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希望工程小組」為中信銀布樁鋪金

莊素玉
user

莊素玉

2000-06-01

瀏覽數 18,100+

「希望工程小組」為中信銀布樁鋪金
 

本文出自 2000 / 6月號雜誌 第168期遠見雜誌

走進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總行,搭電梯到九樓,進了右手邊的辦公區,你會突然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職員三五成群地交談,夾雜國語、英語、台語、台灣國語和廣東國語;有人快速地穿梭在桌椅之間,也有一些人在透明落地玻璃裡的會議室熱烈討論。辦公室區,有活絡的氣在遊走。

負責中信銀法人金融業務的中信銀副總經理許建基,將這個去年十二月才成立、獨立於既有體制之外的臨時編制,命名為「希望工程小組」,因為他們的任務是改變中信銀過去經營的理念和模式。他們只有半年的時間,卻要做完很多事。

改造前先向外取經

有進步,才有希望。為求進步,外聘顧問和出國考察,是中信銀經常運用的兩種方法。

去年下半年,中信銀找Monitor(邁克.波特創辦的顧問公司,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擅長幫企業做策略規劃和定位)替銀行的法金處體檢。中信銀要求Monitor派亞洲區的香港顧問到台灣,以求語言障礙減到最低。

顧問來到中信銀之後,首先瞭解該行的營運和經營策略,也分析他們的顧客和競爭者。顧問認為,以中信銀的資源,短期內要和外商銀行在法人金融上競爭,會相當吃力。但是外商銀行在台灣的主力客戶是大型企業,即使是慢慢轉向中、小企業的荷蘭銀行,主要獲利來源還是跨國的大客戶。所以顧問建議中信銀,應該集中資源在特定的產業,同時努力耕耘中、小企業。

「過去我們什麼行業或規模都做,現在要改變,」中信銀「希望工程小組」資深經理鄭泰克指出。

中信銀要把大型和中、小型的企業拆開,因為兩者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根據他們的調查,大型企業行為模式都差不多,不需要再細分產業,但中、小企業產業特性比較明顯。而且,「大企業往來銀行往往多達十幾二十家,中、小企業沒有這樣的能力,如果某家銀行跟他的往來情況良好,他會把生意統統給你,」鄭泰克說明。

要改變得先做好準備,中信銀「希望工程小組」從需求和供給兩方下手。

在需求方面,首先研究重點產業(如高科技和服務業)有什麼特性、成本結構如何?對金融產品有什麼需求?上、中、下游如何分工?有哪些角色和定位。

舉例而言,該小組已經針對醫院做過分析,把醫院做了幾種歸類,醫院的錢花在哪裡?多少比例是醫師薪水,多少比例是藥?藥又有多少比例是進口?類似的問題,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蒐集資料、分析一個產業,也是一種know-how。「希望工程小組」成員拜訪公司或是做完一篇分析之後,會一起討論分享,再把這些知識記錄下來。

調整流程、修鍊內功

在供給方面,「希望工程小組」的第一件工作是建立一套完整順暢的內部流程。

因為將以行業需求來發展產品,所以中信銀從市場研究、產品開發、內部作業到行銷推廣、客戶服務,都必須重從新思考,而組織也會改變。

鄭泰克舉例,將來法人金融處底下可能設一個行銷企劃部,裡面再區分為服務業(零售、醫療等)、製造業等。中信銀的法金處原本沒有客戶服務部,但將來可能會有,所以「希望工程小組」也有一名成員來自個人金融的客服部,讓他熟悉法金業務之後,做為未來法金客服部的種子部隊。

此外,中信銀原本在全省五十多個分行或據點中,設有十二個區域中心提供法人金融服務,未來區域中心的推廣小組也會以行業來區分,如果某個人手上有五十家客戶,很可能統統都是資訊廠商,以達成較專業的服務。

培養網路交易的競爭力

無論是外部的產業研究,還是內部的基礎建設,「希望工程小組」都有替網路銀行做準備的意味。

B2B(企業對企業)交易,中信銀扮演付款和收款的金流角色,「如果能把中小企業的行為模式標準化,我們在網路上的服務就能做得比較好,」鄭泰克說。

也由於交易網路化,所有的往來和相關數據都可以記錄,因此必須發展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e)及其應用。

為了建構法金處的資料倉儲,去年九月底,中信銀相關主管已經到世界主要銀行跑了一趟,觀摹別人的做法。

雖然法人客戶的數量沒有個人戶多,但交易卻比個人客戶更頻繁,特別是網路交易發達以後。而且法金的產品(新台弊、外幣、金融衍生商品等)比個金更專業。再加上中信銀決定在中、小企業客戶多所著墨,會讓客戶數量大增,這些都讓客戶關係的管理更加困難。「希望工程小組」只有十八個人(不含七位常駐顧問),卻有四、五位在發展這個系統,可見他們對資料倉儲的確不敢輕忽。

小組首先要建立資料庫(客戶資料中心),其中牽涉資料品質的管制(如果原始資料都不正確,就不用分析了)。資料進來以後,要選擇一個邏輯加以排列儲存;然後是資料的分析,需要統計模組;最後就是資料的取出和應用。

鄭泰克說,資料庫做得好,中信銀才能在客戶還沒發現自己的資金需求時,便主動提供產品和服務。如果資料庫成熟,中信銀也能藉此發掘新的業務,或做風險控管。

朝氣蓬勃的希望團隊,成員來自全行各部門(多半是法金處所屬單位),從副理級到辦事員都有。實際上,法金處的高階主管,都涉入這個計畫的討論和執行。同時,小組負責人鄭泰克每週要向副總經理許建基報告一次,鄭泰克和許建基每月也要向總經理辜仲諒報告進度。

這是一個由上而下,高層全力支持關照的專案,除了和辜仲諒全力發展的網路銀行息息相關之外,「改革的工作,遲早會被潮流逼得要做,不如趁盈餘不錯的時候先做,」鄭泰克很明白地說。(謝宏媛)

中信銀另一隻B2B的手

與新加坡仲訊聯盟,發動EC攻勢

經營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的仲訊國際,初期鎖定台灣五百大企業中有意轉型成網路公司者,

助其加入仲訊的交易平台,讓企業的金流和作業流程電子化。

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B to B E-Commerce)市場是當前美國網路股的當紅炸子雞,其中尤以第一商務(Commerce One)在去年七月以每股二十一元初次公開發行,半年年股價狂飆十倍為市場投資人瘋狂追逐最為知名。

如今,這場B2B大戰也延燒到台灣。第一商務去年年底宣布與台灣康柏策略聯盟,正式發動對台B2B市場的攻勢;不過,對於第一商務挾上市資源搶灘台灣的行動,在國內經營B2B同類業務的仲訊國際總經理楊文輝輕描淡寫地說,「現在才來會不會太晚?我們在台灣及亞洲經營已經三年了。」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B2B全球發燒

台灣仲訊公司是由新加坡仲訊國際(bex.com,中文原名為黎銳,七月中旬將更名為仲訊國際)與和信集團共同投資的企業,背後股東還包括新加坡發展銀行、英特爾、震旦行、新加坡科技公司(Singapore Technology)。除了仲訊之外,bex.com已分別於美國、新加坡成立ABEX與IBEX;近期內亦於日本成立NBEX、歐洲成立EBEX,以五大交易中心(super hub)做為黎銳發展電子商務的五大交易平台。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初的仲訊,是台灣第一家提供企業與企業間集中式電子商務的交易中心,運用由仲訊國際開發出來的軟體,提供網路、保全以及資料庫技術,為企業用戶提供包括企業直接上網與貿易伙伴進行建置目錄、詢價報價、訂單下單、交貨管理與網路付款等作業。

所謂B2B EC,簡單地說,就是指企業將原本透過電話、傳真或人工作業等方式的產品採購或服務,改採電子化方式,移到網路上進行。由於具有簡化採購流程、降低作業成本、效率化、互動性、即時性等優點,大型企業的接受度日益提高。「坦白說,去年去談的企業,還沒有一個失敗過,」楊文輝說明去年一整年企業對B2B解決方案渴求的現象。

在電子商務的領域中,雖然目前都以從事B2C EC(企業對消費者電子商務)的企業較具知名度,諸如亞馬遜公司(Amazon.com)、雅虎都是屬於此一範疇;不過,B2B EC的市場潛力卻遠大於B2C EC。根據市調機構Forrester Research預估,到二○○三年時,企業對企業間線上交易市場規模將高達一.三兆美元,比九八年的四百三十億美元足足大了三十倍,也比B2C EC市場大十倍。

看準B2B EC市場,軟體巨人諸如資料庫及企業資源規劃軟體業的思愛普(SAP)、甲骨文(Oracle)等紛紛進場卡位;不過,純粹經營此一領域的企業並在去年大出風頭者,應屬分別在去年六、七月上市的艾瑞巴(Ariba)與第一商務。

概念的生成早在一九九六年

雖然B2B EC戰場群雄並起,不過,經營亞洲市場最早的,算是以新加坡為基地的bex.com。至於其中的靈魂人物,應為出生於馬來西亞、目前為新加坡永久公民的仲訊總經理兼黎銳集團總裁楊文輝。

一九六八年生、三年前來台為bex.com尋求策略伙伴時才開始學中文的楊文輝,目前已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神情十分嚴肅的楊文輝,九六年還在美國念博士時,就曾在美國創立第一家事業,但並不成功。隨後看到網路的龐大商機後,成功邀集黎銳集團的資金,才正式創立公司,投入企業B2B EC的經營。

就像網路事業的生意點子往往從閒聊中產生,楊文輝的事業也是如此。九六年有一次他和指導教授聊天時,一致認為未來電子商務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賣軟體,一是賣服務。

其中,賣服務遠比賣軟體可行。楊文輝認為,以EDI(電子資料交換系統)的軟體至今仍不普及的案例來看,大型軟體對中小企業而言,軟體與配合硬體所要負擔的成本過重,更何況還要建置資訊管理人員來管理,對中型企業而言相當不容易做到;但是,大企業交易的對象又多半為中小企業,「一旦無法幫中小型企業解決這兩個問題時,一定會重蹈EDI無法普及的覆轍,」楊文輝說。

因此,二度創業的楊文輝當時就決定,要朝經營商業社群(business community)的途徑去做。

全球策略是:打群架

要經營商業社群,楊文輝和主要股東就先由亞洲著手,並採取和當地大企業集團策略聯盟合資成立公司的方式,推展其業務。

既要經營商業社群,又要配合網路事業快速攻城掠地的特性,黎銳採取就地尋求強有力策略伙伴的模式。譬如在台灣找上和信集團成立仲訊,新加坡則以新加坡發展銀行為根本,日本則以東芝、三井與櫻花銀行等大商社做為後盾。光是日本一個大商社,客戶就有十三萬家,每年這些商社與客戶間的生意往來就超過千億美元。

至於一口氣擔任四個地區公司總經理的楊文輝,也就一星期待一個分公司、四星期一輪地逐漸拉大其經營網絡。「我們全球的策略是打群架。一旦跟一個大集團聯盟,跟他們有關係的供應鏈就會全數拉進來,進來交易的社群就會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楊文輝說。

就像很多網路的經營模式都是邊做邊學一樣,楊文輝也坦承商業社群的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也是逐步學習,一直到最近才愈益成形。

對楊文輝來說,這五個(包括歐洲)大的交易中心是屬於水平式的市場(horizontal market),每一個交易中心都可以進行跨企業、跨產業的交易;若將五個交易中心聯合起來,也可以形成一個全球性的交易平台(transaction platform),上面可以進行詢價、報價,物流、金流、交易或任何的商業文件,都可以暢通無阻。

至於收費方式則是以筆計費。以台灣的仲訊為例,與仲訊簽約的客戶,並不需要擔負購買大型軟體的龐大成本,只要藉由仲訊提供的網路交易平台進行交易,再按筆收取一定的費用即可。

如此一來,在其上進行交易的客戶可收降低成本、增加速度的好處,譬如原來詢價需時兩天,經由這種方式僅需四個小時。其次,也讓客戶的資源流動可以藉由此套系統的運作變得更有效率。目前包括大同、震旦行、中國信託、中租迪和、台灣慧智與佳醫集團等都是仲訊的客戶。

不是USER,而是EC的PLAYER

仲訊提供的解決方案,其實解除了很多傳統企業心中很大的恐懼:企業巨人會不會有一天被網路新秀一夕扳倒?

楊文輝舉亞馬遜公司的現況為例表示,亞馬遜公司從股市籌得很多資金後,卻多數花在建置銷貨倉庫,因為想要取代威瑪百貨公司(Walmart)還是需要解決後段倉儲與物流問題。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威瑪百貨現成已有倉儲與物流中心,所差只在於建置網站的技術與技能,「投一個網站的錢總比建倉儲或物流來得便宜得多,而且快得多,」楊文輝說。

因此,楊文輝認為目前區域的五百大企業有意轉型成網路(.com)公司者,都是仲訊的客戶。仲訊的策略就是要根據不同產業,協助其建置很多vertical hub(垂直的交易平台)。「和我們做生意的好處就是只要顧及他們自己的核心優勢即可,轉入網路公司的事,我們都幫他們包辦,」楊文輝說。

由於建置交易平台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很多高科技廠商也有意自己做,甚至想投入成為仲訊等公司的競爭者;對此,楊文輝頗不以為然。

楊文輝表示,如果想要建置一個黎銳集團所做的全球性交易平台,每天處理的資料量(volume)將以幾百億位元(tera bite)來計算,其中的安全性、保密性等問題將更難處理。他認為如果只針對某一產業建置垂直的交易平台較有可能。

此外,資金的門檻也十分可觀。楊文輝認為黎銳早在一九九六年就投入,至今尚且投入了三十億新台幣的資金;如果今日才要投入,所需的資金將更為可觀。

各地分別上市

目前bex.com在各地的公司都尚未有獲利,最快獲利預計在二○○一年;不過,bex.com已經確定將在今年九月於那斯達克掛牌上市。目前整個bex.com(包含各洲的網絡)營收的比重,有七成來自處理每筆交易的手續費,其餘則為諮詢與協助客戶系統整合的收入。

楊文輝在今年三月表示,bex.com的五大交易中心,都有在各自區域內上市的計畫。仲訊希望的上市時程是二○○一年初,至於在台灣還是香港,仍在評估中。 

對於競爭對手第一商務搶灘台灣與亞太市場,楊文輝顯得老神在在。楊文輝認為第一商務是以賣軟體為主,對企業而言進入障礙太高;且黎銳集團在全球的合作伙伴至少有包括荷蘭銀行等四家大型銀行,對金流與安全性的處理技術會高於第一商務。

不過,也有熟悉網路產業的創投業者表示,黎銳畢竟是以地區性起家;要與第一商務這種習慣打國際陣仗的企業相抗衡,恐怕還有得瞧。

不論外界評價如何,楊文輝自信滿滿地說,bex.com在各地的策略聯盟進展快速。

以台灣為例,今年三月二十七日,仲訊在凱悅飯店大張旗鼓地辦了週年慶酒會,同時宣布成立「B2B EC數位聯盟」,展示他們在金流(中信銀、荷銀)、物流(聯邦快遞、五崧捷運、僑泰物流、新竹貨運、大榮貨運)、資訊流(甲骨文、系軟聯合、普陽資訊、東怡資訊、和訊企業網)、企管及顧問(勤業、安侯建業、ARC遠擎等)方面的整合。近二十家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或高階主管,和辜濂松(仲訊董事長)、辜仲諒(仲訊董事)、楊文輝肩並肩站在一起,聲勢浩大。

楊文輝還強調,仲訊在台灣的金流服務,還有引進更多銀行的計畫,今年目標是十家以上。

仲訊可能是台灣第一家打著B2B EC旗號的企業,未來的營運成果在第一商務等國際級企業的強力競爭下,尚難預料;但以仲訊目前已號召到諸多大型客戶和策略聯盟伙伴的情況下,不無可能在電子商務領域出頭天。(黃惠娟、謝宏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