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第一名從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畢業的張原榕,在學習上並非一帆風順。數學一度讓她痛不欲生,她反思自己讀不好數學,是真的不擅長,還是成績帶來的挫折感而退縮?
看見自己的學習困境,反而激發她立志投入「學習科學」。這份想改變現有教學模式的心,讓她今年獲選進入交大百川計畫。她是怎麼做到的?以下是她的故事:
自從上了交大百川計畫後,許多人來問我是怎麼準備的,其實我不太回答得出來,因為我根本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特別厲害的才能!
報名時,我最痛苦的一項是寫自傳。我把國中至今參加過的各種活動和啟發寫出來,一邊寫一邊懷疑「我有這麼厲害嗎?」
但我真的很想去交大!我很想投入交大108年新開的「學習科學」,這是一門新興學科,橫跨教育、科技和人社三個學院,分析人為何會在學習上遭遇阻礙,又該如何突破?
會決定走「學習科學」,起因是我自己的學習困境。我和許多人一樣,在數學科上跌得鼻青臉腫。華德福體系與一般學校最大差別,在於不是用考試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許多科目都要專題報告。
學習樂趣勝過名校加持
小學三年級的歷史課,讓我第一次體會到「尋找答案背後的原因」是一件多有趣的事。老師出主題,學生上圖書館查資料,了解每件事情的時空脈絡,比起單純快速寫出「歷史上哪一年、誰做了哪一件事」,知道隱藏在背後的前因後果和決策動機,更有意思。
這也養成我的「專題探索式」的學習習慣。例如自然課,在實驗結果或理論外,我更想知道A+B會產生怎樣的反應?
當學習動機出自自發,學到的知識會在腦中停留很久。我對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敢大聲說:我敢寫,就敢解釋!
但高中後,面對考大學關卡,隨著考試加重,愈來愈多同學討厭數學,每次上數學課都是被逼著做不喜歡的事,甚至自暴自棄地說「實驗教育的學生,數理本來就比較差。」
但我就算考得不好,也不會排斥數學。我很好奇,為什麼同學會排斥,但自己卻沒有,我們在「學習如何學習」上,到底有什麼差異?我重新檢視自己對數學的態度。當數學變難,考試成績也掉下去,一段掙扎後,我告訴自己:「想要上國立大學,就必須要通過考試,那數學就一定要學。」
心態一轉,接受考不好很正常,我也就不再糾結於分數了。我把焦點轉到我是否也可以用學習歷史人文的方式,來學數學呢?
我發現,慢慢釐清題目、慢慢算,我是算得出來的,我對數學的恐懼也就消退了。這個「不求厲害,但求慢想、理解、懂基本觀念」,讓我的數學成績重新回來。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幫助同學,因為,我懂了!
這個學習轉變讓我決定把「學習科學」當作未來使命,也成為我報名交大的學習計劃。
面試時,教授問我:「為什麼你的讀書計畫,目標不是想要成就自己、反而更像是要解救別人?」
我回答,我在學習路上,幸運地走過不快樂,重回快樂,卻也看到有些同學一直都不快樂,幫助大家快樂,比上哪所名校,更值得我一輩子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