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實施憲政四十年來,首次由朝野協商同意的修憲案,已在十月二十七日經過公民投票,以九二%的壓倒多數得到通過。全斗煥總統根據新憲法,在十一月十六日公告了第十三任總統的選舉日為十二月十六日。當天,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並開始接受各政黨總統候選人的登記,七名角逐者隨即展開了熱烈的競選活動。
繼一九七一年之後,這是第二次採行總統直接選舉,戰況之激烈,前所未見。四位主要的候選人是:民主正義黨的盧泰愚、統一民主黨的金泳三、和平民主黨的金大中、新民主共和黨的金鍾泌。他們分別代表四個不同地域,除了地域決戰外,四人的群眾基礎也錯綜複雜,更增添了這場熱戰的刺激性。
南韓新聞媒體奉令不准公開報導的民意測驗與模擬投票結果已顯示,四人之中,金鐘泌當選的希望最渺茫,其他三人的得票率都在三成上下。選舉法規定由最高票者當選,並未規定必須得到過半數選民的支持。由此看來,這場大選的當選與落選之間,將只是些微的差距。
由於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實力在伯仲之間,不論誰當選,另兩位也擁有龐大支持基礎的候選人,將不會承認自己落敗。除非當選、落選的比數拉大,否則已可預見指控選舉舞弊的紛爭,將在開票後接踵而來。兩金甚至早已揚言,如果選舉不公正,將會發生不幸事件。
這場決定未來南韓民主走向的普選,會不會在明年二月順利完或和平轉移政權,還言之過早。四位準總統的出身背景、政治理念與執政抱負,各有長短,最後誰帶領南韓民眾進入民主化時代,決定權在每一位公民的手上。
盧泰愚一夕成名
不過五個月之前,盧泰愚一直被南韓民眾認為是懦弱的第二號人物,因為他始終在全斗煥總統的陰影下,內斂著他的頭角;直到他發表震驚世界的「六二九民主化宣言」後,才完全脫胎換骨,像重新包裝過的商品一樣,在政治市場上亮相。
六二九宣言的爆炸性威力,使盧泰愚成為「創造政治奇蹟的英雄」,也使他的政治形象與群眾號召力,在一夕之間與金泳三、金大中並駕齊驅。至今,許多南韓的民眾仍津津樂道盧泰愚的勇氣與決斷,並稱許他是「最不像軍人的政治家」。
六二九宣言之後,盧泰愚開始部署選戰策略,他揭示的口號是「安定中的民主化改革」,並倡言要「開創一個普通人的偉大時代」。他接納民眾對過去七年執政黨施政的否定批評,他也承認民主正義黨必須要有「重生」的自覺。
十一月十六日,盧泰愚發表「十大執政綱領」,包括:縮小青瓦台的機能、加強內閣的權限、調整情治機關的角色、徹底排除官僚體系的權威意識、消弭地域仇恨,維持物價安定、使國民所得達到五千美元、提高勞工與農漁民的收入等,他保證在未來五年任期內實現。
由於佔盡執政黨的優勢,截至目前,盧泰愚一路領先其他三金。除了美、日等盟國樂觀其成外,南韓的保守勢力、中產階層,以及企業界等既得利益者,是盧泰愚堅定的支持力量。
如果沒有意外,盧泰愚以些微差距領先金泳三或金大中而當選,應不成問題。但是更嚴重的挑戰還在選後,他以未超過半數選民的支持而當選,如何得到全國民心的認同?這對他以後能否順利執政不無阻力。
其次,他如何去收拾選戰造成四分五裂的殘局,並化解高昂的地域仇恨?他的民主化支票能不能完全兌現?到什麼時候才會兌現?
金泳三播下民主種子
十一月九日,金泳三延攬前戒嚴司令鄭昇和出任統一民主黨顧問,震驚了南韓朝野。以「終止軍事統治、軍人政治中立」為主要競選訴求的金泳三,打出鄭昇和這張王牌後,選舉的氣氛與情勢為之丕變。不僅執政黨疲於應付,另兩位反對黨候選人在愕然之餘,也不得不以「十二十二政變」為矛頭,痛打執政黨的要害。
儘管執政黨宣稱,十二十二事件不是政變,而是保衛國家安全的必要手段;但是不願成為歷史罪人的鄭昇和,挺身而出替自己平反,他指控全斗煥與盧泰愚的政變,是十足「以下犯上的叛亂行為」。這個懸案成為選舉的爭論焦點後,已使全斗煥領導的第五共和的合法性與正統性,面臨了最大的考驗,也因此失去了不少民心。
金泳三的這一高招,抵消了不少盧泰愚「六二九宣言」後高張的氣焰,也扳回了他與金大中爭執「候選人單一化」不成而背離的民心。金泳三的支持者興高彩烈地歡呼:畢竟是金泳三!
至今,金泳三在南韓政壇保有的紀錄,還沒有人能夠打破。他在二十六歲當選最年輕的國會議員,連當選七任,五度擔任反對黨的「野戰司令」--國會黨團領袖,三度擔任反對黨總裁。三十四年的從政經歷累積豐富的問政資產,沒有人可以匹敵。
一九七九年,金泳三被朴正熙政權以法院的「假處分」解除反對黨總裁職務,接著又以國會的「多數暴力」,通過除名國會議員。金泳三當時浩氣凜然地發表他的告別聲明:「我金泳三不會為了苟活而求死,我寧為苟死而求得永生。」此後,到八十年代中,開始了他受盡政治迫害的生涯。
一九八0年五月光州事件爆發,金大中被控內亂陰謀遭逮捕,金泳三則被軟禁在家。一九八三年五月十八日,金泳三向當局提出五項民主化要求後,開始二十三天的絕食鬥爭,迫使當局解除對他的軟禁。
後來金泳三組成「民主山岳會」,透過登山活動在全國各地散播民主化種子;一九八四年結合反對人士,組成「民主化推進協議會」,開始以政黨雛型暗中展開民主化鬥爭。
一九八五年二月,他力排眾議在大選前二十五天,倉促組成「新韓民主黨」,結果在選舉中異軍突起,成為最大反對黨,並率領反對黨在全國各地召開群眾大會爭取修憲。
新韓民主黨後來遭分化,金泳三與金大中聯手清黨,組成「統一民主黨」。金泳三並親自在第一線領導六月群眾街頭示威,迫使執政黨屈服,盧泰愚宣佈全面接納民意實施民主。金泳三與他的支持者主張,過去四年來是金泳三獨力扛起民主化鬥爭的大旗,應該讓播種者嚐到成熟的果實,這是金泳三堅持不讓步給金大中的主因。
一頭斑白的頭髮,記錄著他從政三十四年來飽受坎坷折磨的歷程。金泳三希望選民透過這次的「選舉革命」,讓文人政治在南韓誕生,讓軍事獨裁永遠消失在這塊土地上。
金泳三自信他可以得到過半數選民的支持而當選,不免太過樂觀與高估,不過誰也不能否認,他是三金中對盧泰愚最大的挑戰者。
金大中的最後決戰
韓國人用「風前細柳」來形容全羅道人,表示他們見風轉舵、立場搖擺不定的性格。全羅道人想的、說的與做的往往都不一樣,善變的習性讓人難以捉摸。
位在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全羅道,就是古代的百濟,西元七世紀中葉,新羅(現在的慶尚道)併吞百濟,統一三國後,全羅道與慶尚道就結下了不共戴天的世仇。後來又經過李朝時代的黨爭,韓國光復後一直由慶尚道人掌權,使全羅道人形成了一種「恨」的心理特質;強烈的受害意識,使全羅道地方成為歷史上「反體制、反政府」的大本營。
被認為是南韓「政治受難者的象徵」的金大中,便是全羅道人性格的化身。
十六年來,金大中有五年半在監獄中度過,有三年自我放逐國外,有六年半被軟禁在家或遭監視。而金大中的一生,有五度在死亡邊緣徘徊。
第一次在韓戰時被共軍判處死刑,處刑前越獄逃亡;第二次在一九七一年,在當局設計的車禍中幾乎喪命;第三次差點被南韓中央情報局幹員打死在東京的旅館裡;第四次是被綁架回國時,在貨輪上險遭丟進大海滅頂;第五次是一九八0年被控內亂罪,被軍法判處死刑,後來減刑為二十年。
實際上只有高商畢業學歷的金大中,博覽群籍使他的辯才有雄厚的理論基礎,也為他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哲學。他的演講充滿了煽動性與說服力,他給人感覺是個激進份子、擅用謀略的政客。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激進色彩太鮮明,使金大中受到相當多數中產階層與保守勢力的排斥,也使他的持基盤局限在特定的全羅道地域,以及中下階層與青年學生。金大中出爾反爾、言行不一(包括改年齡、偽造學歷等)的事例太多,選民對他的信任度不高,也是他的致命傷之一。
實際年齡已快滿六十五歲的金大中,這次大選是他最後的決戰機會。這位被日本輿論界形容為「萬年大統領候選人」的反對領袖如果當選,軍方勢力很可能會正面抵制他;如果落選,則他會認定是選舉舞弊,也可能發動群眾示威聲討。
不論金大中當選或落選,都會面臨艱難的局面--可能給南韓再度造成動盪不安或發生不幸事件。雖然金大中在競選演講中一再強調,要徹底改變目前的政治體制,只有讓全羅道人當家才有可能,全羅道人也對金大中寄以厚望;但是根深柢固的地域仇恨,恐怕也不是金大中掌權就有辦法化解得開的。
金鍾泌不敢言必勝
金鍾泌是前總統朴正熙的姪女婿,與朴正熙同為「五一六軍事革命」的主導勢力。朴正熙掌權的十八年間,他先後擔任過首任中央情報部長、國會議長、國務總理,豐富與華麗的政治生涯,其他三人都無法與他較量。
但是金鍾泌豐厚的政治年輪,交雜著榮辱與讚詆,成為他在這次選戰中的支持力量與沉重的包袱。金鍾泌在一盧三金中,是唯一不敢放言「必勝」的候選人,也有人懷疑他會不會中途下車,但是金鍾泌以他一貫低沉的口吻堅定地說:「即使只得到我太太一票的支持,我也會競選到底。」
在四位主要的角逐者中,金鍾泌是當選希望最渺茫的候選人。截至目前的民意測驗顯示,他的支持率不會超過一0%。但是金鍾泌志在參加而不在當選,除了從選民的支持討回公道外,他準備以支持率來測度能否東山再起,或是從此歸隱山林。
如果選民的支持超乎他的預估,他準備領導當年的班底,讓在野黨重新出發,把目標設定在五年後的下屆大選。
金鍾泌在十一月十六日完成候選人登記後,發表談話時引用戰爭理論家克勞塞維茲的名言說,戰爭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勝利,而是勝利後的和平;如果和平不隨之而來,就不是真正的勝利。
他呼籲所有的候選人,不要只單純看眼於選票的勝利,更要追求選後的和平、國民的認同,以及地域仇恨的消弭,這樣才是最後的勝利者。十八年的從政經歷,使金鍾泌對南韓政治權力的「生理結構」瞭若指掌。志不在得的心情,才使他能以旁觀者與過來人的立場,說出中肯的建言。假若因為總統普選的熱戰,造成地域分裂,仇恨加深,亂局可能會隨之而來,金鍾泌以當年執政的經驗,體會一定比其他三人更深。
一盧三金
盧泰愚出身慶尚北道大邱,他承襲了慶尚道人「雪中孤松」的傳統性格,自尊心強、權力慾大。七歲喪父的盧泰愚,由叔父供養完成了高中學業,一心想要學醫的夢想,因為韓戰爆發而破滅。
一九五一年十月,他考進剛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成為四年制式官校的第一期生。在官校中結識同學全斗煥,是決定他日後人生旅途的第一個契機。
盧泰愚人如其名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是改變盧泰愚個人命運的第二個轉捩點。他從前線調兵進入漢城,逮捕戒嚴司令鄭昇和,協助全斗煥控制了政權。後來,他更以他的足智多謀,在幕後替全斗煥運籌帷幄,然後逐步走上權力核心,到今年六月十日經執政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正式成為全斗煥的接班人。
盧泰愚常公開表示他人如其名,雖然魯鈍,但有一對大耳,可以聽進很多話。自認是平庸的普通人,他寧願齊集眾智而不願一人唱獨角,這也是他高喊:「普通人時代來臨了!」的緣由。
出身慶尚南道巨濟島(後來改以釜山為競選地盤)的金泳三,十八歲時就立志要當總統。
金泳三擅長組織管理,而且對屬下充份授權,他給人的印象是兼備「義氣」與「正直」,政治嗅覺敏銳,但是政治理論不夠堅實。金泳三的座右銘是「大道無門」(只要行正道就不會受阻礙),他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膽識與推進力。
雖然現場鬥爭經驗比金大中豐富,但金泳三比金大中理性與穩健。金泳三是位「堅持原則絕不讓步的議會主義者」,加上他的包容力與親和力,使他擁有大多數冀望改革的中產階層與保守勢力的支持,群眾基礎不若金大中(只限於全羅道地方與激進基層勢力)那般狹隘。
金泳三的包容力與親和力,使他的追隨者對他絕對忠誠,迄今沒有一個派內的人背棄過他。但是金大中的子弟兵卻有不少人在一夜之間「變節」,轉而揭發或批判金大中的黑暗面。金大中一向把這種情況歸咎於執政當局策動的分化。
金大中坎坷政治路
出身全羅南道木浦外海的荷衣島(光州也是他的地盤)的金大中,從一九七一年在大選中以九十四萬票輸給朴正熙後,就與政治受難結下不解之緣,坎坷的歷程,其他的反對領袖無出其右。
但是有人批評金大中父權式的權威領導,黨內並不民主,而使許多人才卻步。
金大中以「實現和平與和解的政治」為他的施政目標;他也一再宣示,執政後絕不會採取政治報復的手段。他說:「獨裁政權訂下的制度不可原諒,但我會原諒獨裁。」
對於別人批評他「激進」與「煽動」,金大中說,他獻身政治是為了追求正道與正直,怎能算是激進?而且他的煽動並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是因為獨裁政權在過去十六年來,從不讓他有說話的機會,並片面加諸給他陷害與污蔑;獨裁下的犧牲者才是真正的「民主鬥士」。
金鐘泌出身忠清南道扶餘,除了故鄉是他的主要票源外,舊政府的公職人員、既得利益者以及守舊派勢力是他的支持主力。
金鐘泌出馬雖會對執政黨的盧泰愚造成威脅,但是兩人重疊的票源有限,對盧泰愚不致構成太大影響;不過,如果盧泰愚與金泳三在勢均力敵的較勁中敗陣的話,無疑是金鐘泌的「扯後腿」奏功最大。因此南韓民眾不少人懷疑金鐘泌出來「搓圓仔湯」的成份居多。
也許是忠清道人敦厚、不與人爭的天性所致,金鐘泌在這次競選的起步最慢,喪失了許多制敵機先的機會。是四位候選人中,唯一沒有開出堂皇競選公約的候選人。也因為他對勝負的得失心理較輕,他比其他三位候選人有「遠見」,而不只短視著眼前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