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的籌備,從頭到尾就是一場感情的考驗,從婚紗要去哪拍、婚宴餐廳要訂哪家、喜餅要買多少、賓客要邀請誰,到訂婚、結婚要合辦還是分開,還有蜜月旅行要去哪裡,別忘了還有求婚鑽戒要準備……光這些瑣事就夠小倆口忙上一整年跑不掉了。結婚前還有長輩要的古禮儀式要走,什麼六禮、十二禮,什麼「呷甜甜,生後生(兒子)」的,一堆口訣,我現在早就忘光光了。
我這過來人的想法是,身為準新郎,該花的錢就要花,不要為了一些零碎的細項跟你女友爭吵。反正你有幾多錢,你的另一半應該也很清楚,在能負擔的範圍內,我們就爽快埋單,反正吵完你終究也是得埋單。當然,如果女友開出一堆你賣血也做不到的夢幻選單,比方鑽戒要D Color一克拉(市值七十萬元以上),餐廳要市區、有牌子的五星級飯店(一桌兩萬五起跳),這樣的婚姻該不該結,相信你自己心裡也有數。
婚禮籌備就是感情的考驗
不過是辦個婚禮,為什麼要把新人搞得那麼累?
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你這一生只結這一次婚就好。
該花的錢要花,不該花的,也可以省一點。婚紗真的不用迷信名牌,我就有朋友去那種一整組要十萬元的店,婚紗還要另外加價,拍出來女方覺得非常不滿意,不得已只好換到另一家五、六萬元的重拍,結果還比較好看。關於婚紗照,我的想法是,呈現最真實的自己就好。我曾去過幾次婚禮,在門外看新娘的照片看了老半天,心想:「咦,這個人真的是我同學嗎?」連婚禮當天的新娘妝也把她化到不成人形……親愛的新娘,你老公愛的是你,不是婚禮上那張面具,好嗎?
請客就是要讓客人吃不完?
婚宴餐廳就讓我很頭痛,話說每次去吃喜酒,都是菜多到吃不完,以一般標準十二道菜來講,大概吃到第六、七道,整桌客人就差不多飽了,之後上的菜就只能眼睜睜地看它擺在桌上,然後眾人無動於衷。比較好的情況是賓客願意請服務生幫忙打包,可是大家想想看,你自己吃喜酒時,真的會把桌上的剩菜都打包帶走嗎?
我真的很討厭浪費食物,所以我當初就決定只訂八道菜,加甜點、水果,至多十道菜,這樣也是「十全十美」。當然,沒有魚翅一定是最基本的。如果賓客真的吃不飽,我會請餐廳隨時準備好吃的炒飯或其他主食,反正賓客是不可能餓著的。我也不是真的那麼摳,若能省下兩道菜的錢,可以用全體賓客的名義,捐給有需要的N G O弱勢團體,一方面不浪費,一方面也能加減做公益。
可是,最無奈的就是這個「可是」,臺灣的婚宴菜單竟然都是固定十二道!至少我問到的都是如此。唯一的差別,只是菜色不同,價錢會因食材而有不同而已。只能說啊,這種辦桌請客的場合,要讓客人吃不完才有面子的壞習俗,真的該改掉了。
別把喜餅當成打腫臉充胖子的工具
喜餅則是另一個煩惱。
已經很多次親身經驗了,每當拿到身為女方親友的喜餅,怎麼吃就是那幾個固定品牌,然後又是為了面子,喜餅禮盒都在比誰大盒、誰華麗的。現在年輕人通常不太喜歡傳統漢餅,送給賓客的,都是包裝精美、裡面全小包塑膠袋分裝的西式喜餅。老實講,我真的只想拿一盒兩百元的漢餅就好:西式喜餅那麼大一盒,自己吃等著肥死,要送人也得剛好有場合大家分著吃,真是自找麻煩。現在的新人通常還是會訂漢餅,畢竟長輩們喜歡,不過啊,這漢餅不是單獨存在,而是搭配西式禮盒一起送的,理由一樣:為了面子。
喜餅雖然是男方出錢,但是由女方挑選的。這點我就真的要感謝我太太娘家,他們完全可以理解我的初衷,也認同婚禮可以做公益,所以我一開始就決定要支持喜憨兒或類似的組織。上網搜尋了好幾家,最後看中了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所屬的「庇護工場」手工蛋捲。後來我訂了兩、三百盒香蕉口味的蛋捲,收到的親友都說讚。這證明一件事,做公益不一定要委屈自己,真的可以「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
發喜帖、收禮金是人性的試煉
發喜帖、收禮金也是一門藝術。親戚與至交好友這邊不是問題,過去人家包多少,你就加一點上去回包。至於要不要參考餐宴的規格等級?基本上,都至親了,這不會是問題。問題比較大的,在於同學、同事、工作夥伴、不熟的朋友這塊。婚禮畢竟是喜事一樁,該不該給那陣子有接觸到的人這顆紅色炸彈,也著實讓我想破頭。
我最大的顧慮,就是沒辦法回包。比方有些工作上認識的夥伴,人家都已經結過婚了,我根本無從回包,難道要等他的孩子長大結婚才回禮嗎?那至少也是三十年後的事了。至於一些比較不熟的朋友或師長,我也很為難。不給,擔心對方會覺得我不把他當朋友;給了,我更是不好意思,才見過幾次面就要人家包紅包給我。
這種事真的看人。我聽過很多朋友抱怨的例子,特別是同事間收禮而產生的怨言。公司的同事來來去去,說真的,今天包給新人,明天他可能就離職了,這紅包直接放水流。有去吃到喜酒也就罷了,最尷尬的是明明就不熟,卻拿了喜帖,沒交情根本也不會去參加,可是誰好意思不包個紅包?這種不論交情,硬要給同事紅色炸彈的,心裡在想什麼其實大家多少心知肚明。
教育圈有個慣例,若知道某位老師或同事要結婚,如果不去婚禮(其實就是非常不熟的那種關係),也會意思意思包個六百或一千二。所以最怕的,就是被問:「聽說那個某某老師要結婚了,你要不要包?」這種情況,我早期當老師時也會包,但後來我實在受不了:明明只有點頭之交,幹麼還要給禮金?於是,我鐵了心,除非是有交情的人,不然我不包這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紅包。
我聽過友校的一個經典例子:曾有新來不久的年輕代理老師要結婚,唯恐天下不知,廣發喜宴通告給各辦公室,大大的通知單上,還附有表格,可以勾選「去,請給我喜帖」、「不去,請給我喜帖」、「不去,不需給我喜帖」。請問,誰好意思勾第三個選項?而幫忙跑腿貼布告欄的另一個老師也夠天兵,還跟全辦公室同事說,不能去的,紅包到時候他會一起幫忙收。
據說那次婚禮,該校每個老師無論怎麼不熟,都勉強包了紅包。一年後,這位新郎官老師就離職說再見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當初在發帖子時,就很清楚訂下規矩:不熟或見過幾次面的朋友,我會先送喜餅給他們,但不給喜帖,也就是不拿禮金。不過,我也特別跟這些朋友解釋,婚禮辦在新竹,不好意思讓他們跑一趟,會另外找時間在臺北請大家吃飯。至於學校的同事,只私下詢問幾個比較熟的。會來新竹吃喜酒的,我才給喜帖;當天有事不能出席的,我堅決退掉紅包,這底線絕不能讓。
不是我無情,而是我看過太多趁機撈一筆的新人,我必須有自己的堅持。這是面對金錢時,人性的試煉。但相信我,你的堅持,會帶給你更多的尊重。
本文節錄自:《我的不正經人生觀》一書,黃益中著,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