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心靈需要慰藉的時候,我就會寫作。那些原本需要被掃除的殘渣,被文字掩埋起來,而沉重且低沉的字也就越來越多。如果沒有文字,我又該如何克服這些偶爾突襲的空虛感呢?但比起有寫作的日子,我沒有寫作的日子好像更多,我真的活得很失敗。
基本上,我們會把離婚稱為結婚的失敗。但是,離婚只是化解姻緣的方法而已。休婚也是如此,我在前言內這樣寫了:「這本書並非鼓勵休婚。」但休婚八個月之後,我想收回那句話。我推薦休婚。
為什麼我之前會認為離開先生的庇護後,就會墜入深淵呢?在結婚之前,我明明毫無畏懼地生活著,為何在經歷婚姻之後,反而變成膽小鬼呢?我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從人生的主角變成配角,感覺自己的存在和能力變得微弱了。這裡說的能力並不是指學歷、外貌、經歷、已婚等社會標準,而是指人類能夠活下去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女性會越來越低估自己,反而把丈夫當成自己的保護者。這不是錯誤的事情,女性在養育兒女的同時,又要出去工作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於是,夫妻中往往都是女性轉回照顧家庭。剛開始,或許崇高的母性會覺得這樣做很有價值。
但日子久了,就會發現家務勞動被視為廉價的付出。如果做家事的人是男性的話,我們會怎樣想呢?大家一定認為妻子更有能力吧!我們無意識地認為賺錢的那一方是有能力的人,相對的「沒有能力」的人就是待在家裡。大部分待在家裡的人是女性,於是我們在人生中,還有家庭中也就變成了配角。
我並不是在貶低男性的辛苦。我一個人生活的時候,也只是還過得去而已,婚後男性則要負擔起兩個人的人生,他們不戰鬥不行。看看我就知道了,如果沒有公婆和先生的照顧,我的人生會非常辛苦。一個人的生存必須仰賴另一個人的辛勞付出,是多麼讓人傷心的事情,我會提出休婚也跟這個有關。當發現不再需要照顧兒女的時候,夫妻就會有意識地通過休婚來負責各自的人生。我相信讓婚姻有個休假時間,不論是新婚、中年、初老,或是有危機的夫妻來說,都是需要且有益。分開之後,作為一個人獨立生活,即使會很辛苦,我還是建議作為一個工作者活著。休婚讓人思考和理解衝突。對方原本做的事情,我們可能認為跟自己無關,通過休婚可以產生不同的見解,對我來說,最具代表的就是一家之主以及單親爸媽的感受。
雖然有點不好意思,在結婚前我從沒有準時繳過水電費。不知道為什麼對於這方面沒有概念,總是累積了很久之後,才一次繳清。一個人賺錢一個人生活時,這些都不會成為問題。結婚後,先生總是準時繳納水電費,我也理所當然把這些事情交給他。如今,我不得不像先生那樣準時繳月租、管理費等。因為我總算知道,如果這個月拖延了,可能會影響到下個月的生活開銷。結婚後,兒子出生時,先生正好32歲。比現在的我還小的一家之主,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拚命工作。先生拿到薪水的當天,就全部作為支出分配了。2/3的薪水一下子就沒有了,雖然感覺很空虛,也很無奈,但這些不得不繳的錢是絕對不能拖延的。現在也成為一家之主的我,好像到現在才能真正體會到先生的心情。先生應該是為了不讓自己對戶頭內的錢產生留戀,才那樣快速地把錢支付出去吧!家庭的錢並非自己的錢,真是令人感傷。
即使如此,我還是小心翼翼地認為出去工作比在家照顧小孩好。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工作和育兒的分界線是平日和週末,所以還能兼顧。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男人在家下班,女生在家上班。」姑且不論是否有母愛,下班之後還要育兒真的相當辛苦。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先生下班後陪兒子玩耍,週末的時候從打掃到做飯都會主動做。不過這些只是先生在數十,數百個面貌中的一面而已。用文字表達出來的那一面,總是會讓人誤會那是那人的全部面貌。
幾天前,我看了日本電影《明天,我要跟昨天的妳約會》的時候,一直想到先生。先生只是追求平凡的幸福而已,但因為我越走越遠了,我忍不住淚流滿面。和朋友們的年末聚會時的寂寞感,還有先生按下我的「開關」的那天,我突然全部理解了。他一定也在朋友們中和我有相同感覺,我開始慢慢理解他了。
本文節錄自:《休婚:婚姻卡住了,我們決定讓關係休假,竟喚回重新幸福的可能……》一書,朴是炫著,劉小妮譯,采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