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破壞海洋不如保護海洋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0-12-01

瀏覽數 22,700+

破壞海洋不如保護海洋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絕大多數的人們恐怕都沒有自覺,我們生活在一個水的地球上。

海洋覆蓋了地球七一%的面積,這其實是一個水域的地球,而不是陸地的地球。古希臘人認為,海洋圍繞著地球流動,海洋可以通往永恆。

目前我們對地理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無法解釋海洋和具有宗教意義的「永恆」之間有何關聯,但是海洋的確是滋養哺育人類生活、影響人類生活環境的重要因素。

不過,目前人類對海洋的瞭解還很淺薄,遠低於我們對陸地的瞭解,直到近年來一些新科技的發展,如衛星和一些新的深海探測儀器,有助於人們逐步揭開海洋的奧秘。

在全球人口以每年增加八千萬人的速度膨脹,而陸地上的土地和水資源卻都很有限的情況下,海洋,就成為未來滋養人類,提供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甚至是主要的來源。

濫捕漁獲問題嚴重

雖然海洋的蘊藏豐富,也禁不起人們的濫捕豪奪,全球目前濫捕漁獲的問題已相當嚴重,如管理大師杜拉克(P. Drucker)所說,從大海的獵人轉變為大海的牧者,可能是解決的方法之一。

英國《經濟學人》則指出,濫捕漁獲的情況很容易發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大部分的地區,任何人都有權捕魚,在過去二十五年間,全球的漁夫人數增加了一倍,另一個原因就是捕魚的技術日新月異,這種濫捕的情況幾乎全球都是如此。

《經濟學人》進一步指出,要解決全球漁業的問題,除了政府應加強管理之外,另一個解決方式就是海洋漁牧業或養殖漁業(fish farming或aquaculture)。

杜拉克也預言了這樣的發展。

幾乎親身見證了整個二十世紀發展的杜拉克,曾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中撰文指出,資訊時代所帶來的影響當中,真正具有革命性影響力的就是近年才盛行的電子商務,此外,還有一些過去未曾預料到的新產業將會出現,其中之一就是已經萌芽的生物科技,而另一項就是海洋漁牧業。

杜拉克認為,漁牧業在未來五十年的發展,會使得人們從海洋的獵人和捕撈魚蝦的人,變成海洋的牧民,類似的創新發展曾經在一萬年前發生過,那時人類由陸地上的獵人,變成了農民和牧民。

其實養殖漁業在人類文明史上,可以溯源到很古早以前,亞洲地區,尤其在中國,養殖漁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根據非營利機構「全球觀察研究院」(Worldwatch Institute)在十月初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在全球食物供應的各項來源中,養殖漁業是成長最快的一個來源,一九九○年養殖漁業所生產的魚獲量為一千三百萬公噸,一九九八年則高達三千一百萬公噸,增加了一.三倍。估計在未來十年內,全球蛋白質的供應來源中,養殖漁業將超越牧牛業。

《環境新聞》也指出,在二十世紀,人類的飲食習慣以家畜和野生魚類為主,然而,家畜和野生魚類所賴以生存發展的大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瀕臨飽和,隨著養殖漁業的迅速發展,家畜產業和海洋漁獲量的成長持平。

全球觀察研究院的報告指出,養殖漁業消耗的能源遠較畜牧業少,又能紓緩大量捕撈野生漁類所產生的問題。例如,根據這份報告,肉牛每增加一磅的體重,必須消耗七磅的飼料,而漁牧業飼養的某些品種的魚,每增加一磅體重只需要不到兩磅的榖類飼料。

塑造永續發展的海洋漁牧環境

「全球土地和水資源匱乏,養殖漁業供應的蛋白質較畜牧業的成本低,養殖漁業在這方面的優勢不言可喻,」這份報告的主要執筆人、全球觀察研究院創辦人布朗(L. Brown)表示。當然,漁牧業並非全無缺點。這份報告特別指出,養殖鮭魚和蝦,對環境的影響相當大。養殖像鮭魚這類的肉食性魚類,必須消耗更多的野生魚類,例如,鮭魚每增加一磅體重,所需餵食的野生魚類有時高達五磅。

另外還有些保育人士指出,養鮭魚造成的環境問題還包括水汙染,海藻大量繁殖等。例如,根據SeaWeb組織的資料,養殖三萬兩千噸鮭魚所產生的汙物,約相當於一個五萬人口的城市所產生的下水道汙物。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到目前為止,養殖漁業已經破壞了超過一百萬公頃的海岸濕地和紅樹林,而這兩者對生態環境具有很重要的功能。

人類在陸地上過度開發所帶來的問題,在進行海洋的養殖漁業時,也應該以此為殷鑑。《經濟學人》則指出,養殖漁業最令人擔憂之處並不是環境的汙染,而是基因的問題。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人工養殖的魚類已經被馴化,例如養殖的虹鱒看到有人來會游過去,但野生的虹鱒卻會躲開。根據過去的經驗,人工養殖的魚對野生的魚是一種潛在的危險,一旦養殖魚類逃到大自然的環境裡,對野生的魚是一種威脅。

SeaWeb全球海洋資訊交換中心主任莫特(B. Mott)指出,環保界對於海洋魚類的觀注,起步相當晚,一直到一九九○年代初期才開始努力推動塑造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海洋漁牧環境,「這方面需要更多的人投注心力,因為養殖漁業將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進一步探測海洋的深度和時間

雖然海洋可能是滋養人類生活的寶庫,海洋占據地面的面積又遠勝過陸地,但人們對海洋的瞭解,遠不如陸地。

過去,人類對海洋的瞭解主要集中在兩個向度——長與寬,也就是局限在海洋的表面。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得以進一步探測海洋的另外兩個向度——深度和時間(海洋隨時間而產生的各種變化);而且對於海面的探測,也因為科技的進步,如衛星,而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指出,海洋隨著時間的變化,其實更像一個氣候的體系,而不只是一個地理的體系,而且海洋和大氣的關係密切,影響到全球氣候的變遷。

早年人們對海洋的瞭解,多半是透過探測船所蒐集到的資訊,但是海域遼闊,探測船所能蒐集到的資訊,都是點的資訊,很難對海洋有全面的瞭解,衛星解決了這個難題。

藻海(Sargasso Sea)之謎,就是靠衛星之助而解開的。藻海是位於西大西洋的一處海域,過去一直被視為風平浪靜沒有生機的「海洋沙漠」,但每隔一段時間,這個海域會有豐富的海中生物活動,繁衍大量的藻類,人們一直不瞭解這些生物是如何無中生有的。

一九九七年,一名海洋學家麥吉利考迪(D. McGillicuddy)從衛星傳回來的資料中發現,藻海又開始出現生物活動的跡象。

那年七月,他發現衛星資料顯示,藻海出現速度較正常海流快十倍的渦流,於是他和其他科學家在最短時間內出航,當他們抵達藻海時,很驚訝地發現這個海洋沙漠竟充滿了生機,原因就是衛星偵測到的那些渦流攪動了藻海的海水,把位於深海的養分帶到海面,因而在海洋沙漠中創造了生機處處的海洋綠洲。

同年,一個名為海神號TOPEX\Poseidon 的衛星偵測到距藻海半個地球以外的西太平洋熱帶地區,海平面高度的變化,隨著海水的溫度上升,衛星偵測到了聖嬰現象正在加強中,那次是數十年來最強的一次。

海神號衛星在一九九二年升空,一年繞行地球四千七百次,可以較完整地偵測並記錄海面的變化,包括海面的溫度、海風、葉綠素(葉綠素的變化代表海面生物的活動)等。

今年美國太空總署也發射了一枚名為QuikSCAT的衛星,每一百零一分鐘繞行地球一圈,每天記錄海面的風速和風向,「因為風會影響海洋,造成大規模的洋流,並且影響上層海水迴流的情形,」主要探測員費利許(M. Freilich)解釋。明年Jason-1衛星也會升空,主要目的是偵測聖嬰現象,並監控海平面上升的情形。

要與海洋共存共榮

增加對海洋的瞭解,不只是為了更加善用海洋資源、與海洋共存共榮,同時也是為了增加對氣候變化的瞭解。

《國家地理雜誌》指出,過去人們以為海洋的功能只是調節氣候,穩定氣候,但其實,海洋裡的各種海流和許多氣候上的重大變化有很密切的關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聖嬰現象,海洋和大氣共同造成了這個現象。

未來全球的氣候可能會有更大的變化。全球野生動物基金會在九月底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導致自然災害的件數和嚴重程度大增……目前觀察到的氣候變遷,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人為因素。」

海洋學家萊恩(P. Rhines)也指出,「全球暖化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而且更應該稱為『全球暴雨化』或『全球旱潦化』。」

因為,全球暖化會造成更多的濕氣從海洋蒸發到空氣中,因而造成更強的風,更強的暴風雨。因此,有科學家預估,歐洲將會面臨更嚴寒的冬季。

以英國康瓦耳郡為例,這個位於英國西南的地區,拜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之賜,把加勒比海的熱帶暖意帶到歐洲,康瓦耳郡雖然和加拿大的紐芬蘭島、北蒙古的緯度相同,但是冬天卻不像這兩個地方一樣被風雪所覆蓋,就算下雪,頂多只下幾個小時,這個地區甚至還能種植熱帶植物。

但是氣候的變化卻可能改變一切。科學家的推論是,地球目前正處於自然暖化的階段,同時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加速了暖化作用,使得北極地區冰消雪融,這些冷冽的水會阻斷為歐洲帶來暖意的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因此西伯利亞式的寒冬可能很快就會席捲歐洲。

海洋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地表面積,但人們過去數個世紀以來對海洋的瞭解,卻遠不及地球,甚至有人說,不及對太空的瞭解。在新科技的協助下,下一個世紀人類將能進一步探索這個離人類很近、卻很陌生的海洋世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