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高齡失業潮來臨

林婉蓉
user

林婉蓉

2001-02-01

瀏覽數 30,400+

中高齡失業潮來臨
 

本文出自 2001 / 2月號雜誌 第176期遠見雜誌

桃園李先生自高中畢業後踏入社會,去年九月三十日因服務十多年的紡織廠毫無預警地關廠,成為中高齡失業勞工。

進入紡織廠之前,他在另一個工作崗位上已服務了二十二年又四個月,因公司改組而接受優惠退休去職。雖然參加勞保三十一年,但是不同單位年資無法合併計算,因此不能領取勞保退休金,乍然失業,廠方不僅付不出遣散費,更已拖欠三個月的薪資。

過去李先生是月薪五萬元左右的總務課長,然而身為一個傳統產業的中階主管,非自願地失業後,求職卻四處碰壁,遑論那些連寫字都有問題的低階中高齡勞工了。「台灣創造經濟奇蹟,這些人功不可沒,現在他們五十歲失業,工作又難找,即使是清潔工或洗碗工的工作機會都沒有,」李先生說。

全球景氣低迷的世紀末,經濟轉型中的台灣,因政局動盪與產業外移,失業問題益形雪上加霜。昔日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者卻成了這波失業潮中受創最重的一群,中年失業後再度重回職場,除了各界援手外,更需決心與毅力。

產業結構改變造成關廠歇業

高科技的發展使自動化取代人工,創造出新的工作形態和就業機會,而台灣的經濟結構隨之轉型,傳統產業勞工不得不面對失業的困境,其中位居失業最前線的就是中高齡勞工。

農礦業、營造業、紡織業等農工部門呈衰降之勢,各類服務業新興。台大經濟學系教授吳忠吉研究發現,台灣傳統工業面對大陸經濟改革開放與東南亞工業興起,整體製造業生產比重於一九八七年開始萎縮。過去近二十年來,農礦業對就業增添的貢獻則呈現負數。隨著工業部門逐漸衰退,服務業是十多年來促進就業增加的主要部門,「台灣產業已由工業朝服務業移轉,」吳忠吉指出這樣的趨勢。

產業結構改變,就業市場惡化,關廠歇業躍升為失業主因。據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近十年失業率及失業原因分析」顯示,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的非自願性失業者,民國八十一年時占全體非初次尋職者的一二‧三九%,民國八十八年劇升至三二‧一%成為失業主因。國內諸多歷史悠久的工廠,如在大園工業區經營已二十年的馥盛染整廠、擁有三十一年歷史的嘉裕西服中壢廠等紛紛結束營業。

值此知識經濟時代,全國失業率屢創新高,尤以中高齡勞工失業問題最為嚴重。

依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各年齡層的失業者其原有職業均以與生產有關的工人、機械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的失業人數最多,中老年勞工增加幅度更達三‧九倍。而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八年間,四十五歲至六十五歲的中高齡失業者平均年增率為一六‧五%,居各年齡層之首,其中尤以四十五歲至四十九歲失業者成長最速,平均年增率為一九‧○八%。

中高齡失業者面對高失業率問題,只求能找到一份工作餬口。104人力銀行通路開發部經理田居正表示,104人力銀行推出免付費服務電話,由專人協助不會或無法上網的中高齡失業者獲取工作機會。打電話來的中高齡失業者語帶沮喪,大多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也不清楚可以找到什麼樣的工作,他們的心態是,「只要有工作就好,」田居正描述。

資遣通報需落實

各地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是失業者應尋求協助的管道之一,不僅能得知自身的權益,亦能獲得就業輔導。確實完成資遣通報,就業服務機構才知道應該向誰伸出援手。

失業者不知在失業後向各地就業服務中心求助,間接拒絕了政府的援助。行政院主計處統計結果發現,民國八十八年因關廠歇業或業務緊縮而被資遣的勞工有九萬一千人,同年申請勞保失業給付者僅三萬九千件,只占四○%。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郭吉一認為,政府政策缺乏包裝和行銷,宣導不足,致使民眾不知可以申請勞保失業給付。「政府有政策,懸在高堂上,不會促銷,民眾苦哈哈,看得到吃不到,」他形容。

各地就業服務中心若能掌握被資遣員工,就可以即時給與協助。郭吉一以實例證明,二○○○年十月份時太陽誘電公司因投資大陸,資遣一百四十四位員工,通報一百二十九位員工(十五位戶籍在外縣市),其中二十一位自己找到工作,五位暫時失去聯絡,主動掌握的一百零三位失業者收到就服中心寄發的資料後,有九十九位前來申請勞保失業給付。

企業不願配合資遣通報,政府也缺乏有效制裁的公權力,失業員工成為犧牲品。就業服務法第三十四條規定,雇主資遣員工時,應於員工離職七日前,列冊向當地主管機關及公立就業服務機構通報。接獲通報的就服機構依被資遣人的意願和工作能力協助其再就業。第六十二條則明訂,違反的企業處新台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對於這項規定,大公司一般都會遵守,但是小公司大多不理會,遵守法律完成資遣通報的企業不到三○%,郭吉一認為,企業只注重選才、用才、留才,但是不用這個人時就什麼也不管。台北區就業服務中心第一課課長謝邦國點出事實,「他們只要關廠不理你,罰都罰不到。」

中高齡者再就業困難重重

中高齡勞工失業後,由於先天與後天條件較差,難與新興產業接軌,缺乏優勢競爭力,就業困難重重。

缺少職場所需的技術與能力使得中高齡勞工被淘汰。104人力銀行針對企業晉用中高齡失業者意願調查顯示,僅三四%的企業表示未來會考慮雇用中高齡失業者,而不願雇用的主因為中高齡失業者的技能不符合企業需求。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張瑞明認為,中高齡者並非沒有專長,不過其專長在勞動市場上沒有需求。目前高科技產業當紅,但是要求電腦與外語能力,中高齡勞工本身技能不足,無法適任。

年齡問題則是中高齡者無法克服的限制。政大勞工所教授成之約指出,雇主對中高齡勞工的刻板印象以及退休制度的局限,影響其雇用意願。謝邦國以其實際的輔導經驗說明,高科技產業限制勞工年齡必須在三十五歲以下,這是公司政策,絕不寬貸,一般企業界也只願意晉用三十五歲勞工,若以人情請託,勉強放寬至四十歲,「但是四十歲以上就免談了,」謝邦國說。

B&Q特力屋參加了就服中心舉辦的現場徵才活動,人力資源部人資專員張郁菁表示,他們召募營業人員、客服人員、收銀人員、商管收貨人員與大夜班資材補貨人員。由於員工需要輪班,並搬運粗重物品,加上待遇問題,因此希望召募四十歲以下的員工。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去年以來的幾次徵才活動中,很多中高齡男性前往安心食品公司(經營摩斯漢堡連鎖餐廳)應徵,然而該公司召募項目在體力方面需求較大,中高齡勞工較無法負荷,因此「晉用中高齡員工的部分是兼職媽媽,」人事副主任吳惠萍說。

中高齡勞工對新工作薪資水準的要求可能造成其無法順利再就業。成之約表示,中高齡者累積了過去的工作經驗與年資,因此對薪資的要求較高,倘若是家計主要負擔者,未必願意屈就較低的薪資,將延長其失業周期。

內湖地區五十多歲的王先生原本服務於營建業,是工地的監工,管理一批工人,因公司倒閉而失業。由於兩個孩子年紀尚幼,分別就讀高中和國小,太太希望他去當守衛,維持家庭生計,可是他實在放不下身段,只好由太太到自助餐店幫忙賺取生活費。

然而形勢比人強,惡劣的大環境迫使一些失業者身段變得柔軟,因生計問題為五斗米折腰。謝邦國指陳,兩、三年前大多數中高齡失業者不願意屈就較低的薪水與較差的工作,現在大部分已認清就業環境,較能接受現實,具備彈性。

以決心和毅力轉型

中高齡失業者欠缺目前市場所需的專業技術,然透過低技術性且需要穩定性的工作,或接受新的專長訓練,憑著決心與毅力,必能在就業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價值,重新回到職場。

產業結構的改變致使某些行業大量減少,然而新的產業亦接替而起。

潔之方服務事業董事長黃昭贊提出,台灣清潔服務業一年有將近一千億元的市場,然而現在一年只有三百億元,成長空間與機會可期。成之約表示,廣義的社會和個人服務業最適合中高齡勞工。保全人員、清潔人員、大廈管理員、居家看護人員、司機、餐飲業等是目前中高齡失業者最容易找到的工作。黃昭贊主張,「台灣經濟在轉型,中高齡者也要跟著轉型。」

高雄霖園大飯店去年十二月中剛接受行政院晉用中高齡者的績優廠商表揚,人力資源部主任朱志堅指出,該公司雇用九十位中高齡勞工,主要服務於安全室、餐皿組、清潔維護與客房服務等部門。流動率低、處事圓融且認真敬業又細心的優點,是他們雇用中高齡員工的原因。

接受居住縣市之外的工作機會,或是到大陸、東南亞發展,擴大就業地區,也是另一種值得考慮的方式。因此當住家附近無法如願找到工作,中高齡勞工可以考慮使自己的勞動具移動性,以原先任職於桃園紡織廠的李先生為例,經由北區就服中心的協助,接受了到台北擔任主管司機的職務,重新回到職場。而在板橋廚具公司任職的方先生,原本在公司內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公司外移至大陸,太太不希望他到大陸發展,只好暫時加入失業一族。

學習勞動市場需要的技能,參加職業訓練,或者回流學校,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更能提升自己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郭吉一表示,就業服務中心推出許多就業導向的職業訓練與職前講習班,以期訓用合一,儘速協助中高齡失業者取得一技之長,並輔導就業。

家住桃園的蔡小姐,在加工廠工作十年後因關廠歇業被資遣,透過親友介紹到汐止貿易公司上班,一個月後又因業務縮減被裁員。經由北區就業服務中心輔導參加烹飪班,習得專業手藝,日後參加丙級證照考試,轉業至餐飲界服務。

平日已有積蓄,暫無家計問題的中高齡失業者不妨回到學校深造。張瑞明主張,中高齡者若欲在知識經濟中擁有穩定而良好的工作,必須具備專業能力、電腦能力與外語能力,「販賣知識的行業不受景氣影響。」

如果中高齡者能拿出決心和毅力學習新技能,還是有機會重回到職場。104人力銀行求職服務及市場情報經理游偉誌提供他父親的經驗勉勵中高齡失業者。游爸爸目前七十歲,自五十多歲退休後才開始學習使用電腦,現在已經自己接案子幫別人寫程式了。「只要加強自己的技能,以過去傳統產業的管理經驗加上新工具的技術,其價值不見得輸給年輕人,」游偉誌認為。

多方學習才能長青於職場

景氣持續低迷,就業市場危機四伏,這次的失業潮不僅使得藍領階級丟了飯碗,也讓不少白領職員、中高階主管被迫離開職場,在職者也有朝不保夕之感。事實上,若能不間斷地學習,使自己領先市場需求,就不需要擔憂中年失業了。

職場是現實的戰場,戰局風雲詭譎,變化多端,倘若不能擁有生存的法寶,隨時可能陣亡。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教授林月雲表示,若無法不斷提升自己,將面臨失業問題,「職場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個人應如同企業般多角化經營,才能在變動市場中永遠具備勞動價值。產業輪替變動速度加快,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直言,一招半式闖江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張瑞明亦贊同,一技之長已不足為憑,現在應有這樣的觀念,「腰纏萬貫不如多技在身。」

透過多方學習養成能力是職場長青的不二法門。張瑞明指出從工作中學習占能力養成的七○%。因此工作上不要怕煩、怕累、怕多,虛心接受工作指導與輪調,讓工作被擴大和豐富,「凡做過必養成能力,」他主張。

回流課堂接受訓練課程與自我發展則是擴展自我能力的其他選擇。林月雲認為重新回到學校充電,可以提升教育程度和實用的技術與能力。而閱讀、上網、參加讀書會和研討會、聽演講、多接觸有能力的人都是張瑞明提供自我發展的方法。

持續不斷地充實自我是普訊創投資深經理李文淑的寫照。自淡江大學德文系畢業後,進入惠普公司擔任秘書,六年半後在事業上面臨瓶頸,希望有所突破,於是轉往行銷部發展,並修習台大EMBA課程,其後更利用工作之餘,以兩年的時間取得美國杜蘭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

隨時準備完全並全力以赴是李文淑的工作哲學。專心於行銷工作六年後,李文淑覺得到了飽和階段,因此開始思考人生是否還可以完成其他事情,最後他選擇離開惠普公司。沈寂半年之後,進入普訊創投,目前負責網際網路投資。李文淑認為,不應等到公司來評估你,自己必須隨時反省在公司中是否具備價值,「時時檢視自己,並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在自己的職場中深耕廣耘,」她以過來人的心情提供建言。

我們必須增加對自我的投資,善加利用寶貴的光陰努力學習,才能在中年之後無失業之虞。張瑞明形容,一個人的工作生涯在二十五至三十歲播種,三十至四十歲耕耘,四十至四十五歲收成。104人力銀行求職服務及市場情報經理游偉誌以數據佐證,依104人力銀行統計,四十五歲是個人薪資的最高點。因此年輕時應多充電,而非遊山玩水,「一個人對自己的人力資源投資愈多,則報酬和回饋亦愈多,」成之約提醒大家。(林婉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