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醫院每次送醫師出國進修時,除了期待他們去獲取新的知識或技術外,更重要的,我希望他們細心觀察在不同的醫療文化中,醫師的工作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瞭解照顧病人時,是怎麼想,怎麼做判斷,怎麼做決定的。
最近我們送了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到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做短期進修;在他的心得報告中,提及一件事。他說雖然他認同我們醫院所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也覺得自己一直是根據這樣的原則在照顧病人。但他在杜克大學醫學中心進修時,才真正透徹地領悟到這個理念的終極實踐。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可以說是開啟現代心臟內科與外科發展的重鎮。前內科主任Dr. Eugene Stead是奠定心臟生理與藥物臨床試驗模式的著名心臟內科醫師,而前任外科主任Dr. David Sabiston則是於一九六二年改善冠狀動脈手術的知名心臟外科醫師,他們兩位可以說是現代心臟醫學的泰斗。因此,至今杜克大學在這方面享有全美卓越的聲譽。所以,因心臟疾病被轉診到杜克醫院的病人多半是很嚴重、很困難的病例,我們的醫師在杜克醫院進修期間,正好碰到一位並非受特別禮遇的墨西哥裔婦人,病況極為複雜且危急,唯一可能保住她生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但是她本身開刀的條件很差,風險很高。雖然杜克醫院心臟外科人才濟濟,但是卻沒有人對於處理這位病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經過全科的研商後,決定照會院外的專家來幫忙。
我們這位醫師以他「本土的」思維邏輯,最初就很鄉愿地以為杜克醫院的外科醫師是不希望自己開刀的數據不好看,才不願動手。但是,反過來想,請別人來,不是反而表示自己沒有能力處理,而是件失面子的事嗎?好奇的他,就與許多杜克醫師討論做這個決定背後的想法。他發現在學術競爭激烈,資訊透明的美國醫療界,當杜克的醫師決定請外院的專家來會診時,確實是件有失面子的事。因而,他們已經有心理準備,在下一次的心臟外科醫學會上,接受同儕的調侃。但是「以病人的福祉為優先考量」永遠是他們思維的起點。至於面子的問題,則要以運動家的精神去面對。
我深信這樣的醫療態度不但是對生命的尊重,而且是醫學進步的動力。杜克的醫師不願輕易放棄任何一位病人寶貴的生命,因而從外院找專家來幫忙,是為了替病人爭取最高的生存機會。這樣的醫療決定,不但病人受益,其實杜克的醫師自己也受惠良多,因為從這麼一次的會診中,他們得到了一個「真傳」的學習機會,從真正把事情做成功的人那裡獲得訣竅,就不必把病人做實驗品去自我摸索,不但學得快又學得好,何樂而不為。(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