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金恆鑣:生命資源不應以利用為主

夏傳位
user

夏傳位

1999-04-01

瀏覽數 14,700+

金恆鑣:生命資源不應以利用為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9 / 4月號雜誌 第154期遠見雜誌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相當高,有許多本地特有的演化物種,世界上絕無僅有,很難取代。根據美國密蘇里植物園雷分(P. Raven)博士估計,台灣全島的生物約十五萬種,占全球物種數的一.五%,其中高達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物種都是台灣特有的。

原因為何?首先是地質環境劇烈變化,形成豐富的區域性局部環境(微環境),這是物種多樣化的直接原因。在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當時的台灣海峽儼然成為陸橋,吸引華南及澎湖動物群遷移來台。之後海平面又再度上升,台灣陸塊也同步上升(其速度相當快,澳洲幾千年上升的速度還及不上台灣一年),原先低海拔的地方變成高海拔,溫度劇烈變化,於是物種就必須適應。另外,台灣孤懸海外,形成島嶼隔絕效果,這也是台灣為何能發展出本地特有物種的原因。

「生物多樣性」這個概念的重要性被世人認知,也不過十幾年前的事。一九八六年哈佛大學演化生物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O. Wilson)首度提出之後,才為世人認識。

分類是瞭解生物多樣性最基本的工作 ,但是台灣很少長期研究、記錄、觀測生命的種類與演化;在學院中沒有地位 ,畢業的學生沒地方去。第二,我們對生命資源一向以利用為主,而且是短期的利用。譬如說,我們隨便引進物種,危害本地物種的生存。尤其,我們的工程建設一點也不考慮生物如何繼續生存下去。以河川整治為例,只知把河底的爛泥挖掉,卻沒考慮泥裡頭有多少微生物在其中,尤其一些基礎生物,是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關鍵。又譬如在河岸敷水泥,把許多動植物在河邊的棲息地都破壞掉了。在國外有所謂的「復原生態學」,許多大型的工程計畫通不過環境評估就會被取消。我們的環境評估經常虛應其事不說,也忽略環境裡頭生命的複雜性。

許多物種要在一定大的棲息範圍內才能存活,但道路的開築不考慮這些,任意切割地景系統(landscape),使得生物的棲息地支離破碎,空間縮小造成它們的滅亡。攔砂壩將河川斬成好幾段,颱風一來河水上漲,往往將河中生物沖到下游,如果河床沒有改變,那些生物很早以前就學會適應颱風,會自己游回棲息地,但是攔砂壩使它們回不去。

對土地與地下水的污染也應正視。土地污染後就極難回復,政府從來就不做土壤監測,看看土地污染到什麼地步。英國在一百多年前每隔一段時間就對土壤採樣、監測,我還看過他們十九世紀的土壤標本。長期監測才能知道土壤在哪個時期出現了什麼污染物,也才能及時預防。否則未來我們生了什麼怪病卻找不到原因,醫藥成本無可估計。

(夏傳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