜜、信任的鄰居,也或是一樣有同齡孩子的父母、孩子同學的爸媽……等,都是臨時保母的好人選。如果夫妻兩個想要去兩天一夜的小旅行,培養一下感情,孩子就可以交給臨時保母照顧。
業師父:這樣說好像也是,不過爺爺奶奶願意照顧是理所當然,但是那些鄰居或是孩子同學的父母之類的,交給他們照顧,姑且不論信不信任,要麻煩人家照顧自己的孩子,好像有點說不過去,不太好意思呀。
糖老大:所以囉,一定要花一點時間付出,先有捨才有得。從平常就要先培養孩子「玩」的人脈,有了一群可以一起玩的好朋友,就可以一起約約對方的爸媽一起吃飯、一起出遊之類的。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安排邀請對方的孩子到自己家裡住個一、兩天,讓對方的家長有時間可以獨處一下。有了幾次這樣的邀請,雙方對彼此也更熟悉,人都是這樣的禮尚往來,我們對對方好,當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對方一定也會出手相助。這些都是需要不斷刻意的安排,由我們先去照顧別人的孩子,對方也一定非常願意照顧我們的,就是東方人常說的「禮尚往來」嘛。
業師父:但是總覺得孩子還小,放心不下他們在別人家,有沒有禮貌啊、會不會造成人家麻煩啊、吃不吃得飽啊……之類的。你知道的,父母總是會操很多的心,尤其孩子不在自己身邊,而是到別人家打擾時。
糖老大:我看過大部分家中有父親或母親過世的孩子,99.9%都會自己長大,不會因為父母親不在身邊就停止成長,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更何況也才離開一、兩天,實在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與其說孩子離不開爸媽,倒不如說是爸媽離不開孩子。回到剛才說的,所以夫妻關係在日常的培養很重要,重心才不會一直放在孩子的身上,對爸媽或孩子來說,彼此的壓力都可以減輕許多。再往前說,所以我認為成家雖然不要跟父母住一起,但可以住附近,原因就是爺爺奶奶絕對是戰力最強大的「臨時保母」啊。
業師父:嗯……很有道理,我們兩家的小孩也是常常玩在一起,你對孩子又那麼有辦法。是不是我也找一天把小孩放到你們家住個兩天,我跟老婆去度個小蜜月,也讓我父母休息一下,偶而過點輕鬆的日子,不用幫我們看孩子。
糖老大:歡迎是歡迎啦……只不過……
業師父:啊?糖老大有什麼難處嗎?
糖老大:難處倒是沒有,……但你記得我剛才說的話嗎?
業師父:剛才?你說的是哪一句?
糖老大:我說啊「先有捨才有得」。我明晚想跟我老婆去看場電影,正想說孩子可以借放誰家,既然提起了……明天就麻煩你們幫我們照顧一下囉。
業師父:那有什麼問題,我還以為是什麼大事咧。用一個晚上可以換我們夫妻輕鬆兩天,實在太划算啦。
糖老大:哈哈哈,業師父真的很會做生意,難怪你的道場生意總是那麼好。那我們就這麼說定囉。
本文節錄自:《教養相對論:先懂孩子再懂教,當葉問遇到唐老大會問的13個教養難題》一書,黃正昌、董胤程著,布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