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午後,台北火車站附近一家開幕不久的大型服飾店,擴音器裡正播放著重節奏的西洋搖滾樂,大理石磨光地板、不銹鋼管貨架、黑白對比的色調、摩登亮麗的裝潢,再加上新潮搶眼的服飾……,處處透露著現代流行的訊息,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和上班族,在陳列有致的商品中駐足流連。
拾級上二樓,迎面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豬擘刷子、掃把、原木未看漆色的矮桌、板凳、軟木塞氣孔玻璃瓶罐、未經整染的胚布衣服、布包、木履、洗衣板、蒸籠……,滿滿地堆放在陳列架上,像個未經整理過的雜貨舖,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算算年齡,這些東西大都是十年或二十年前人們經常使用的「舊」貨,如今,一般人多半淘汰不再用了。這些商品,出現在這樣一個摩登新潮的服飾店裡,感覺上似乎極不搭調。
在這家服飾店,這個只有十二坪大的專櫃,營業額據說平均每天至少在二萬元以上,最高紀錄還曾經到達七萬元。服務員透露,主要的顧客群八0%是青少年,二0%則是上班族。
東瀛吹來的風潮
大約是在兩年前,台北街頭開始出現了這種名稱奇怪、風格特殊的商品--「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四個字源自日本,意思是指沒有品牌、售價低廉的優良產品,這幾年來在日本甚為風行,主要消費群是雅痞族及一般中產階級。
三年前,在女性飾品界擁有十四年歷史的洋群百貨公司老闆劉麗香,在日本西武百貨第一次看到無印良品,也看到日本人對無印良品的熱愛,因此觸發了她把這個經營觀念帶回國內的靈感。
經過一年的籌備,國內第一家「無印良品」店在西門町開張營業,由於商品風格特異,很快地造成了一股風潮。短短兩年間,無印良品在全省各地的銷售據點已增加到九個。
給消費者想像的空間
眼見無印良品受到歡迎,很多嗅覺敏銳的廠商立刻跟進。目前除了洋群之外,還有兩、三家也準備開始販賣,就連南部的高雄,在今年初也出現了一家「無名良品」。
無印良品究竟有什麼魅力,使得大家對它趨之若鶩?
「無印良品不強調品牌,訴求的是自然素材、質樸簡單的造型,可以讓消費者擁有很多想像的空間……。一無印良品的忠實愛用者、茂眾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韓定國說。
韓定國從十年前開始,就經常在日本購買無印良品。他分析,無印良品強調原始、自然的特性,對現代人甚具親和力;另外,價錢便宜、品質好、不易退流行,也是無印良品廣受歡迎的原因。
心理學者劉燦樑站在學術立場解釋,科技文明進步的結果,很多東西都被取代了,但是人們發現很多以前的東西,值得保留下來。
他舉日本為例。一九七0年代開始,經濟富裕的日本社會消費意識與生活價值觀,有了很大的轉變,步入了所謂的「感性滿足時代」。
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之一「博報堂」,在前年出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在日本,「大流行」已經明顯地衰退,愈來愈少商品能獲得全體社會的歡迎與注意。相反的,少量的、供應特殊品味及特殊需要的商品正逐漸興起。無印良品的出現,顯示了一個新的消費時代的來臨。
台灣似乎也無可避免地步入日本的後塵。
瞎打誤撞出新天地
洋群最初投資二十萬元,原本抱著試試的心情,沒想到市場反應熱烈,現在則是欲罷不能。
劉麗香說:「我們開發這項新業務,原先也不敢對它存有奢望,只覺得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商品出現,可以表達出現代人一種思古懷舊的精神。」這位塊頭十分高大、剪了一頭齊耳短髮的女老闆擔心,如果大家很久沒有看到這些東西,只怕將來會慢慢在記憶中消失了。
為了找尋這些「褪色的記憶」,她和業務經理楊慧珠兩人開著車,穿梭在台灣全省各地的鄉鎮中。從關廟的藤具、社頭的布襪、竹南的氣孔坡璃……一直到中和一位老師傅做的小波餅,劉麗香回憶:「每發現一樣「新」東西,總是如獲至寶地興奮老半天。」這樣費了將近一年的工夫,大約蒐集採購了四百種不同的商品後,台灣的無印良品才正式上市。
洋群百貨的「瞎打誤撞」,卻替無印良品在台灣開拓出一片天地。一位業者預估,他們今年度的營業額至少可達到五千萬元,而開發這項業務的投資只有一千五百萬元。因此,他們打算繼續開設直營店。
市場潛力備受肯定
這位業者指出,在日本,無印良品每年至少擁有五億新台幣的市場,日本東京幾家著名的百貨公司,如東急、西武等,都設有大面積的賣場。此外,中、小型的無印良品商店,僅在東京一地,據估計至少就有五十家左右。
無印良品在台灣才剛起步,市場的潛力卻已備受肯定。
雖然高雄的消費水準較台北略低,但今年初一家「無名良品」的出現,同樣掀起了一陣熱潮。「我們沒有花什麼廣告費,都是顧客一個告訴一個。」銷售無名良品的格力百貨公司經理陳清文,環視著位在中正三路上、佔地一百二十坪的店面,面露微笑地說。
這天傍晚,由於颱風過境,風雨不停。然而,天氣不好,對無名良品的生意似乎並未構成威脅。店裡的顧客人來人往。就連附設的「無名」咖啡座,也坐了大約八成的客人。
吸了一口菸,這位三十五歲、從家具業出身的老闆繼續說著他的經驗:「有一天,一個十六、七歲模樣的一高中女生走進店裡,花了兩萬多塊錢買了一套原木家具,我嚇了一跳,懷疑她那裡來那麼多的錢?好奇地問她,才知道這是她全部的積蓄。」
釐清訴求目的及對象
對國內、外商品流行資訊觀察力十分敏銳的中興百貨公司商品部襄理朱權認為,國內業者相繼投入,整個市場的趨勢似乎大有可為。但是,他建議,「大家應該把無印良品真正訴求的目的和對象,弄得更清楚些。」
「我們三年前就已經注意到這項商品,但因為沒有絕對的把握,一直不敢貿然投入。」這位百貨經驗豐富的襄理分析,在日本,「無印」強調的是無品牌、高品質、低價位的產品,他們的種類雖也包羅萬象,但範圍脫離不了一般生活日用品和消耗品,如衛生用具、文具、食品,甚至動物食品等等。
「日本無印良品的出現,主要是基於「經濟」的理由,重點在於價格,使日本人可以買到便宜的好東西。」朱權發現,台灣的無印良品在經營路線上似乎漸漸偏離了這個方向。
韓定國也認為,國內的無印良品創意不夠,品質稍嫌粗糙,應該再精緻化些。「在國外,無印良品最大的消費群是雅痞族或中產階級。在國內,好像漸漸地變成青少年的專利。」他觀察。
行銷專家詹炳發指出,國內消費者購買無印良品,不外乎基於下列幾種因素:追求時髦、好奇心、個性化,當然也有一部份人是出自懷舊、尋根的心情;但大致說來,並沒有實際真正享受到「無印」物美價廉的好處。
「業者如果想讓它的壽命維持長久,恐怕得多下一番工夫。」他說。
政大社會系主任陳小紅則懷疑國內這群「無印」消費族真正的購買動機是什麼?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出於懷舊、尋根的理由?還是基於趕時髦的心理,附庸風雅互相炫耀一番?她建議:「自己要弄清楚,到底在追求什麼?」
時髦心理不能持久
「我們雖然從日本移入這個觀念,但在國內到底是一項新的嘗試,沒有前例可循,全憑自己摸索。」洋群百貨的劉麗香擔心,由於國內消費者「喜新厭舊」的特性,如果不設法改變經營內容,只恐怕過一段時間,消費者就會喪失購買興趣,認為不稀奇了。
「現在是講究「質化」而非「量化」的時代,消費者最重視的還是品質和特色。」詹炳發強調,無印良品訴求自然、原始、品質好、價格低的特性,應該繼續維持下去;而商品的內容,也應該掌握得更準確,才能符合「無印」的真實意義。
「物質文明再進步,有些基本的東西還是不會被人們拋掉。我想大家最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把這些東西,賦予新的精神和面貌,讓它們重新「活」起來。」詹炳發以他從事行銷工作多年的心得,說出這樣的期許。