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問題
大多數國家之落後,並不是它們對經濟發展學理瞭解的落伍,而是執行的技術落伍,與缺乏執行的決心。
一九六七.十
一個決策要面面顧到,但無法面面討好。面面討好的決策,幾乎一定是效果大減的政策。
一九七0.一
在經濟競賽中,緩慢的進步就是落後,時間只跟勝利者站在一邊。
一九七一.七
經濟起飛只要幹勁;經濟成長卻要智慧。所謂智慧,至少包括了人民要有豐富的經濟常識,決策者要有充份的經濟知識。
一九七三.九
醫生未能治癒癌症卻不致損害他們的信譽。我們不應誤以為經濟學家可以治癒現代的各種經濟疾病。
一九七五.五
追求均富不是消極地把高所得者之收入移轉到低所得者,而是積極地使低所得者之收入增加率高過高所得者。
一九七七.三
我們應當要在現代社會裡建立起一個市場價格與合理報酬觀念。有了這個觀念,才能逐漸減少人情的困擾,才能加速「公事公辦」的推行。
政府是坐在駕駛座上綜覽全局,不需要注意到每一個零件,也不需要以保母心理巨細靡遺地事事皆管。一九七七.四
政府像保母一樣,照顧得無微不至,社會上那裡還有自由競爭與現代企業的精神?
天下那有白吃的午餐?
各種價格的津貼就如低學費政策一樣,這些政策具有最好的用意,但真正低所得者未必得益最多。
一九七七.五
我們不能以傳統的觀念,也不能以過去一度成功的政策,更不能僅有最好的用意,而沒有最有效率的方法及隨著環境改變的政策,去追求經濟上更大的進步。
一九七七.八
--不要怕有錢人賺大錢,只怕他不做大投資。
--不要怕有錢人有錢,只怕他不規規矩矩繳稅,更怕稅務機關沒有切切實實地執行。
--不要怕有錢人花錢,只怕他不花錢,尤其不花在國內。
一九七九.六
減慢我們經濟進步,減低我們生活水準,減少財富累積與分享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資本國有、企業國營。
一九七九.十
人民要瞭解在自己不肯多付稅的心態下,政府不可能「無中生有」。我們有權利要政府減少浪費,增加行政效率,重新安排施政的優先次序,但不可能要求政府赤手空拳,面面顧到。
一九八0.十二
創造財富不等於創造財閥,財富利己亦利人。讓每一個人理直氣壯地創造財富,讓每一個人公平合理地分享財富。沒有財富的創造,我們就不可能變成一個「開發國家」。
一九八一.二
經濟升段的一切努力都可能落空,除非社會上有「適宜的氣候」。它至少包括了適合時宜的法令、比較公平合理的稅收、從善如流的政府官員、發揮功能的金融制度、適合現況的財經政策。
一九八一、十
如果政府部門沒有把其擁有的資源有效地利用,其所產生的後果,遠比貪汙更可怕。
一九八二.三
當一個經濟措施滲入非經濟利益考慮後,其結果常常是既得不到最大的經濟利益,也得不到承諾的「非經濟利益」。
一九八二.九
第一流的財經政策是前瞻的:為未來的問題預謀對策。
第二流的財經政策是現實的:設法解決當前的問題。
第三流的財經政策是拖延的:把今天的問題留到明天解決。
一九八三.一
「經濟衰退」像一塊試金石,不受人情干預,只以成敗論英雄。經不起市場考驗的,就在優勝劣敗中淘汰,變成了犧牲品,經得起內外煎迫的,就變成了灰燼中的鳳凰,光芒四射,脫穎而出。
一九八三.二
不一定受人歡迎,但「受到尊敬」的經濟政策常常是為了爭千秋之功,而需要忍一時之痛。它不掩飾短期的代價,但強調長期的利益。
一九八三.五
在西方社會中,一個人肯做短期的犧牲,擔任「公職」,擁有權、享有了名之後,又能夠不戀棧,實在是令人嚮往的境界。
一九八五.五
當前各部會負責人最需要的不是洋洋灑灑的發言者或決議案,而是無法一時惡補得來的識見、判斷與勇氣。
一九八五.六
要避免決策延誤,財經首長就要認清:決策一定會有它的爭論性與風險性;決策者一定要為所標示的政策與利害的選擇挺身而出,據理力爭。
一九八六,四
民主社會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一分熱力為社會做一分事。這比在街上吶喊更有效。
一九七一.十一
在走向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我們所希望的是每一個國民安份守己、兢兢業業做一個平凡的國民,這種「平凡」才是「不平凡」。當大多數的國民變得這樣平凡時,我們才會有一個不平凡的國家。
一九七二.六
在現代工業社會裡,移一座山恐怕要比去除一個根深柢固、不切實際的觀念來得容易。
一九七六.七
一般人民對「公平」的措施不一定會立刻喝采或產生明顯的滿足感,但對「不公平」的措施立刻反應強烈。
一九七七.三
一般人民覺得:在待遇報酬上,把我們當作有超人的情懷,在法令規章上,又把我們當小人般的防範,這不是一個應當改進的雙重標準嗎?
一九七七.七
社會的一個特徵就是:增加人民選擇的權利。開放高中生留學亦即是讓學生們多一個選擇。
一九七七.八
人民不應當有公開討論的恐懼,政府更不應當恐懼人民公開討論。
一九七九.六
我們要培養出一種胸懷,對有權力的人(如政府首長)和有財富的人(如企業家),既不需要盲目的崇拜,也不需要故意的責難。
一九七八.十
不論把臺灣譬喻成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或是太平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艦,最重要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本身的和諧與團結。
一九七九.十二
開放社會中有三個可喜的,也是必然的「分享」:
--教育普及使知識分享。
--所得增加使財富分享。
--民主政治貫徹使權力分享。
我們盼望執政黨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地來推行民主政治;我們同樣地盼望黨外人士以「聲」作則--以理性的聲音和做法推動權力的分享。
一九七九.十一
「憂患意識」是對當前所處環境的近憂,但不是緊張;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遠慮,但不是恐慌。它推動一個社會力爭上游,它更激發一個民族奮發圖強。
一九八四.三
開創的觀念,是要用前所未有的想像力來解開猜疑之結;是要用爭千秋的苦心來打破禁忌之網;是要以前瞻性的觀點來引導大家在一廂情願的想法上突圍。
「守成」的觀念會時時刻刻蠶食穩定與和諧,終至於問題叢生,根基動搖。「開創」的觀念,必然有調適的痛苦與既得權力者的反對,但這是一條活路。
一九八四.六
當每一個錯失得到了應有的處置之後,錯失就不容易再犯。
糾正錯失要當機立斷,爭取時效;否則謠言四起,傷害更大。
錯失是靠法律來糾正,不是靠時間來沖淡或者利害來擺平。
一九八五.十一
實話常忠言逆耳,實情常冷酷無情;但是不聽實話、不知實情,就無法做最佳的判斷。
在政治運作上,首長們更要有開闊的胸懷。「一個人的胸襟應像降落傘一樣,在緊要關頭,一定要打開。」
一九八五.十二
保母心態的消除,政府就容易把人民的權利與義務放在天秤上;公僕自謙的修正,可以使公務員在小康的社會中得到應有的--但遲來的尊敬。
一九八六.二
「和諧」是建築在雙方的讓步上,和諧不是「力」的比賽,而是「理」的折衷。
台灣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推動多方面的進步。政治民主是重要的一環,但似乎不宜把所有的雞蛋全放在一個政治簍子裡,更不應當讓政治來左右一切。
一九八六.六
書香社會
一個逐漸擺脫經濟落後的社會是不允許有經濟文盲存在的!
一九七三.九
社會上到處充滿了炫耀性的消費,把客廳佈置得像舞廳,家中有酒櫃但沒有書櫃,有麻將房但沒有書房。
我們沒有國際水準的音樂廳、體育館、圖書館,但我們有無數的超國際水準的咖啡廳、餐廳與理髮廳。
一九七九.六
在人類悠久的文明史上,知識遠比權力更有力量,知識也遠比財富更富有。同時。追求權力可能落空,追求財富可能失望,只有追求知識既不易落空,也不易失望。
與別人分享自己既得的權力需要遠見;與別人分享自己擁有的財富需要氣度;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知識只需要有知識而已。
一九七九.七
當人民的知識愈來愈豐富時,最能使人民信服的不是顯赫的權威、僵硬的教條,而是進步的思想與理性的溝通。
一九七九.九
世界上最動人的皺眉是在讀書苦思的剎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就是在讀書時那會心的微笑。
一九八0.一
認為「物質享受需要花錢,精神生活不用花錢」的錯覺,影響了國家財政支出的優先次序,以及個人在支出上的安排。
一九八一.八
再窮的時候,也要花錢買書;再忙的時候,也要抽空讀書。
一九八五.一
走出餐館的人,常常酒氣逼人;走出書店的人,常常散佈著書卷氣。一個醉薰薰的人多可憎,一個書卷氣的人多可親。
一九八五.三
再講究的服裝,也無法掩飾一個人智識的貧乏;再清寒的讀書人,也無法擋住言談中的書香。偉大的讀書人,不僅充滿了謙虛的氣質,更放射出智慧的魅力。
愛讀書的人要自我警惕:偉大的讀書者,不一定是偉大的領導者;但同時可以自我安慰;偉大的領導者一定是偉大的讀書者。
一九八五.七
如果有了獎勵,商人才肯投資;那麼讓我們這些非商人發起一個示範作用;沒有任何獎勵,我們仍然會投資知識,購買知識。
一九八六.六
教育與人力
人才沒有完全外流,外流者不全是人才。
一九六七.十
對真正的學者們而言,在他們的字彙中沒有「同行相嫉」、「文人相輕」,只有「公平競爭」、「公開辯論」。
一九七0.十二
一個學者進入了政治圈而走不出來,就失去學者的客觀性與獨立性。
一九七二.九
「人才外流」本身並不足慮,只要外流的人才肯回來,以及國內的人才能被培養與重用。
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學者走出教室與實驗室,把理論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上。
一九七二.十一
從人力資源觀點看,健康的國民是一國重要的資源,保健費用不是支出而是投資。
一九七四.六
要趕上美國的生活水準,首先要趕上他們的學術水準。
一九七五,三
一個機構所需要的人員隨工作性質而定,並不要用受過教育「最多的」,而是要用受過教育「最適當的」。
一九七五.八
教育沒有與就業配合,教育的支出就變成了教育的浪費,學校變成了製造教育性失業的工廠,文憑變成了失業證,學生變成了有學位沒有工作的裝飾品,政府變成了眾矢之的。反之,教育與就業配合,教育的支出就變成了教育的投資,學校就變成了培養專才的搖籃,文憑變成了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學生變成了社會的中堅,政府成為人人所擁護。
一九七六.七
當前國家最需要的人才在忠貞、可靠、謹慎以外,必須兼具遠見與智慧,為國家的長期利益據利力爭。
一九七九.五
政府如把人才的選用限於極小的圈子、極熟悉的名字,是浪費了與埋沒了社會上眾多的人才。
一九七九.五
長期來看,影響一國國力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教育制度。有現代化的教育制度,才會有現代化所需的人才。
一九八0.十
一個國家要變成現代化,對「人」的投資就要比對「物」的投資更重視。
一九八二.七
讓政府與民間共同把人才當成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有計畫地培養人才;有耐心地發掘人才;有氣量地重用人才。
一九八六.一
生活素質
在國外做一個堂堂正正、受人尊敬的中國人,就是引導外國人尊敬我們國家的第一步。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使大家生活上更富裕,但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大家在生活秩序上更和諧,精神生活上更充實,與自然環境上更潔淨與美化。
提高生活水準是指國民所得的增加;改善生活素質是指促進人民生活的安定與和諧、社會風氣的敦厚與淳樸、育樂設備的提倡與普及、自然環境的淨化與美化,與公害的減少與防止。前者是戰後各國全力以赴的目標,後者則是近年來的新觀念。
一九七一.十一
入晚以後,大街小巷停滿了汽車,佔盡了走路的空間。我們應當在購車時徵收「社會成本」,使車主負擔因車輛增多而帶給社會之各種費用;增加停車空間、維持交通秩序、減少空氣污染、減少交通擁擠等。
我們美化生活素質,不要盲目的追求享受。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書櫃,而不是酒櫃;更多的書桌,而不是更多的麻將桌。
一九七七.五
經濟的繁榮是靠生產與消費,但不是建築在奢侈與浪費上。奢侈一定是消費,但消費不一定是奢侈。
一九七九.二
工作不僅是為小我的滿足,也是為大我的分享。生存不僅在爭取這一代人民的權益,也在謀求下一代子孫的幸福。
如果盲目追求工業化的結果帶來的是污濁的空氣、阻塞的河川、濫伐的山坡,我們將無法推卸短視的責任。如果綠野與野生動物愈來愈少,黑煙與單調建築愈來愈多,我們將是歷史的罪人--因為我們只留給了下一代一個表面進步、實質落後的社會。
一九八一.一二
財富的增加並不保證幸福的增加,試看工業化國家的犯罪率、自殺率、吸毒率!
物質享受的增加也並不意含快樂的等量增加,試看小康社會中有更多的舞廳、酒廊、轎車所帶來的問題!
一九八三.二
「經濟人」追求的是經濟效率與自我努力。
「社會人」追求的是社會公平與福利分享。
「文化人」追求的是文化提升與心靈充實。
我們要全力避免「貿易大國,文化侏儒」的傾向。
在過去三十多年中,社會上已有影響力大的「經濟人」,與旭日東升的「社會人」,現在應該要有更多活躍的「文化人」。
一九八五.七
在公害的處理上,比「今天不做,明天後悔」來得更嚴重。因為今天不做,根本就沒有明天。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僅要做一個正當消費的人,也要做一個努力生產的人,更要做一個高附加值的現代人。
一九八五.一0
做一個高附加值的現代人,就是指透過自己的努力,對社會提供較多的貢獻,使取之於社會者少,奉獻於社會者多;在到達人生終點時,個人在社會收支平衡表上出現的不是赤字,而是盈餘。
一九八六.三
現代社會是腦、筆、手的結合。用腦來策畫社會的進步,用筆來表達對是非的判斷,用手來塑造美好的明天。
一九八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