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當藝術碰到數位

姜貞吟
user

姜貞吟

2000-01-01

瀏覽數 13,200+

當藝術碰到數位
 

本文出自 2000 / 1月號雜誌 第163期遠見雜誌

繼宏?電腦集團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創立以培育台灣及亞洲地區管理人才為宗旨的「標竿學院」之後,宏?集團趕在二十世紀末又宣布成立台灣首座「宏?數位藝術中心」(Acer Digital Arts Center),企圖整合藝術與數位之間的遙遠距離,並創造本世紀數位藝術的可行空間。

而由宏?關係企業董事長施振榮任命接掌宏?數位藝術中心的,是年僅二十八歲、目前擔任元?資訊媒體製作部總監的王呈瑞。施振榮表示,這是宏?集團人力年輕化的落實。

施振榮指出,隨著科技的進步,科技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愈來愈緊密,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由科技來應用,而人類文化中最晚與科技發生關係的「藝術」,也正在發酵當中。

宏?數位藝術中心成立有兩個目標,一是將藝術數位化(Digitalization of Arts),也就是將傳統形式的藝術經由數位化的手法或工具表現。例如故宮博物院、巴黎羅浮宮將傳統作品以數位方式普遍傳遞給社會大眾,即使從未到過巴黎的人,也可以看到經由「數位」模擬出的羅浮宮全景,彷彿親臨,皆是此概念。

「宏?數位藝術中心」在舞者羅曼菲身上裝置一種名叫Motion Capture(動態捕捉器)的儀器,經由不同角度記錄其舞動時的肢體動作,再輸入電腦中,利用程式進行編輯,即可以在螢幕上展現其舞蹈動作,並可利用電子合成技術呈現或變換不同的效果。

當舞者羅曼菲看到電腦女舞者正在表演自己的創作時,她說,「她模擬我的動能,做到了我無法飛上天空的動作。」

至於在王俠軍玻璃藝術方面的應用,則將其玻璃作品在光學平台上利用雷射全像術,拍攝各種不同角度的照片,經由電腦合成,可在平面上呈現玻璃作品3D的視覺效果。

王呈瑞表示,技術研發方面不是問題,宏?集團將是技術最大的後盾,重點是他們正在台灣開啟一種「數位藝術創作」的可能。

把數位藝術當做一種創作的素材,是宏?數位藝術的第二個目標。所謂數位藝術創作(Digital Arts),是經由藝術數位化的過程、方法、手段所產生的藝術創作。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劉育東,在哈佛大學時正是專攻建築設計與電腦數位的結合,深深體會數位藝術將成為下個世紀創作的素材,而非僅是停留在藝術數位化而已。他說,「在美國,目前只要是任何與藝術創作有關的獎項,一定會提供數位創作的名額,像電腦廣告獎、電腦繪畫獎、電腦海報獎等等。」

名畫家劉其偉看到自己第一次用painter繪圖軟體所創作的「財神」與「自畫像」,直喊「吃不消」,因為他無法透過繪圖軟體找到真實畫筆的觸感。王呈瑞則說,對創作素材的不適應是第一目標與第二目標中間的過渡期。

期望三年內培育一百名數位藝術創作家的宏?數位藝術中心,自許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與德國國立媒體科技藝術中心(ZKM),這也正是宏?集團對本世紀結合科技與人文的新企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